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甩锅原生家庭!这3个误区,让你越活越拧巴

简宁心理 2024-12-30 21:52:44

你好,我是简宁。

今天我们来到了《假性亲密关系》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理解与修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生家庭”这个词火了,好像我们所有的不快乐、焦虑、拧巴,都能从原生家庭里找到根源。

我们一边控诉着父母的“罪”,一边又在亲密关系里苦苦挣扎,仿佛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怪圈。

作者提到,关于原生家庭,我们可能一直都存在着一些误解。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误解,看看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修复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01误区一:原生家庭毁一生?别让“依恋理论”困住你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依恋理论”,也知道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紊乱型(如果你不了解也没关系,以后我也会聊到这个依恋理论哈)。

不少朋友还喜欢对号入座,给自己贴上“焦虑型”或“回避型”的标签,然后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我就是焦虑型依恋,因为小时候我爸/妈对我不好,所以我才会在关系里没有安全感……”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但其实,依恋理论只是解释了我们处理亲密关系中伤害、分离和威胁的方式,它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

亲密关系里,除了有伤害,还有爱、付出、修复和协作。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依恋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是会发生变化的。

比如,学生时代的同伴关系、学校环境,以及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都可能重塑我们的依恋行为。

所以,别再用一个固定的依恋类型来定义自己了!与其纠结于过去的局限,不如把目光放在未来,尝试新的体验。

02误区二:原生家庭关系差 = 缺少关爱?你可能误会了!

很多人会把原生家庭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缺爱”,比如,觉得“我爸太严厉,我妈太脆弱,所以我从小缺爱,没有安全感,长大了就要在伴侣身上找补回来”。

但事实上,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远比“缺爱”复杂得多。它涉及到我们的自我认知、自信程度、情感表达方式、面对压力的韧性,以及人际关系的界限感等等。

举个例子,父母的自我认知能力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评价,进而影响孩子的自信;父母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面对压力和困难的应对策略,也会被孩子模仿和学习……

这些影响,都不是简单一句“缺爱”就能概括的。

而且,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缺爱”的思维模式里,就会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等待的状态,等着别人来爱自己,等着别人来拯救自己。

03误区三:我们都应该具备安全型人格?不是的!

安全型依恋的确很美好,但它其实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概念。

心理学研究发现,即使是安全型人格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会有大约一半的时间在犯错。

真实的生活中,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每个父母都会有忙碌、疲惫、疏忽的时候,真正决定孩子是否养成安全型依恋的,是父母如何管理和修复关系中的错误与创伤。

所以,重要的不是追求成为“安全型人格”,而是学会修复关系中的裂痕。

对于原生家庭的“不幸”,我们更应该把它看作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机会的缺失。把不幸转化成能力,才有改变的可能。

04锁上房门,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空间

聊完了关于原生家庭的三个误区,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你会锁上自己房间的门吗?

很多人可能觉得,一家人这么亲近,锁门多奇怪啊。但作者提到:其实,锁门这个小小的举动,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与父母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锁门”这个动作,象征着我们需要一个独立、安全的空间,来发展自我意识、自治性和独立人格。

而不锁门,则意味着我们的私人空间随时可能被打破,个人界限模糊不清,从而导致持续的焦虑、自我不接纳,以及犹豫不决。

锁上房门,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更是为了让亲子关系进化到“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关系。它告诉父母:“我在自己的空间里,可以独立处理好自己的选择与行为。”

当然,锁门可能会遇到父母的反对。为此,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

先试探一下父母的反应,并向他们解释清楚你的意图;

让他们知道,你已经成年,需要一些隐私空间;

明确关于锁门的界限,比如什么时候你会锁门,什么时候他们可以进来;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你可以坚持锁门,让他们习惯这种行为。

05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

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它可能伴随着痛苦、焦虑、怨恨,但也会带来成长、自由和希望。

(1)理解与接纳

人格的成长需要空间,但在许多家庭中,孩子往往被卷入父母的问题,缺乏探索和发展自我的空间。

这种角色与个人身份之间的拉扯,就形成了原生家庭的阴霾。它让我们感到安全,却也限制了我们的成长。

走出阴霾的第一步,是理解并接纳自己的情绪。这其中可能包括对父母的怨恨、愤怒,也可能伴随着焦虑和不安。

(2)直面痛苦,而非逃避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动复原痛苦的能力,但前提是我们要正视它,而不是压抑和回避。

直面痛苦,观察它,理解它,知道你究竟因为什么而痛苦,才能慢慢放下它。

直面痛苦,意味着你要重新梳理过去,系统地回忆、分析和理解自己的经历。如果你不敢面对,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

(3)重新定义你与父母的距离

很多人误以为走出阴霾就必须完全原谅和接纳父母,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关注原生家庭的终极目的,不是忘掉过去,而是客观地看清它的影响,从而重新选择你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以及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最健康的家庭关系,未必是最亲近的。

如果你能通过沟通和协商,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让不同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都感到平衡和舒适,同时支持彼此的成长,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4)活出自我,拥抱未来

走出阴霾后,你可能会经历一段迷茫期,这是正常的。因为你曾经专注于家庭问题的精力和情感被释放了,你需要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要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我们需要放下过去的包袱,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无论是工作、生活方式还是兴趣爱好,都要忠于自己。

当你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去感受、探索和学习,你会发现眼中的世界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

不管怎么样,你的人生,最终还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加油!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0 阅读:4
简宁心理

简宁心理

用心理学解读人性,写暖心文字疗愈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