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魏,估计很多人都不知所云,顶多也就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略有一些印象,毕竟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那么多以“魏”为国号的朝代和国家。但当你深入了解过这个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朝后,便会发现北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因为没有北魏,就可能没有北周,没有北齐,也就可能没有后来的隋唐盛世。
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
北魏(386年—534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是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将国都从盛乐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同时,定下的国号。之所有名“魏”,是因为“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含有向南方东晋政权夸示自己才是“神州正统”的意图。因地处北方,故称呼北魏,乃指北部“中国”之故。
但实际上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并非是汉族政权。之所以表明自己才是“神州正统”的身份,则跟十六国时期匈奴、羯、氐、羌等五胡进入中原后,采用汉族礼制,以中夏自居有关,当时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普遍称呼其他胡人为戎狄,称避居江南的东晋王朝为“扬越”,视其为“蛮貊”。
拓跋氏是鲜卑族的一支,最早在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一带活动,后来由于匈奴帝国在两汉的接连打击下,分裂为南北匈奴两部分,居漠北草原的北匈奴被击溃后西迁远遁,空出来的漠北草原便吸引了在大兴安岭游猎的鲜卑族,于是鲜卑族在公元2-3世纪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南下西进的民族迁徙,也就是这个时候,拓跋部离开故地,南下与汉朝时内附的南匈奴进行了部落重组。
公元338年鲜卑拓跋部首领什翼犍自称代王,建都盛乐城(现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加速了拓跋部立国的步伐。不过,真正使北魏成为一个雄踞中国北方的王朝,则是陆续由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太宗明元帝拓跋嗣和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来完成的。比如公元398年,拓跋珪就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定国号为“魏”,并将国都从盛乐城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
平城位于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中心,是黄土高原的东北部边缘,东靠太行、西临黄河、北有阴山,向南沿着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等一系列连珠式的盆地,即可纵贯山西,正好卡在中原与塞外的交界点上。所以平城就处在胡汉边界,农耕与游牧民族曾长期在这里你进我退,反复拉锯。
其实在鲜卑拓跋氏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建立代国后,并没有立刻成长为北魏,而是在公元376年被氐族建立的前秦所灭,前秦可以说是五胡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但随着公元386年骄傲自大的前秦苻坚在与东晋的淝水之战惨败,代国王族拓跋珪趁机复国,建立北魏,改成魏王,之后相继击败库莫奚、高车、柔然及后燕等国,于398年迁都平城,正式称帝。
到其孙太武帝拓跋焘时,北魏先后灭后燕、大夏、北凉、北燕,西逐吐谷浑,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南朝宋对峙,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以来的130多年的混乱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也因此成为了中国首个统一中原的少数民族。
北魏孝文帝改革惠泽隋唐盛世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宣布迁都洛阳,随后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如推行汉胡融合,改姓元氏,鲜卑公主纷纷嫁入被征服的汉族门阀等,大大加速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这种包容性,造成日后中华民族血脉大融合的根本范式,使得南北朝之后的中华王朝禁得住任何蹉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可以说,如果没有北魏,汉人与“夷狄”的天壤悬隔概念,便会永远停滞不前,中原王朝“正朔”的狭隘理念,也永远得不到纠正。那样的话,可能会日益走向民族萎缩的死胡同。同时都城迁洛后私学兴盛,以至南朝使者在北魏看到的是“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开拓和创新的文化,让北魏诞生了诸多代表人物和艺术作品。
大同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历时约150年,大部分洞窟是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的。
如经学家徐遵明、道教改革家寇谦之、佛教名僧昙曜、史学家崔鸿、文学家温子升、音乐家高闾、画论家孙畅之、文学家江式天文学家晁崇、信都芳、医学家李亮、李修、书法家崔悦、卢谌二族,还有享有盛名的大建筑家蒋少游、大农学家贾思勰、大地理学家郦道元,还有号称中国书法主系的魏碑,以及珍奇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巩义石窟等艺术。这些都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营造达1400余年,是世界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
还有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改变了北方经长期战乱导致的荒凉残破景象;官场的九品从正制,地方基层也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减少了官吏对百姓的欺压,甚至还影响到了隋唐的政体结构。到孝明帝神龟年间,户口数比西晋太康元年增加了一倍多,北方人口总数恢复到了3500万人。帝位轮流坐,终是到杨家
不过随着孝明帝之后,北魏统治阶层腐化,吏治败坏,于是北魏在六镇起义后,内乱迭起,争战不息。公元534年北魏最后的皇帝孝武帝元修被权相高欢所逼,带着宗亲百官离开首都洛阳,西奔长安,投靠与高欢分庭抗礼的宇文泰,自此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宇文家顺势成为了西魏皇室背后的主人。
公元556年宇文泰死,次年第三子宇文觉在其堂兄宇文护的拥立下,废西魏恭帝建立北周(557年—581年),而东魏的傀儡魏孝静帝在公元550年禅让给权臣高欢的次子高洋,后者建国曰北齐(550年~577年。额外一提的是,北周首任皇帝宇文觉就是宇文泰与元修的亲妹冯翊公主所生的唯一儿子,不过半年后即被宇文护谋害。
直到北周第三位皇帝宇文邕(史称北周武帝)于572年智诛权臣宇文护后,朝政才真正掌握在宇文泰这一支。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时隔半个世纪再次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也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仿佛是英明神武的宇文邕耗尽了宇文家的气运,其子北周宣帝宇文赟坑爹又坑儿,还沉湎酒色而短命,最后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终结了鲜卑人政权,也为持续169年南北朝划伤了句号。
所以不管是东魏还是西魏,亦或者承其业的北齐和北周,均享国时间较短;不管是土地制度还是官制、文化发展均是与北魏一脉相承,只不过掌权者从鲜卑拓跋氏换成了鲜卑宇文氏,完全可以视作北魏的延续,所以说没有北魏,就可能没有北周,甚至是后来的隋唐盛世所言非虚。
上期回顾:从被匈奴奴役到南下逐鹿中原建立12个北方政权,鲜卑到底有多牛?
备注:本文是《西北五省合集》系列的第21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严禁抄袭。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