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下跪吗?方丈回答8字救了全寺的人

历史K先生 2025-01-18 18:15:06

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来到少林寺,看着眼前的佛像,朱元璋问起方丈:“朕需要下跪吗?”

皇帝身为九五之尊,他跪还是不跪?跪有损威严,不跪可能被别人认为是不敬神佛。既然朱元璋问了,若是回答的不满皇帝心意,那全寺必然遭殃!

这时,寺庙的方丈站了出来,说了8个字,让朱元璋心满意足。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问?方丈又是如何回答的?

三上灵山寺,与佛有缘

朱元璋起于田亩之中,从乞丐一步步走向皇帝的宝座。他这一生似乎与佛十分有缘,或许也真应了那句“天命之子”的称号。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小的时候就聪明伶俐,经常与自己的小伙伴玩打仗杀敌的游戏。

而他始终是占据主导的那个,也可以说在这些小伙伴中是皇帝的存在,其他的孩子都是他的护卫。

然而,这种快乐的时光终究因为天灾结束。旱灾、瘟疫席卷他的家乡,先是老人与孩子,后是强壮的年轻人,都患病离世或者是活活饿死。

朱重八的家中也是如此,父母相继去世,他的兄弟也离世了,唯有的几位亲人选择分道扬镳,各自寻找出路。

朱元璋一路向北,来到了附近的皇觉寺。此时他还没有出家乡的地界,路上都是逃难的百姓,令他诧异的是各处的寺庙却极为冷清。

原来百姓们求神拜佛,想要寻求一处安隅之地,但一旦佛祖并未回应,他们也选择抛弃了佛。朱元璋向皇觉寺的方丈说明了情况,念及其年少,方丈让其留了下来。

虽然都是素斋,但是能有口饭吃就十分幸福了。然而寺中的粮食日渐减少,已经供应不起他们这些人了。

于是,他们这些人便只能出来化缘,朱元璋便在其中。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又怎会给别人。这一路上,不管朱元璋如何哀求,他能得到的食物依旧很少。

朱元璋饥肠辘辘,饿得两眼昏花,倒在了地上。周围的人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

幸运的是,灵山寺的僧人发现了他,便将其带回了寺中。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灵山寺,虽然寺中过得十分艰苦,但他们依旧相互帮助。朱元璋在寺中还翻阅了许多兵书,阅历逐渐增长。

恰逢汤和来信,让他跟他一起参加起义军。在信中,汤和提到了起义军中的待遇,朱元璋便决定试一试,于是他便告别了灵山寺众人,只身来到郭子兴麾下。

或许连郭子兴都没想到,朱元璋能够走到皇帝的高度。多亏学的那些兵书以及武功,他很快便在军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万户长”。

之后朱元璋见时机成熟,选择自立门户,开始攻打陈友谅的队伍。

然而在1352年,朱元璋带领大军在进攻的途中,因为作战失利,被敌军包围。

在亲信的帮助下,朱元璋从小路离开,决定前往离自己不远的灵山寺。

狂奔途中,他们决定在一处隐蔽的山林休息,但还没等干粮进口,马蹄的声音响起,他们立刻警惕起来,开始继续逃命。

来到灵山寺的时候,朱元璋已经身受重伤,寺中的僧人认出了朱元璋,连忙将其扶进寺中,而追兵也赶了过来。

寺中僧人见状,立马将朱元璋藏在了一处井口,并将研磨盘放在上面。

这时,追兵踹开寺院大门就进行搜查,但并未有结果。就这样朱元璋逃过了一劫。

在离开之前,朱元璋感念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承诺以后一定报答。而这也是朱元璋第二次来灵山寺。

回到队伍的朱元璋带着一众将领打败陈友谅,后建立了明朝。他成为皇帝的三年后,他决定来灵山寺,实现自己的承诺。

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朱元璋将灵山寺封为了国庙,并表示会定期来灵山寺参拜。

而朱元璋与佛的缘分并没有就此结束,只是那时的朱元璋褪去了温和,带了一丝暴戾。

方丈8字救全寺

或许是身份不同了,思想也发生了改变。

为了稳固大明的政权,汤和、徐达、胡惟庸、蓝玉等人先后被杀,甚至有的功臣仅犯了一点小错。

但朱元璋认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将这些功臣斩杀殆尽,仅剩下几个识时务的大臣。这些被留下的大臣不是远离朝政,就是在镇守边境,并未触及他的底线。

仅仅几年的时间,就让他从一个开明的皇帝,成为了后世认为嗜杀的皇帝。

朱元璋第一个杀的功臣是廖永忠,也是从他开始,朱元璋明白即便是有功之臣,威胁到皇权,也得杀。

在一阵怒火之后,朱元璋杀了几个功臣,心中愈发烦闷。他决定前往蒿山少林寺散散心,可能在佛祖面前,他才能不去想其他的吧!

少林寺的众人得知皇帝要来,连忙出来迎接。众人随朱元璋一起入殿,接受香火的洗礼。

他们首先需要的就是参拜佛祖,来表示自己的尊敬。但是这个时候,朱元璋却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说,朕现在需要下跪吗?”

朱元璋的这句话问住了在场的人,若是说不跪,那就是想让皇帝不尊佛;若是说跪,那就是冒犯皇帝的尊严,横竖都得死,他们都逃不过。

就在朱元璋又问了一遍的时候,方丈站了出来,淡定地说了八个字:“现在佛不跪过去佛。”

方丈就是想表示两个“佛”不是一个时代的,根本没有可比性,自然没有跪不跪的道理。

听到方丈的言论,朱元璋满意地哈哈大笑起来。而刚才紧张的气氛骤然散去。

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了,朱元璋已经变了,之前他并没有等级意识,而现在却会用皇帝的思维思考,甚至时常揣摩人心。

寺庙并没有洗涤朱元璋的内心,反而因为之后发生的事情,朱元璋开始敲打功臣。

胡惟庸案、蓝玉案的爆发,让朱元璋不再相信当年并肩作战的情谊,这30多个功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就连赋闲在家的李善长,也因为胡惟庸案被牵连,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结果却被夺了生命,家人也遭了殃。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所看好的朱标早早去世,只能将朱允炆提到皇位上。

然而这种仓促的任命终究是有弊端的,朱允炆压不住实力强大的藩王,又急于求成,并未按照朱元璋所说的那样一步步走,最后被朱棣拉下了皇位。

朱元璋与佛有缘,他的儿子似乎也遗传了这一特点。毕竟朱棣的身边有一个姚广孝。

在姚广孝的帮助下,朱棣得到了士兵的信服,将朱棣登上皇位的行为营造成了“民心所向,天命如此”,而不是朱允炆口中的谋逆。

姚广孝在朱棣的身边待了许久,为其提供了许多治国策略,甚至还有将臣的任用,这些都在姚广孝的预料之中。

不过,姚广孝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所以从不敢“跨雷池一步”,所以才得以善终,甚至成为了太子监国,辅佐下一代皇子。

朱元璋被“佛”所救,最后却将大义抛弃;朱棣却不似自己的父亲,总是抱有一定的宽容,最后造就了不同的结局。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朱元璋斩杀功臣有别的原因呢!

参考文献

1352年,朱元璋偷偷地从寺庙逃跑,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腾讯网,2023年09月24日。

0 阅读:6
历史K先生

历史K先生

揭开历史迷雾,用心讲解历史,一样的事件不一样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