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选了胡亥?一份出土的竹简证明,司马迁让赵高和李斯背锅两千年

悠闲青山 2024-12-23 10:32:42
引言部分:

胡亥继位,曾被史学界认为是一场赵高操控的宫廷阴谋,然而《赵正书》的惊天发现却颠覆了这一说法。秦二世真如《史记》所描述的“昏君”吗?还是说历史的“笔法”给了他一个“不白之冤”?别急,真相可能更复杂。正文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提到“昏君”二字,秦二世胡亥和隋炀帝杨广几乎是名列前茅。要说胡亥,多少人会拿他和赵高李斯的“阴谋”扯上一把。可是,最近出土的《赵正书》文献打破了我们对这位“昏君”的刻板印象,它带来了一个颠覆性的视角:难道胡亥真如历史上写的那般昏庸无能?还是说,我们对历史的解读太过单一?1. 《赵正书》:胡亥继位其实是秦始皇亲自安排的?

1973年,江苏盱眙的农民在耕地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历史遗迹,经过考古人员的挖掘和解读,一部名为《赵正书》的竹简浮出水面。它记载了胡亥继位的全过程,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都傻眼了。史学上流传已久的“赵高李斯篡位”理论,竟然完全不同于这部文献中的描述。

《赵正书》直接提到,秦始皇临终时,便明确表示要将皇位传给胡亥。且不说胡亥如何成为了父亲心头的宠儿,这一点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比电视剧还离谱的剧情,这不就是个父子情深的“宫廷版暖心故事”吗?2. 《史记》:胡亥继位是一场权谋游戏

但如果你翻开《史记》,你会发现,胡亥的继位过程与《赵正书》完全是两个世界。在《史记》中,赵高和李斯的操作简直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宫廷政治操控,他们通过篡改遗诏、逼死扶苏,甚至清除掉其他皇子,最终扶持了胡亥这个看似“好控制”的“傀儡皇帝”。如果说《赵正书》是“父爱如山”的话,那么《史记》无疑是“政治权谋”的集大成者。

在《史记》里,赵高和李斯的图谋可以说心机满满,整篇剧情就像是一部血腥的宫廷悬疑剧:赵高通过篡改遗诏,将扶苏排除在外,而胡亥这个“木偶皇帝”则成为了他们的工具,执行着他们的政治安排。3. 为什么两个版本会如此不同?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历史事件,两部史书的记载会如此不同呢?这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历史错误”。《赵正书》的成书时间早,直接引用了秦朝遗留下来的原始文献,可能相对较为真实。而《史记》则成书于汉朝中期,距离秦朝灭亡已有百年之久,史官们的政治立场和时代背景无疑影响了他们对秦朝历史的描写。

这也就是为什么《史记》对秦始皇和胡亥的描写偏向负面,甚至将胡亥塑造成了权力斗争中的“傀儡”,而《赵正书》则显得温情和简单。4. 胡亥是不是“昏君”?

要知道,胡亥并非彻头彻尾的昏君。《史记》可能把他描绘得过于“傀儡”,但《赵正书》里的胡亥,至少在秦始皇的眼里,还是个有潜力的帝王。秦始皇偏爱胡亥,显然是因为他听话、做事稳重,且能够理解父亲的法家理念。相比之下,性格刚烈的扶苏可能被认为难以驾驭,秦始皇担心他会对自己一手建立的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样一来,胡亥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位继承的首选。5. 历史与现实的“春秋笔法”

历史,像个被精心打扮的小姑娘。每个史官拿到的都是同一位“姑娘”,却会根据自己的眼光和目的,把她打扮得不一样。有些史官夸张她的美貌,有的则画出她的皱纹和瑕疵。于是,在不同的“笔法”下,胡亥的形象也被打上了不同的标签。

现实中的“历史”远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像《史记》与《赵正书》这两份文献,它们不仅有时间的错位,更有立场的差异,编写的目的和角度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对历史的误读。6. “春秋笔法”的权谋游戏

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而言,这种历史的“篡改”并非仅仅局限于古代帝王的宫廷之中。在现代社会中,历史的“春秋笔法”仍然在继续上演——无论是政客们的公关手段,还是媒体的报道偏向,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一件事的解读,都有可能被不同立场的人“演绎”成另一种样子。7. 我们能信哪个版本的胡亥?

历史真的能给我们提供客观真相吗?胡亥是“傀儡皇帝”,还是秦始皇的心头宝?谁才是“真相”?也许,这个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只能通过不同版本的解读,在每一个“胡亥”的背后找到我们想要的“真相”。结语:历史本来就是一场权谋游戏

胡亥继位的故事,不仅是秦朝一段曲折历史的缩影,也是我们每个人对历史理解的一个深刻反思。历史的书写从来不是简单的事实叙述,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政治与权谋。如果我们仅凭一面之词就判断一切,恐怕连古人的智慧都未必能看透。

0 阅读:15

悠闲青山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