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园(1766~1823),福建长乐湄村人。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医术非常高明,治愈了无数的疑难杂症。他对祖国医学的贡献主要在于纠正了清代以来不正视中医基础理论,只是从唐宋以来的验方中选取一些用来治疗一些平常的疾病,一遇到疑难怪病就束手无策。
陈修园极为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精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理论功底极为深厚,遇到问题能够从根本上入手,所以医术远超高时代的医家。
此外,陈修园对中医的另外一个贡献就是推进中医的通俗化、平民化,他将中医经典进行了通俗化注释,使想学医之人自己就可以学习,他倡导人人学医,掌握基本医学知识,有力促进了中医的发展。
陈修园幼年家贫,但仍刻苦习儒,同时兼习古代医典,尤其推崇仲景之书。早年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1786年补诸生。此后随泉州名医蔡宗玉学习,医术日益精湛。1792年中举人,在京师赶考时,当朝的刑部侍郎伊朝栋中风,手足偏废,陷入昏迷,汤米不入。太医院认为不可治。其家人听说陈修园医术高明,于是请治之。经过陈修园悉心治疗,伊侍郎不仅醒转,而且在一个月后恢复如初。陈修园因此而声名大震,京城人人得知其大名。
当时,当朝的一位军机大臣欲聘其为私人医生,但是陈修园认为自己的医术应该造福更多的百姓,于是以病称辞。后来,他得以中试,任威县知县,几年后升任知州,还代理过正定府知府。
在为官期间,他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情,遇事善断,在当地百姓中有很高的声望,史书称其“有贤声”。特别是他在任上非常注重百姓健康。在威县期间,当地女性多患有阴挺症(子宫垂脱),不仅极为痛苦,而且影响生育。他遍查医书,几经临床实践,终于找到了治疗的方法。当地患病妇女其精心治疗下,痊愈者十之八九。在保定期间,当地流行瘟疫,陈修园不仅全力救治,而且将治疗方法编成歌诀,让当地医生和百姓照方抓药,救人无数。
陈修园十分注重中医经典的研究和学习,他认为《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是中医的源头,其影响力万古不废。同时,他尊崇仲景,笃信经方,毕生致力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撰写了《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这两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理透彻,有独到的见解,是后世学习《伤寒杂病论》最权威的、最著名、最通俗注释本。
67岁那年,他去官归田。回到福建后,他在福州的嵩山草堂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扭转了清代医家不重理论的问题。
陈修园一生勤于著述,哪怕是在为官政务繁忙期间,他都能抓住一切时间进行写作,记录临床心得。他在救治疟病和瘟疫的过程中,看到庸医太多,于是精选了历代108个最常用的医方,编成《时方歌括》一书,后来进一步完善,写成《时方妙用》。
后来,人们将陈修园的医书进行了整理,编辑成《陈修园医学全书》一书,是目前关于陈修园医学思想最全面的书籍。该书不仅适合中医各科的临床医师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而且特别适合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可以帮助迅速入门并且提高临床水平。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