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出主意,刘伯温说:杀掉一人,就能下雨

风华正茂展鹏程 2024-12-17 14:19:57

斩一个人,就能下雨?看似简单的背后,竟然隐藏着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博弈。

明朝时期,天下大旱,若是再不下雨,百姓将颗粒无收。

朱元璋询问刘伯温解决办法,刘伯温却信心十足地说道:“只要杀掉一人,便能下雨”。

刘伯温口中的这个人是谁?他所说的真的实现了吗?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求雨背后的真相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开始大肆封王封侯,赏赐跟随自己的功臣,李善长、刘伯温、蓝玉等人,都成为了掌握着巨大权力的丞相,或者是大将军。

甚至为了表彰这些人的功劳,朱元璋还特地赐予了他们免死金牌。

而此时的朱元璋不知道,此时赏赐的有多么爽快,等以后决断的时候就有多么痛苦。

之后他便开始整顿吏治,推出一系列利民政策,帮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在李善长、刘伯温等人的共同治理下,明朝军法严明,朝中一派清明。

然而,这仅是一时的假象,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尽管朱元璋推出了多项惩治贪官的政策,但地方上欺上瞒下,依旧拿他们没办法。更何况这些人都是有庇护的,庇护他们的人正是朝中的功臣。

随着权力的增大,一些功臣开始肆意享受权力带来的欢乐,俨然忘记了刚建朝时的艰苦。他们私下收敛钱财,甚至有了自己的小团体。

这些功臣大部分都是从平民百姓走过来的,沾染到权力,便深陷其中。幸而刘伯温刚正不阿,多次上书弹劾这些人,才不至于出大的差错。

而当时在朝中,李善长贵为宰相,手下有胡惟庸、李彬等大臣,而刘伯温却因为过于刚直,不受众官员的喜爱。

碍于刘伯温手中掌控着明朝的法律,他们根本不敢轻举妄动。也正是因为这样,李善长始终将其视为眼中钉,毕竟自己私下收点小钱都不被允许了。

更令李善长生气的是,有一次刘伯温竟然不顾自己的阻拦,杀了自己手底下的人。

当时,朱元璋前去汴梁巡游,而京城中由太子朱标代为监国,而辅佐他的正是李善长与刘伯温两人。

对于太子朱标,朱元璋可是放一万个心,但还是没想到,等他回来有一件大事需要他决断。

朱元璋之所以出游,是因为天下大旱,大部分地区粮食颗粒无收,他决定前去看看情况。

但不下雨也不是个办法,朱元璋便写信向刘伯温寻求解决办法。毕竟比起李善长,刘伯温更具神秘色彩,说不定就真的能让天下雨呢。

而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回信中表示:只要杀一人,便会下雨。而他说的这个人正是中书省都事李彬。

虽然朱元璋感到十分疑惑,但还是十分相信刘伯温的话,于是他便下令,让其随意处理。也就是说,李彬的命掌握在刘伯温的手里。

当得知这个消息后,李善长赶紧来找刘伯温,希望他能够手下留情。他怎会不知道刘伯温的意思,这是表面上为求雨,私下里实际上是为了除掉李彬啊。

前不久李彬刚刚遭到弹劾,说是大肆敛财,还任由手下伤害百姓。要不是李善长作保,李彬早就死了。

刘伯温可看不惯李彬的做法,但碍于李善长权力大,自己没有办法,所以只能让皇帝出面。

然而,刘伯温将李彬杀了之后,天并没有下雨,这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啊!刘伯温该如何应对呢?

懂帝王心,甘愿离开

见天空依旧没有下雨,恰逢朱元璋回到了都城,李善长连忙去找了朱元璋,并向他告状,认为刘伯温有欺君之罪。

朱元璋再次询问刘伯温,天不下雨这件事该如何解决。

刘伯温只好说,是因为战争死亡太多,可将投降的俘虏纳入军中,这样才能保证阳气充足,而不至于阴气笼罩。

朱元璋再次听取了刘伯温的意见,对李善长的控诉置之不理。

然而,明朝军队数量确实增多了,但天下大旱的情况依旧没有改变。这下朱元璋发怒了,认为刘伯温简直就是在耍自己,根本没有诚意。

而此时李善长与众人大臣也从旁说坏话,认为应该治刘伯温大不敬之罪。

不过,即便是想要治罪,朱元璋还是对刘伯温有畏惧心理的。毕竟在他还没建立明朝之前,就对刘伯温的能力感到些许畏惧。

他不敢得罪,只好询问刘伯温自己的想法。刘伯温也不客气,表示自己的家人病了,愿意辞职回家,这样便是两全之法。

李善长听后大喜,这下可没有跟他作对的人了,他高兴不已。而刘伯温看着李善长脸上的笑脸,不禁摇了摇头,为明朝的以后担忧。

从求雨这件事中,朱元璋虽然一直处于半隐的状态,但实际上他只下达了两道命令,一个是把李彬处死,一个便是让刘伯温辞官回家。

看似被推着走,那实际上,又怎会不是朱元璋心中所想呢?

作为一名皇帝,他要为下一任皇帝铺路,必须要将全部隐患除掉。随着一个个功臣被杀,李善长、刘伯温也成为需要处理的人。

然而,当时的朝廷还需要李善长进行辅佐,所以除掉李彬,只是减小他的势力,没有割到他的大动脉。

而刘伯温不同,他的能力过于特殊,物尽其用后,便需要时刻忌惮。刘伯温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自愿辞官,要不然他很有可能就会死。

早在之前,朱元璋就曾设宴暗示,让他们这些功臣谨慎生活,不要过于膨胀。但很明显无人可知,唯有刘伯温读懂帝王心,如今归隐,也能暂时歇歇了。

谁曾想回到家乡没几年,朱元璋便派人来信了,希望刘伯温能够回去赴任,继续当他的丞相。

实际上是因为李善长也要退休了,毕竟自己权力大了,再在朝中待着,必然受到皇帝的猜忌。但是走之前,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

不过,朱元璋最为属意的还是刘伯温,但他的请求,刘伯温拒绝了。不是拒绝回朝,而是不愿意当丞相。

因此,这个丞相位置自然就是属于胡惟庸的了。

或许是李善长的原因,胡惟庸与刘伯温依旧不对付,二人算是针锋相对。

刘伯温曾经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阴晴不定,最容易搅得朝堂天翻地覆。即便是这样,朱元璋依旧将胡惟庸封为了丞相,可能是沾了李善长的光。

但结果就是,胡惟庸野心膨胀,妄图联合其他官员,甚至退休在家的李善长,推翻朱元璋的宝座。

朱元璋大怒,将胡惟庸等人一概处死,牵连着数万。直到这时,朱元璋才感到后悔,没有听从刘伯温的意见,甚至想后悔都晚了。

因为胡惟庸这件事没发生之前,刘伯温便病逝了。当时朱元璋还对刘伯温有猜忌之心,连刘伯温的一句话都没听进去。

而与刘伯温作对的李善长,70多岁了,还要被抓入狱,到最后牵连九族。

结语

其实直到最后,朱元璋一直相信的就只是自己。那些开国功臣几乎都被他斩杀殆尽,就连朱标都感叹父亲的可怕。

但朱元璋机关算尽,也没有算到最后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被推着上位。尽管他为自己的皇孙打理好了一切,却始终没想到朱允炆不按计划走。

最后的最后,朱元璋实际上是为朱棣做了“嫁衣”吧!

0 阅读:5

风华正茂展鹏程

简介:风华正茂展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