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和珅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和珅是一个旷古绝今的大贪官,像他这样贪财成瘾并且数目如此巨大的人,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都很难找到和他一样的。
和珅是贪官不假,但是他并不是一个蠢人,因为蠢人是没办法做到这样的程度,更不可能掌握一个王朝的各个大权。
然而聪明绝顶的和珅,并没有得到善终,他的倒台几乎是一瞬间的。难道和珅没有为自己准备一条退路吗?他既然大权在握,为什么没有拿捏住新任皇帝?
秘密立储,和珅只能在众多皇子中赌一把和珅的失败并不完全与和珅本人的才能有关系,如果和珅生在其他的朝代,或许会是一个独揽大权的几朝元老,或者有可能废掉皇帝取而代之。
但是他身处的时代是清朝,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自康熙皇帝开始,立储制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康熙皇帝以前,立储制度都是公开的,无论早或者晚,绝大多数的帝王在位期间都会考虑太子的人选,然后公之于众。
但是自从康熙皇帝开始,立储制度就变成了秘密进行的活动。康熙皇帝为什么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想要加强皇权,从而让清朝的统治更加稳定。
康熙皇帝是清朝第一个采用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皇帝,以前,清朝的皇位基本都是根据议政王会议的讨论产生的。这种制度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极大的混乱。
然而当康熙皇帝使用了嫡长子继承制之后,他发现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太子的位置固定了,可是当太子的人不固定,外加康熙时期的太子不够强,因此混乱依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康熙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不公开太子的人选,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皇子之间的争斗。
等到雍正即位以后,他进一步完善了秘密立储制度。因为秘密立储制度的不完善,雍正继位的正统性一直是一个谜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雍正将立储的诏书分为两份,一份放在乾清宫光明正大匾额的后面,另一份放在自己的身上。
等到发生意外,两份诏书一核对,就可以立刻确定皇位的继承人。只要不发生太大的意外,那么这个制度的安全性是很高的。
这个办法确实在一定程度解决了问题,乾隆皇帝也是因此继承了皇位,所以乾隆皇帝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所以他也采用了秘密立储的制度。
秘密立储隐秘到什么程度呢?即使是最受乾隆宠信的和珅,他也不知道皇位的继承人是谁。不知道太子是谁,和珅就没办法提前做好准备。
这么多皇子,他也不知道谁才是那个继承皇位的人。和珅唯一能做的只有赌一把,然而和珅运气不好,他没赌对。
最终皇位的是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和珅和嘉庆皇帝之间的关系并不好。
恩威并施,和珅一边示好一边示威作为乾隆皇帝最信任的人,和珅是最早知道太子人选的人。但是从后来者的角度来看,此时已经是为时已晚。
和珅并不笨,他知道乾隆是自己最大的靠山,乾隆一死,他就得找新的。和珅自然知道嘉庆皇帝不喜欢他,但是不喜欢归不喜欢,关系还是要拉拢的,毕竟嘉庆成为皇帝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面子上要过得去。
于是在和珅知道太子人选的时候,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给未来的嘉庆皇帝报喜。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珅将一柄珍贵的玉如意送给了嘉庆皇帝当作恭贺的礼物。
不过这柄玉如意代表的含义并不只是恭贺,还有暗示嘉庆成为皇帝,和珅有不可忽视的功劳。
对于和珅的示好,嘉庆必须接受,因为乾隆虽然名义上退位了,可是朝政大权依然掌握在他的手里,同时意味着和珅的权力是无人比拟的。
嘉庆知道和珅对于乾隆皇帝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喜欢与否,他都必须收下。
除此之外,和珅还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在嘉庆皇帝身边安排奸细,以此来监视嘉庆皇帝的言行举止。
这些奸细将嘉庆皇帝的一举一动全都报告给和珅,然后和珅以此来判断如果乾隆皇帝真的去世,嘉庆皇帝会不会受他的掌控。
为了在更大程度地限制嘉庆皇帝的权力,和珅甚至将嘉庆皇帝的老师调到了外地,嘉庆皇帝对此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因为只要乾隆皇帝一日不死,嘉庆皇帝就不敢对和珅动手。
和珅对嘉庆最严重的一次示威,是嘉庆即位之后的阅兵活动。
此时的和珅掌握清朝的军事大权,他为了让嘉庆更加听他的话,就在乾隆皇帝面前编造理由,说八旗军因为白莲教造反,所以没办法按时抵达京城参加阅兵仪式。
结果在和珅的暗示下,年迈的乾隆皇帝真的就按照和珅的想法,暂停了这一次的阅兵仪式。这对和珅来说是一次完美的示威的活动,对嘉庆皇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从奸细报给和珅的情况来看,嘉庆皇帝是不能把和珅怎么样的。甚至和珅以为,嘉庆皇帝只是一个平庸无能之人,是可以随意拿捏的。
因为自从嘉庆皇帝即位以后,他从来不发表意见,事无大小巨细一定要征求和珅的意见。
如果有人在嘉庆皇帝面前说和珅的不是,嘉庆皇帝就会十分生气地斥责对方,然后说和珅是清朝的中流砥柱,国家的治理需要和珅,绝对不可以反对和珅。
诸如这样的事例有很多,这就导致和珅以为嘉庆皇帝是把他当做靠山看待的,因此逐渐地不再把嘉庆皇帝放在眼里,然后把全部的心思都用来贪污腐败了。
然而他不知的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嘉庆皇帝做给他看的。嘉庆皇帝一直在韬光养晦,他在等乾隆去世,然后再对和珅下手。
其实如果乾隆早点放手权力的话,嘉庆皇帝是可以放过和珅的,但是对于嘉庆来说,除掉和珅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和珅和他只能有一个人活着。
水火不容,嘉庆与和珅只能有一个人活着在乾隆所有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儿子中,嘉庆帝其实并不是最聪明最有才干的那个,但嘉庆帝有一个别人都没有的优点,就是几乎没有犯过什么大的错误,就连小的错误都很少有。
嘉庆帝最值得称赞的地方,那就是用功读书,即使是寒冬腊月,嘉庆帝也是手不释卷。
读万卷书自然是有好处的,嘉庆帝因此通晓自三皇五帝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读史明智,嘉庆帝也很快搞清楚了自己的状况。因而在后来与和珅的对决中,嘉庆帝能胜出。
成为皇帝之前,嘉庆帝就知道和珅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嘉庆帝的眼中,和珅是一个成分极其复杂的人。
能够在父亲乾隆皇帝身边办事,而且深得乾隆皇帝信任,足以证明和珅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事实上,和珅能够得到乾隆的重用,正是因为他通晓多种语言并且办事干练。
但是同时嘉庆帝也清楚地知道,和珅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贪官。尽管乾隆在世的时候,清朝还能维持表面的辉煌,可是在满腹诗书的嘉庆帝眼中,清朝已经岌岌可危。
就像当年英国大使所说的那样,中国已经是一艘岌岌可危的大船,只是因为有几个英明的船长才没有沉船,但沉船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不可能所有的船长都是英明的。
成为皇帝之后,嘉庆更深刻地明白了大清朝的危机,他也知道了大清朝的危机从何而来。清朝的危机,和乾隆皇帝以及和珅有直接的关联。
为了满足乾隆皇帝的虚荣心,和珅想出了一个叫做“议罪银”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清朝贪腐之风席卷官场的每一个角落。
大臣为了减免罪行或者讨好皇帝,就通过议罪银制度给乾隆皇帝送钱。通过议罪银制度得到的钱,一部分用来支持乾隆皇帝的奢靡生活,另一部分则进了和珅的腰包。
如此一来,贪污腐败就成了官场默认的潜规则,钱可以赎罪,那么清朝的官员就会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导致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乾隆朝后期的时候,爆发了白莲教起义。乾隆皇帝本人并不清楚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他只以为是有人有不轨之心而已,从来没有从自己的身上检讨问题。
所以自从白莲教起义爆发之后,乾隆皇帝以及和珅一起派兵镇压,前前后后花了数千万两白银,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百姓和清王朝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也更加尖锐。以至于后来,百姓的起义从一开始的讨公道变成了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嘉庆皇帝是十分清楚白莲教起义的根本原因的,他知道这都是和珅以及乾隆皇帝的错误。可是乾隆皇帝还没把权力彻底交给他,所以嘉庆皇帝只能望而生叹。
在没有掌握皇权的时候,嘉庆都自身难保,又哪里谈得上拯救天下苍生。
当嘉庆明白这些问题之后,他的目标就变得十分明确,那就是先通过示好示弱的方式麻痹和珅,然后等到乾隆皇帝去世,他就动用皇权除掉和珅。
为什么一定要除掉和珅?对于嘉庆皇帝来说,如果放任和珅一直这样贪污下去,清朝就会被和珅这只寄生虫吸干。
其实如果只有和珅一个人的话,对于清朝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问题在于有和珅独揽大权,整个清朝的官场已经将贪污腐败当做潜规则。
当时有两个著名的文人与和珅同朝为官,一个是纪昀纪晓岚,另一个是刘墉刘罗锅。他们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是嫉恶如仇。
然而根据历史记载,在和珅没有倒台之前,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主动揭发和珅的罪行。就算是同为军机大臣的王杰,也不敢揭发和珅。
这说明乾隆后期的官场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嘉庆不除和珅,清朝或许就会立刻灭亡,所以嘉庆皇帝与和珅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他们两个人只有一个能活着。
嘉庆三年,乾隆去世。没过多久,嘉庆皇帝就揭开了戴在脸上的面具,他展示了自己韬光养晦的成果。
在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时候,嘉庆皇帝颁布了第一道有关于和珅的诏书。这份诏书夺去了和珅以及福长安的权力,让他们去给乾隆守灵。
不久后,嘉庆颁布了第二道诏书,诏书上说白莲教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奸臣当道,至于奸臣是谁,大部分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当月初八,嘉庆皇帝宣布逮捕和珅,并查抄了和珅的所有家产。
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到结束,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比起康熙除掉鳌拜准备七七四十九天来看,嘉庆的手段可谓达到了极致。
这个结果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就连和珅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临死前,和珅才敢相信嘉庆皇帝一直在骗他。
当然,和珅的失败在清朝是必然的,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经过两千年的发展,皇权已经到了最强大的地步。
一个军机大臣对于执掌了皇权的皇帝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就算是错杀,大臣也很难反抗。
和珅很聪明,也是个有远见的人。他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太过于相信自己的实力,过分自大导致对局势发生了误判。
如果和珅真的花心思了解过嘉庆,以和珅的聪明才智,不难发现嘉庆其实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也就不会落得个半月就身死收场。
读史明智,嘉庆能够成功,和通读史书有很大的关系,韬光养晦,正是从浩如烟海的书本中学到的本领。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四库全书》
《清高宗实录》
《清世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