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惑: 每天散步、快走,真的能防病治病吗?尤其是上了年纪,听说多走路可以降低疾病风险,但这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哪些病真能“走没”?哪些只是传说?其实,关于“走路防病”的研究很多,结论也颇为有趣。
步行对身体健康有哪些积极作用?先了解机制
步行不仅是低烈度的心肺训练方式,而且是身体诸多机能的一次全面促进活动。走路时,心肺功能被调动,血液循环加速,关节和肌肉得到良性刺激,同时还会促进大脑释放“快乐因子”多巴胺,改善情绪。这些好处综合起来,可以对多种疾病产生积极的预防作用。
心血管病症:持续步行可强化心脏机能,增进血管韧性,缩减高血压及心血管病患病的可能性。
代谢性疾病:维持中等速度的步行能够提升胰岛素反应性,协助维持血糖值的平稳,对糖尿病起到防范效果。
骨骼与关节问题:恰当的徒步锻炼能有效提升骨骼坚实度,推迟骨质流失进程,并且能为关节提供润滑,防范关节老化疾病。
科学调研表明,每日进行30分钟到60分钟的步行活动,能够显著减少这类疾病的出现几率。重点在于持之以恒与恰当的运动强度。
2. 哪六类病可能被“走没”?
(1)心脏血液循环遭遇阻碍的真实状况
每日维持30分钟稳定步伐的行走锻炼,能助力减小患上心脏疾病及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几率。对于年龄超过七十岁的长者而言,坚持步行锻炼能够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大幅度降低突发死亡的可能性。
(2)存在血压上升的问题
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研究发现,规律步行可以使血压平均下降5~10mmHg。这是因为走路时血管扩张,血流加速,长期坚持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3)成年人所得的、无需胰岛素辅助控制的血糖异常病症类别
行走对减少空腹时的血糖量及糖化血红素指标有益。针对糖尿病初期病患,适量身体活动能够有效推迟疾病进程,乃至改变初期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状况。
(4)骨质密度下降,导致脆弱性加剧
负重运动(如走路)能促进骨骼新陈代谢,减少骨密度流失。尤其对绝经后的女性,步行是最简便、无副作用的“骨骼保护伞”。
(5)对于关节病痛迹象,必须加以留意和关注。
轻微膝盖关节炎病患通过适量步行,能有效减轻痛感,增进关节运作效能。重点在于调节力度,以防止因承载过量而让健康状况恶化。
(6)抑郁和焦虑
行进能有效提升情绪状态,减轻精神负担。特别是在户外步行时,阳光和自然环境的双重作用会放大这种效果。
3. 如何科学“走路”?细节决定成效
(1)时长与力度
时长:每日三十分钟至六十分钟,分段达成亦可。
强度:以中速为宜(步速达到稍微气喘但仍可正常交谈)。
(2)行走的方式与体态表现
确保身体上半身挺直,双肩维持轻松不紧绷的姿态。
脚跟先落地,脚尖顺势发力,避免走路拖地或用力过猛。
(3)所处情境与必需装备条件
应竭力减少在硬质路面上进行长时间的步行活动,转而更青睐于诸如公园内的林荫小道或是健身场所这类更为舒适或专用的徒步场所。
配备一双适宜足部的运动鞋,旨在缓解膝盖关节所受到的压迫。
(4)慢慢落实
对于新手而言,一次性行走过长时间并不适宜,推荐从10至15分钟的时长起步,随后慢慢延长行走时间和扩大行走距离。
4. 年过70,如何走得更健康?
(1)分段式步行
年长者的持久力较弱,他们可以将每日的步行时长切割为两到三个段落来执行,每段大约持续10到20分钟。
(2)合理利用辅助器械
当感觉步伐摇晃时,可借助拐杖或其他助力器具,既能提升行走的稳妥性,又能促进上肢的活动量。
(3)融入社交交流成分于其中
与家人或朋友结伴散步,不仅更有动力,也能通过交流缓解孤独感,提升整体幸福感。
5. 走路不是万能,结合其他习惯更有效
采取均衡膳食:组合少盐、低糖分、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安排。
进行周期性健康检查:目的在于及早识别并有效解决潜在的健康风险。
心灵健康维护:借助沉思、阅读书籍等方式舒缓紧张情绪。
无论年龄多大,走路都可以成为一种简单却高效的健康投资。其对于阻止病症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并能增进全面的生活品质。科学研究和无数实践案例都证明了走路的力量——它或许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但却可以显著降低多种病的风险,特别是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