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感到困惑甚至抵触,我在上学时也是这种状态。根源在于苏联时期形成的"苏式教条化"阐释模式,这种改造不仅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更将其异化为维护特定政治秩序的工具。
苏联哲学家日丹诺夫主导的意识形态体系,正是这一异化过程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的哲学本质是实践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作为人类实践对象的动态属性。然而,日丹诺夫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化为机械的“物质本体论”,将“物质”抽象为脱离实践的静态存在,并以“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取代辩证法的复杂内涵。他将辩证法异化为可以直接套用的公式,忽视了马克思通过《资本论》实践展现的历史辩证法精髓。这种做法导致理论与现实脱节,形成"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
二、 哲学史的政治化重构日丹诺夫把复杂的哲学发展简化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的积极作用,甚至将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贡献视为"绝对精神的反动"。
1947年日丹诺夫批判德波林学派时,将其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斥为"唯心主义残余"。这种政治定性导致苏联哲学界长期回避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直到1960年代才重新翻译出版黑格尔著作。更典型的例子是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苏联教科书将其"物自体"概念简单等同于"不可知论",完全忽略马克思对康德批判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关系。
这种做法不仅扭曲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定位,更使学生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古典哲学的内在关联。
三、 意识形态的工具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本在于通过思辨揭示社会矛盾,而日丹诺夫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变为政治批判的武器,通过"两条路线斗争"理论将一切思想分歧等同于阶级斗争。他建立严格的意识形态审查机制,将学术讨论纳入政治范畴,用行政手段压制不同声音。这种做法导致理论创新停滞,马克思主义沦为了维护政治权力的话语工具。
四、历史观的线性化改造日丹诺夫将历史唯物主义曲解为"历史必然性的预成论",认为历史发展遵循既定的客观规律,忽视了人的实践主体性和历史偶然性。这种机械历史观为苏联修正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批判现实的生命力,成为论证现存秩序合理性的教条。

这些改造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僵化:在哲学层面退回到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沦为宿命论,在实践中异化为政治斗争工具。这种教条灌输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更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造成深远负面影响。在这种教育下,苏联民众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1991年苏联解体后,许多知识分子走向另一个极端,从盲目信从转向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开放性与实践性。重读马克思需重建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对话关系,不是背诵教条,而是以辩证法直面现实矛盾;不是论证权力的正确,而是探索解放的可能。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改变世界”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