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明知道改稻为桑很难推行,郑泌昌何茂才还要强推?

转运史 2025-01-21 16:26:39

文丨史官

在《大明王朝1566》里,不少人纳闷,郑必昌、何茂才咋那么上赶着强推事儿,领导都歇着了,他们还不消停?

其实,是有些人没琢磨透这剧里的深层门道。

先说人物关系,胡宗宪是跟着严嵩的,郑必昌、何茂才却是严世蕃的人。

虽说严世蕃是严嵩儿子,可他俩执政的想法、路数差得老远。

严世蕃和罗龙文、鄢懋卿他们,想着内阁定了的事儿,照办就行,从外省、大户那儿调粮食,给百姓换田种桑。

但他们小瞧了一个大难题,就是对手徐阶、高拱、张居正可不是吃素的,人家正等着借这机会把严党连根拔掉呢。

严世蕃这人,说到底就是太爱“直来直去”,不晓得迂回周旋,可能之前顺风顺水惯了。

嘉靖皇帝可是个擅长“拉扯”的主儿,严世蕃压根没摸透这玩法。

再看严嵩这边,年纪大了,八十好几,精力体力跟不上,也想着锻炼儿子,默许严世蕃拉自己的班子,他就把把关。

胡宗宪可是个厉害角色,接到“改稻为桑”任务,一下就抓住关键——严党和徐党要在浙江开干了。

他还得顾着抗倭剿匪,思来想去,觉得民心不能丢,不然抗倭得出岔子,自己得担责,可改稻为桑也不能黄,国库还等着钱呢。

于是,他盯上“从外省调拨”这点,心里琢磨:“老严没钱,老百姓也没钱,织造局是皇上的,动不得,那不就剩老徐那儿还有钱嘛!”

不过,胡宗宪不想把事做绝,不想傻乎乎打“直球”。

他先表明态度:改稻为桑不能光拿浙江百姓开刀,得按流程走,先筹够粮食买田。

文件发内阁去了,开会时被谭纶、杨金水、郑必昌、何茂才这帮人逼急了,才稍微透了点心思。

他说的“邻省”,就是南直隶,那儿当官的赵贞吉可是徐阶的学生。

胡宗宪盘算着,严嵩收到信,琢磨琢磨,能发现这事儿不好办。

严嵩也确实这么想了,年初开会提过外省调粮,皇上也默许,可为啥调不来呢?

这里头关键是,徐阶是裕王的人,裕王是合法继承人,惹了裕王,嘉靖啥态度,谁也摸不准。

严嵩拿不准,就把奏疏递给嘉靖,委婉提醒皇帝,事儿被裕王那边顶住,得您老拍板。

换一般皇帝,拍个板找个折中的法子就完了,可嘉靖多精明啊,意思是“我不管,我不看,我就要钱,你们斗,谁赢我帮谁”。

严嵩懵了,感觉这两边真干起来,输赢难料,就想找别的法子,甚至想丢给严世蕃、胡宗宪去处理。

胡宗宪也发现事比想的棘手,老师年纪大了不靠谱。

他先出手,用嘴炮对付谭纶。

胡宗宪段位高啊,真话假话混着说,几下就把谭纶拿捏了,谭纶都冒出“我这次本不该来”这种话。

这谭纶也是拎不清,他来浙江是干啥的?

替皇上来平衡严党的,这么大作用,还说不该来?

就他这眼力见儿,理解不了嘉靖、严嵩、徐阶、胡宗宪这些人的算计,还纠结胡宗宪是不是“党争之人”,搞笑呢。

经胡宗宪一顿忽悠,谭纶差点就“叛变”了。

眼瞅着要和赵贞吉对上了,赵贞吉有实力,但瞻前顾后。

碰上这种人,只要摆出拼命架势,他准退缩,一退就有破绽。

就在这节骨眼,严世蕃坐不住了,他觉得再不动百姓,老严家要玩完。

严世蕃严重低估了胡宗宪,高估了自己,打法简单粗暴,没点策略,直接毁堤淹田,把事闹得沸反盈天。

连吕芳、徐阶都被拖下水,等于打了明牌:要么大家一起出血补窟窿,要么一起扛着,等浙江百姓造反,大不了同归于尽。

还真别说,后来盐税补上今年窟窿,改稻为桑和丝绸贸易的钱,皇上、徐阶也出了,政策今年完不成,往后也差不多。

可嘉靖对严世蕃观感差了,这权必须得削。

胡宗宪这边,又得怼严世蕃,又得给严党擦屁股,左右周旋。

严嵩让他别全剿倭寇,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胡宗宪却觉得,不能拉着百姓给自己续命,以后裕王和百姓说不定还能念着自己。

说回郑必昌、何茂才,毁堤淹田那一刻起,他俩就成严党的替死鬼了。

他俩自救的法子挺有意思,不图撇清自己,要拉所有势力下水,到时候大家一起罚,或者一起免罚。

嘿,还真成了!

高翰文被押进京,沈一石丢了家财丢了命,杨金水疯了,裕王退丝绸,赵贞吉欠一屁股债出军费,海瑞靠裕王保命,齐大柱倒大霉。

他俩要是躺平,那就只有等死,领导们可都斗得热火朝天呢!

0 阅读:63
转运史

转运史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