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遵义发现一座老红军墓,彭德怀闻讯道:厚葬,我要亲去扫墓

观今品古 2024-11-17 11:58:49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任务提上了日程——寻找为革命牺牲的烈士遗骸。

几年下来,七十多位红军烈士的遗骸被相继找到,并将其陆续迁移至遵义市的小龙山(当地人又称“红军山”)上。

1957年,在遵义市郊,罗徽五家的坟山上,意外发现一座老红军墓,经过辨认,发现此人正是彭德怀点名要找的红军将领——邓萍。

彭德怀得知后,当即表示:“厚葬,我要亲自去扫墓。”这一刻,彭德怀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

那么,邓萍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会让彭老总如此挂念?他的遗骸又是如何找到的呢?

邓萍

找到遗骸,彭老总了却夙愿

遵义解放后,遵义人民没有忘记那些牺牲的红军将士,开始不断地寻找烈士遗骸,让战士们的英灵得以安息。

历经数载风雨兼程,不辞辛劳的追寻,77具红军烈士的遗骨终于被一一寻回,可关于红军将领邓萍的遗骸却始终没有什么下落。

1957年,彭德怀提供了两条至关重要的线索:装殓邓萍遗体的,是一个黑色的棺材;

邓萍的遗体大致被安葬于城北郊山坡处,不过当时由于战事紧急,在掩埋好后,未来得及立碑,也没留下任何显眼的标记。

刚迁入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的“红军坟”

顺着这些线索,遵义市工作人员朱振民等人便开始了在城北一带的走访调查,最终,村民王华轩提供了线索。

当年的王华轩,是榨油坊的一名老工人,城内那些富户们在得知红军从赤水重返遵义的消息后,纷纷仓皇逃离,他的老板也不例外。

当天下午,王华轩就看到红军进了城,在他的印象中,差不多是临近傍晚之际,他看到红军战士们抬着一具遗体,向新城罗庄的方向前行,最终将其安葬在罗徽五家的坟山之上。

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王华轩还透露了一个关于棺木的细节,那具棺木是从新街颜家抬来的。

随后,工作人员又赶到了新街颜家了解情况,据一位老大娘回忆:

“当年我太害怕了,就一直在附近躲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反正是天黑了才敢回家。

不一会儿就来了几个红军说要买棺木,挑选完之后,我就让他们抬走了,没收钱......”

红军离开后,罗徽五起了贪念,跑去扒了坟,想看看有什么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

坟挖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身着黑呢大衣红军官长,罗徽五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后,又给埋了回去。

邓萍烈士的遗物

了解完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即赶往了罗徽五家的坟山,将石新安(邓萍的老战友)、骨科医生一同请了过来,揭开棺木,验明身份。

在经过一番细致的检查比对后,发现这具遗骸正是邓萍同志的,石新安手捧老战友的头骨,泪水无声滑落,哽咽难言......

当彭德怀得知邓萍遗骸找到的消息后,激动不已,在中央军委与彭德怀的关心下,小龙山修建了邓萍烈士墓。

这一刻,彭德怀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

邓萍牺牲,彭老总肝胆俱裂

1935年2月,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遵照中央军委的指令,率领战士们,展开了一场追击战,再度攻克遵义。

在邓萍的指挥下,部队边追击边战斗,迅速占领了遵义新城及其周边的村落。

当时,遵义城分为新城和老城,老城筑有城墙,新城则没有,这晚,邓萍与张爱萍、兰国清一同率部来到了老城的前沿阵地,部署夜间战斗。

邓萍先派出了3营接近城墙,紧接着,他又调遣侦察排前往了老城的大桥边设立警戒,既起到监视敌人的作用,又牢牢掌控了渡河的关键节点。

侦察排的战士们行动迅速,不一会儿就在大桥边巧筑起了一道简易的障碍物,遮蔽了敌人的部分视线。

正当一切都在有序进行之际,邓萍却突然发现,原本应该隐蔽待命的3营战士,竟然开始攀爬起城墙来,这让他不禁焦急万分:

“哪个要他们去爬城墙,是要他们隐蔽起来嘛!”

这时,张爱萍发现,不多时,一部分战士又爬了回来,正当两人疑惑之际,3营的一名通讯员急匆匆地跑了回来,报告了事情的经过。

张爱萍

原来,3营的营长在抵达城墙后,意外发现老城竟然有两道城墙,这才下令让战士们开始攀爬。

邓萍闻言,迅速从衣袋中抽出本子,匆匆提笔,随后,他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叠好,交到通讯员手中:

“务必将这封信交到你们营长手中,告诉他,无论情况如何变化,队伍继续隐蔽待命。”

通讯员离开后,邓萍再次强调:“今夜我们必须发起总攻,时间紧迫,一定要在拂晓前拿下遵义城……”

然而,话未说完,一颗子弹划破夜空,击中了邓萍的头部。

他的话语瞬间凝固,身体便倒在了张爱萍的怀中,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襟,也染红了张爱萍的手臂。

原来,刚才通讯员的行动,引起了敌人的警觉,但敌人也摸不准红军的位置,出于恐惧开始四处盲目射击,而邓萍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

邓萍牺牲后,张爱萍悲痛欲绝,立即向彭德怀报告了这一消息,声音哽咽地说道:

“邓参谋长牺牲了,我们刚刚还在前线一起视察……子弹从前额打进后脑,我的手臂都染红了......”

电话那头,彭德怀听闻噩耗,先是一阵沉默,随后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挂断电话后,彭德怀久久没能缓过神来,他怔怔地呆坐在那里,泪水悄然滑落,浸湿了衣衫,也浸湿了心间。

在那个沉痛夜晚,彭德怀来到老战友邓萍的身边,为他送上最后一程,他默默地站在一旁,静静地凝视着这位与自己并肩作战、共度无数风雨的老友。

随后,彭德怀强忍着内心的悲痛,低声吩咐身边的人,务必找来一套崭新的军装,为邓萍换上。

这一刻,即便是这位身经百战、铁骨铮铮的硬汉,面对着生离死别的残酷现实,也不禁泪水盈眶。

他擦干眼泪,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完内心的悲痛后,对众人说道:“拿下遵义城,为参谋长报仇!”

彭德怀的脑海中,不断地回放着与邓萍那些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的日子,似乎一切就发生在昨天......

“遵义城下洒热血 三军征途哭奇男”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7年,志同道合的两人,并肩作战7年之久,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

1927年的一个夜晚,彭德怀接待了一位面容清瘦,嘴里操着一口四川口音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就是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邓萍。

彭德怀后来才得知,邓萍是一位共产党员,邓萍此番前来,也是受到组织的派遣,在政治上、思想上帮助彭德怀的。

实际上,彭德怀早就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心中始终怀揣着救国理想,对于邓萍的到来,彭德怀自是高兴。

两人初次相见时,便如同久别重逢的知己一般,在交谈中,彭德怀惊喜地发现,竟然都对恽代英抱有极高的敬仰之情,在那一颗,两人找到了共鸣。

翌年,彭德怀便加入了共产党,从此,两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两人的交往中,彭德怀越发地欣赏眼前这位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年轻人,不由得赞叹道:

“邓萍同志不愧是黄埔出身,比我这武堂出来的‘丘八’强太多了。”

随后,红五军、红八军组成了红三军团,彭德怀担任总指挥,邓萍则出任参谋长。从此,这对战友并肩作战,形影不离。

1935年,彭德怀与邓萍率部急行军至板桥,准备截断敌军退路,此时的邓萍,已连续多日未曾合眼,疲惫不堪。

当部队在路边稍作休整时,邓萍刚一坐下,便沉沉睡去,发出了鼾声。彭德怀望着邓萍疲惫的身影,心中满是心疼。

然而,军情如火,他不得不忍心叫醒邓萍。轻轻一碰,邓萍便猛地惊醒,一把抓住手枪,警惕地问道:“有情况?”

待反应过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太累了,不禁笑道:“到了遵义,我定要睡它个三天三夜!”

彭德怀也笑着打趣道:“行!我给你放五天假,让你睡个够!”

说话间,邓萍注意到不止是自己,彭德怀的脸上也尽是疲容,身体消瘦了不少,脸颊也凹陷了:

“3军团中,就数你年龄最大,担子最重了,你要多保重身体啊!”

彭德怀听后,心中满是感动,在行动的前一天,邓萍如往常一样与彭德怀握手告别,却不成想,这竟是两人的永诀......

在与老战友做完最后的告别后,彭德怀立即下达了攻城命令,午夜时分,号声、枪炮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在临近佛晓之际,红军将守城之敌一一击垮,攻克了遵义老城。

红军离开后,国民党反动派丧尽天良,对邓萍的烈士墓进行了多次破坏,甚至将其抛尸山野。

遵义的百姓们则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又将邓萍的遗体掩埋,新中国成立后,在众人的不断搜寻之下,邓萍的遗骸终于找到,英灵终于得以安息。

1959年的一天,彭德怀计划着前往遵义为老战友邓萍扫墓,无奈天公不作美,飞机无法起飞,最终只能取消飞行计划。

之后又由于种种原因,彭德怀为老战友扫墓的心愿一直未能得到实现,这也成为了他心中的一个结。

在一次视察工作的途中,当车缓缓驶过四川时,彭德怀急令司机停车,独自走下车来。

看着老战友邓萍的故乡,彭德怀久久伫立,有怀念、有感慨、也有无尽的思念......

结语

彭德怀与邓萍,两位英雄因共同的信仰与追求而走到一起,他们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与考验。

不论在革命道路上遭遇了无数的挫折与困难,他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仰与追求。

在革命斗争的艰难岁月中,邓萍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他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邓萍的一生,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更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坚守,致敬。

参考资料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烈士遗骸寻找记. 党史博览

彭德怀元帅与邓萍将军的血脉亲情. 党史博采(纪实)

驰骋沙场 血染丰碑——记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邓萍将军. 当代贵州

“遵义城下洒热血 三军征途哭奇男”. 北京观察

0 阅读:20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