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经和朋友们分享过关于“管理者品质”的内容(职场故事(9)--你和我有多大仇啊?!)。
那是一个关于职场中的“愤怒”故事,好在故事中的主人公情商很高,处理的很好,让这个故事具有了“正面典型”。但现实中,估计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硬怼”。常见的管理式“批评”更是风险多多......
近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作者约瑟夫·格雷尼(Joseph Grenny)的文章中,分享了这样一个研究案例:
约瑟夫·格雷尼和位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一家名为The Other Side Academy(下称TOSA)的非营利机构合作研究。这里生活着约100名成年男女,基本都有长期吸毒、无家可归和犯罪史,他们在TOSA自给自足,在反馈中获得成长。他们深信:直面残酷真相,是成长和幸福的最佳路径。
每周,这些学生会参加2次名为“游戏”的反馈活动,每次2小时不间断。这个过程很吵,大家用词形形色色,不加修饰。有时,20多名学生会针对一名学生进行20—25分钟的集中批评。同学们会举例证明被针对者不够诚实、控制欲强、懒惰、自私或刻薄。没人在乎措辞是否委婉,而是关注如何帮助每个人学会“适应他们的游戏”。
一些学生采用防御姿态面对游戏。如果对方说的话不中听,他们会选择走开、否认或予以回击,但多数人不会这样,他们很快发现只有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抚平心灵的最快途径是确认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提高自我效能最好的方式是从反馈中发掘真相。反馈只有三种情况:真实、虚假、真假参半(多数情况)。如果真相会伤到你,说明不知道比知道更具破坏性。因此,了解真相总是有益的。
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如果真相会伤到你,说明不知道比知道更具破坏性。因此,了解真相总是有益的。
身在复杂情绪中,面对有挑战的沟通,让自己聚集在“了解真相”的方向上,是最容易让自己恢复到常态,并且正确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开始。
但是,这个“真相”如何寻找呢?
每个人情绪的背后都一定有一个“触点”,即:我们每个人的情绪“开关”,常常是因为我们过往经历当中某些“特殊”或“重要”情境事件而给自己留下了“情绪记忆”,于是在之后如果再次出现相似事件刺激的时候,我们便会自动启动情绪“开关”,以自动模式做出“应激”反应。
自动反应模式的优势是“本能快速”,但却是基于以往曾经的“经验总结”,这也是人脑自我保护的固有安全模式习惯。而世界上没有哪两件事是完全一致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所以完全本能地“应激反应”面对当下的某个特定事件,就很可能不是最佳选择,未必适合,甚至适得其反。
这个时候,我们的正念自我觉察就显得尤为重要极其关键了。此刻探索一下面对眼前某人某事我的情绪起来了,是不是某个点触动了我的“情绪开关”了?我是不是进入“自动模式”了?
这一步的重要目的是实现:有意识的从情绪的自动模式抽离出来,回到现实的冷静主动状态,以便于后面做出正确的行为应对选择。
聊到这里,估计朋友们会问了:具体我该如何做,能帮助我自己找到自己的“情绪触点”呢?
这里分享我自己实践过、效果自我验证还是蛮不错的方式:
首先,准备一张纸一支笔,找到一个自己方便的时间,和空间,最好在那段时间,以及在某个空间里,确保不被打扰。(比如自己的书房或卧室,和家人打好招呼,同时暂时关闭所有联系方式。)
接下来,给自己一个放松过程:坐在自己觉得舒服并合适的位置。如果有正念冥想习惯的朋友,这个时候可以做一段正念冥想。如果没有冥想习惯的也没关系,就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尽量放松一下自己。如果喜欢音乐,此时也可以放一点轻松的背景音乐。
之后,拿起笔,完全本能地、自然而然地回想一下之前的过往经历,把那些瞬间就在脑海里想到的某个人或某件事,用关键词的方式写在纸上即可。也不用写太多,写上那么三五个(人或事)就可以的。记住:用关键词表达即可,不用把细节或经过都写下。
这部分写完之后,在你刚刚回忆过并写下来的那些人或事后面,写上一两个有关情绪的“关键词”,比如开心、无奈、愤怒、嫉妒等等。
这个时候,这个小练习就进入尾声了。此时可以看看那些情绪关键词前面的人或事,或许,你某种情绪的背后的那些人或事,就可能是你这种情绪类型的重要触点线索。
这里也说明一下:这些人或事,包括所有的情绪词,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练习只是帮助我们做自我探究,寻找可能的一些经常且重要影响我们情绪的“触点线索”,目的在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知自己、更好地面对并管理把握自我情绪状态。绝不是“追责”搞调查,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职场中,假如面对批评指责,甚至恶意评价,此刻我们记得:糟糕的感受只是表面,背后却一定隐藏着更深层的“真相”。
越是糟糕的时候,越需要知道“真相”。
只有愿意并敢于探究那些“真相”的人,才会更容易从情绪干扰中脱离出来,并更加从容有力地面对各种悲欢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