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史官
在《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对汉文帝那可是推崇备至,把人家当成知己、挚友,还当作效仿的楷模。
从古至今,三代以下、嘉靖之前,那些喜好道家学说,还多少有点功夫或者有些知名度的皇帝。
掰指头数一数,有秦始皇、汉文帝、汉武帝、汉明帝、太武帝、宋真宗、宋徽宗、明成祖这些人。
先说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俩虽说满心想着成仙,也下了大力气,可治国走的路数,跟道家思想压根不沾边。
虽说创下了丰功伟绩,可老百姓没捞着啥好处,还深受其害,后世对他俩的争议可大了去了。
汉明帝治国呢,暗合道家的精妙之处,老百姓和老天爷都挺认可。
可他那治国的理念,大多是以儒家的模样展现出来的,而且管起事儿来特别严苛,当官的成天战战兢兢。
太武帝对道家没啥自个儿的切身体会,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利用,是听了崔浩、寇谦之他们的劝,才信了道教,就想着提升自己在汉地执政的合法性。
宋真宗治理国家虽说有点无为而治的意思,可没做出啥亮眼的功绩,去泰山封禅那档子事,好多细节都没底线。
宋徽宗更不用提了,就是个昏君,还差点把国家给弄没了。
明成祖杀伐果断,跟太武帝有点像,他尊奉道家,是因为亲身感受到了真武大帝的“灵感”。
对这些皇帝,嘉靖找不到啥共鸣。
唯有汉文帝,让天资聪慧的嘉靖有了碰到知己、挚友的感觉。
汉文帝向来无为,在偏远的代国待着的时候,几乎不掺和中央那些权力争斗。
可这无为里头又藏着大作为,他踏踏实实地履行职责,还不贪恋权势,就这么被汉庭的几位重臣看重了,尤其是陈平,皇位跟天上掉馅饼似的,落到了他头上。
嘉靖在钟祥封地的时候,情况差不多。
本来就是藩王的后代,可他好学又机灵,不知不觉攒起了不小的名气,还被重臣杨廷和留意到了,机缘巧合下,皇冠就扣他脑袋上了。
这相似的经历、心路历程,让他俩心有灵犀。
汉文帝对道家的体悟,旁人更是没法比。
年纪轻轻,做事就处处透着道家无为、不生事、谦逊退让的风范,可这背后,是他在学问上一股脑儿往前冲的劲头。
传说他为了钻研《道德经》的深意,专门去拜见河上公,还得了人家授予的两卷书。
嘉靖也好道,还下功夫研究,自然就把汉文帝当成知己了。
更难得的是,汉文帝不光对道家感悟深,还把这一套用到治国理政上,把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些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就这么坚持了二十多年,成绩斐然,不管是后世之人,还是嘉靖,都觉得他是治国的典范。
可惜啊,嘉靖学汉文帝,只学了点皮毛,光瞧见那些小德行,没学到骨子里的大德。
汉文帝做人、做学问、搞政治,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自然得很,没半分刻意做作。
旁人看他干三件事,在他自个儿眼里,其实就是一件事。
当皇帝嘛,始终把帝王的职责放首位,履行职责本身就是践行道家思想。
可嘉靖不这么想,他把做人、做学问、理政分得清清楚楚。
为了自个儿修道,能把皇帝该干的活儿先撂下,把政务细节一股脑儿丢给那些机灵的奸臣,任由朝纲混乱、百姓受苦,还觉得挺正常。
汉文帝生活简朴,嘉靖也常念叨“四季常服不过八套”,可他哪是真看破、真简朴啊,就是给欲望披了件“修道”的马甲。
本质上还是贪心,还借着权力和奸臣,搜刮天下人的油水。
汉文帝无为而治,嘉靖也无为而治,可他俩的无为大不一样。
汉文帝的无为,是对老百姓、周边外族宽松,对诸侯王、贵族、官吏这些人,可一点没放松管控,为了严肃纲纪,还狠下心杀了亲舅舅。
嘉靖倒好,对皇亲国戚、当官的无为,对老百姓反倒“有为”起来了。
所以海瑞写奏折批评嘉靖,还仔仔细细把他和汉文帝的做法对比一番,一下子戳破了嘉靖心里的美梦。
自己修道修了这么多年,居然学岔劈了!
估摸着这也是他气得暴跳如雷的一个重要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