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粟裕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秘书扯他衣服:别讲了吧

小橘子谈生活 2025-04-22 14:51:55

淮海战役是我亲自带领打的。

粟裕讲出那句话时,他的秘书轻轻拉了下他的袖子,提醒他说话时得留点神。

但当记者上前采访时,粟裕毫不遮掩,一五一十地讲述了整个决策和执行的过程。

粟裕都这么确定了,那秘书到底还在犹豫啥呢?

【以少胜多的战役】

淮海战役的爆发,跟粟裕有着紧密的联系。一开始,要不是粟裕死磕到底,解放战争可能还得再拖上好几年呢。

因此,毛主席称赞说:“在淮海战役里,粟裕功劳最大”,这绝对是对粟裕的高度赞扬。粟裕在那场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完全配得上毛主席的这番夸奖。

淮海战役的点子,最开始是粟裕想出来的。

那时候的中原战场上,已经有了三支强大的队伍,分别是华野、中野和陈谢兵团。这三支队伍摆开了品字形的阵势后,整个中原战场就变得跟拉锯似的,你来我往,难分高下。

老蒋把白崇禧手下的桂军给召回了,这摆明了他不想丢掉中原那块地方。

刘邓大军虽然能给他的后方带来不少麻烦,但老蒋在中原的兵力还是多于我们。再说,老蒋那边装备精良,兵团行动起来也灵活,我们打起来真的很不容易。

我军之前用的围点打援战术被敌军看穿了,所以他们也改变了打法。敌军开始采用绕过我们主力、攻打我们薄弱的策略,并且仗着自己机动性强,跟我们玩起了绕圈圈的游戏。

说到灵活性,咱们军队确实不占优势。粟裕心里明白,要是想让中原的战局翻转过来,咱们就得把歼灭战的规模再扩大一些。

要是没法在中原把敌人一大波给干掉,咱们好不容易逮到的机会就没了。那时候,中原那边有三路大军呢,别的不提,华野这一支队伍,那绝对是能搞定敌人其中一路的。

不过,华野要想把敌人一网打尽,得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得有其他部队来帮忙,拖住旁边的敌人。

所以,粟裕接到毛主席让他率兵南下江南的指示后,没急着行动,而是先阐述了自己的作战计划。

只要中野和陈谢兵团跟他联手,他就能指挥华野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消灭战。

等那时候,国民党在中原的军队变少了,咱们军队就能占上风,把中原那片地方给拿回来了。

等中原一带全都收回来了,咱们再考虑渡江的事儿。到时候,后勤补给、各种支援,那肯定比现在强太多了。

粟裕大力提议后,中央军委仔细琢磨了他的想法,最后拍板决定要打淮海战役。

粟裕一开始的计划是,让华野当主攻,中野和陈谢兵团呢,就去拖住敌人。可战场上的事儿,真的很难预料。

黄维和杜聿明的部队一加入,淮海战役的局面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的小规模战斗,一下子升级成了大战役,国民党的几十万人马眼看就要走到头了。

【战役指挥权】

淮海战役是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一块儿打下来的,那时候他们成立了一个五人小组叫总前委。所以,好多人都误以为,指挥这场仗的是总前委那几位领导。

粟裕向来行事低调,不太爱提自己在淮海战役里的那些付出,结果不少人就觉得他这是在“避讳”点啥。

不少人私下里琢磨,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贡献或许没那么显赫,不然他咋从来没炫耀过呢?

说白了,这些都只是瞎猜罢了。粟裕不怎么提自己的功劳,主要是因为他根本不把名利放心上。

该说的时候,他向来都是有啥说啥,从不藏着掖着。

他讲,淮海战役是他一手导演的,从想法到定方案,基本都是他先动的脑筋。

聊到这儿,他身旁的秘书悄悄扯了下他的衣袖,示意上司悠着点,别再多说了。秘书跟粟裕也有段时间了,可关于淮海战役的事儿,他愣是一次也没听粟裕提起过。

因此,他心里头就认定了,淮海战役跟大伙传的一样,基本上都是中野在主导和完成的,华野在里面就是帮个忙,打个下手。

那时候,这种观念特别流行,就连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头,管写资料的工作人员,记录的都是中原野战军主打,华东野战军辅助牵制敌人的情况。

所以,谭震林接受粟裕的请求去纪念馆看了看,结果他当场就批评了纪念馆的头儿。谭震林说他们太不靠谱了,连事情都没弄清楚就瞎指路,误导大家。

因为这个缘由,粟裕在这次访谈里讲得特别透彻。他并不像外界传的那样,对淮海战役的功劳有所回避,反倒是实实在在跟石征先说了这场大战的真正领头人是谁。

秘书感觉首长讲得有点儿啰嗦,说话方式也稍显“高调”,于是轻轻扯了下他的袖子来提醒他。

但粟裕根本没把这些放在心上,他心里想的是要对得起军史,更要对得起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们。

反正,华野有那么多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丢了命,他不能让他们的牺牲没意义。他得让所有人明白,战士们是冲在前面打主攻牺牲的,不是仅仅为了拖住敌人而牺牲的。

【战役的三个阶段】

粟裕讲过,淮海战役总共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华野部队参与了每一场战斗。不过到了第二阶段,打头阵的是中野,而华野呢,主要是拖住敌人。

一开始那会儿,粟裕心里就盘算着淮海战役这事儿,他们得跟黄百韬那家伙对上。这就是头一阶段,他们的主要对手就是他。

粟裕在济南战役结束后,心里头就惦记上了黄百韬。要说能力和办事效率,黄百韬比起老蒋手下的其他队伍,那可是高出了一大截。

一开始,粟裕主要就盯着黄百韬兵团。但为了不让华野在猛攻黄百韬时被其他敌军偷袭,就得靠中野去拖住那些敌人。

不过,中野在拖住那些敌军的时候,意外撞见了孤军冒进的黄维兵团。那些敌军对中野的打击并不大,伤亡有限,这就给了中野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调转枪头去包围并消灭黄维兵团。

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华野的任务就变成了给中野打掩护,拖住敌人,而中野呢,就专心去攻打黄维兵团,打算一举歼灭他们。

老蒋肯定不会坐视黄维兵团被消灭干净,要知道,那可是他的王牌18军组成的精锐。这支队伍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可以说是他起家的老本,意义非凡。

为了救黄维的部队,老蒋不光派胡琏坐飞机直接去了战场,还立马让杜聿明、李延年、李弥他们几个赶去帮忙黄维。

不过李弥心里头已经吓破了胆,一听说粟裕打算拖住他们,立马就领着队伍溜之大吉了。

剩下的三支队伍,全都被粟裕指挥的军队挡在了中野的包围圈外头。要是粟裕没出手帮忙挡住敌人,中野说不定就被敌人给反包围了。

到了第三阶段,那简直就是粟裕大展身手的时候。

要抓住黄维,中野部队损失很重。后来,李延年兵团溜走了,这样一来,中野就成了机动部队,先退到后面休息整顿。

粟裕带着华野的16个部队,使劲围攻杜聿明那一伙人,最后成功把杜聿明给抓住了。

在淮海战役全程里,粟裕都参与其中,并且亲自掌舵了开头和结尾这两个重要阶段。

尽管在第二阶段他只是帮忙一起打仗,但要是他没挡住敌人的三支大部队,中野部队也没法抓住黄维。

因此,淮海战役确实是粟裕指挥的,这毫不夸张。要是没了粟裕,淮海战役压根儿就打不起来,解放战争啥时候能赢,那可真说不准。

因此,毛主席赞扬道:“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可是立了大头功!”

0 阅读:128
小橘子谈生活

小橘子谈生活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小橘子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