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组成】 麻黄18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6克 杏仁6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生石膏45〜100克
【用法】 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覆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方解】大青龙汤取法麻黄汤宣肺解表,用到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等药物祛表寒,再加用生石膏去肺热,需要消耗体内大量的水分,会伤及胃肠道的津液,于是用到生姜、大枣补足胃肠道的津液,可谓寒热兼顾、攻补兼施。也可以认为此方是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
大青龙汤方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患者表现出来,就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出汗而烦躁,脉象浮紧。
这到底是怎么一番景象呢?来吧,我给说个医案,你就知道了。
这个医案,源于《古方医案选编》。医家是许叔微。许叔微是宋代的一位医学家,很了不起。
有一次,许叔微治一个患者。这个患者,医案记载叫何保义,应该是一个在军营里当差的。
何保义怎么了呢?原来是冒了风寒,当时脉象浮涩而紧。但奇怪的是,他在别的医家那里用了解表散寒的药,没啥效果。
没办法,他就去求治许叔微。许叔微一听这个情况,当时就说了:你是不是用过麻黄汤啊?
何保义就说了,确实用过。
许叔微接着问:那你知道不知道,为何无效啊?何保义说,不知道。如果真知道,还用得着麻烦您许叔微啊?
许叔微不紧不慢地分析道:“如果仅仅是头痛、发热、恶风、无汗,那就是麻黄汤证,用下去就该好。但是,如果兼有烦躁之感,那就是大青龙汤证了”。
话音刚落,何保义拍着大腿说:“我现在确实烦躁得很啊”!闻言,许叔微点点头,给何保义用了大青龙汤。结果你猜怎样?三剂而愈。
医案说完了。我们就看看吧,这里面的道理何在。通过许叔微的描述,我们能隐约感知到,大青龙汤和麻黄汤的主治,有很多类似之处。唯一可以区分的,就是患者是否烦躁。如果烦躁,就用大青龙汤。如果不烦躁,就用麻黄汤合适。
而何保义,恰好烦躁。那么,这个烦躁之感,到底有啥讲究,为何成了用大青龙汤的关键症候呢?
原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属于阳盛之体。这样的体质,当外受风寒,肌表被郁闭以后,会导致其阳气内郁而化热。热盛伤津则口渴,热扰于心胸则烦闷。
于是,患者就呈现出典型的,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象。表现出来,就是前面提到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出汗而烦躁,脉象浮紧。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发汗解表,宣散肌表寒邪,同时还要内清郁热。
大青龙汤,恰好符合要求。你看这方子:麻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石膏18克,生姜9克,大枣6克。
其中,麻黄发汗解表。大青龙汤里,重用麻黄,使得它发汗之功比麻黄汤还大。桂枝,解肌发汗,帮助麻黄来解表散寒。杏仁,利肺气,和麻黄搭配,升降相因,恢复肺气的宣降。生姜和大枣,和脾胃,调营卫,还能辅助解表。
关键是,这里有石膏。石膏,可以清里热,透郁热。有了它,患者就没有烦躁的问题了。
你看,这就是大青龙汤解决问题的方式。它的来龙去脉,我都给你讲好了,你应该能理解了。
其实,和小青龙汤相比,大青龙汤的临床运用几率,也好小很多。但是呢,它所针对的病情,却不是特别少见。一般来说,感冒发热、无汗烦躁,这样的人基本属于大青龙汤的主治范畴。而我们现代人的体质,有不少是偏于阳热的。这就决定了,大青龙汤证,并非鲜见,只是我们认识不上去而已。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注解:太阳中风,指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言。越婢汤证本续自汗出,今以并发麻黄汤的表实证,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而不得汗出,内热不能外越,因而烦且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本证,慎不可误与本方。与之则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注解: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不疼而但重。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确审无少阴证者,则宜大青龙汤以发之。
按:本方为发水气的峻剂,但宜于阳热证而不宜于阴寒证。若水气而现少阴证者,则宜麻黄附子汤,本方断不可用。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体肿重谓之溢饮,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者,谓发汗以治溢饮的作用二方同,但宜侬证选一而用之, 不是说二方主同证。
按:重剧的肾炎,肿胀、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者,本方有捷效。但肿而不烦躁者宜越婢加术汤。此方实治肾炎水肿的良方,适证用之百发百中言之并不过分。
【辨证要点】 外寒内热证,以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口干,脉象浮紧为主症。
中医写下上千亿次药量能知道如何來吗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经方。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们而且分不清医学医生医院.最喜欢拿医疗腐败来说(比如书虫)不知道西医是需要三期证明有效才可以上市。医学是只关注病因和治疗,而真正治病行为是医生.而医生和医院有啦利益然后才出现腐敗。药决定能否治病。药量更是决定病好的快慢.中医竞然还有认为药量如何来不重要(比如梦幻)
用户13xxx03
[赞][赞][赞]
中医写下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药量如何来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