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艾娜克铜矿项目的重启,阿富汗方面表达了以矿产资源换取铁路建设的强烈意愿,尤其渴望中国能协助开通瓦罕走廊。但尽管这一请求愈发迫切,我国至今仍未给予直接应允。
面对阿富汗方面的屡次提议,我国提出了替代性的合作方案。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我国在瓦罕走廊的开通问题上迟迟未予明确答复?除却瓦罕走廊的方案,我国又为阿富汗提供了哪些合作的新路径呢?
阿富汗一直渴望打通瓦罕走廊,在亚洲的心脏地带,有一条古老而神秘的通道,它横亘于崇山峻岭之间,连接着中亚与南亚,这便是瓦罕走廊。这条走廊长约350公里,宽约15至60公里不等,总面积约为1.4万平方公里,它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南傍兴都库什山脉东段,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这里主要由高海拔的山谷组成,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大部分地区都覆盖着积雪,夏季短暂而寒冷,冬季漫长且严寒。在历史上,这一地区曾受到多个帝国的影响,包括古代的波斯帝国、贵霜帝国以及后来的蒙古帝国。到了近代,瓦罕走廊成为了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争夺的焦点之一。
1895年,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英俄背着中国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缓冲地带,瓦罕走廊就这样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领土的卑鄙行径下产生了。1963年11月22日,我国和阿富汗内务大臣阿布杜·卡尤姆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边界条约,中阿两国正式划定了瓦罕走廊的边界线。
依照该协议,中国与阿富汗就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连,两国间边界线南起海拔5630米的高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边界线总长92.45公里,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今年10月23和24日,在青岛成功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阿富汗主动提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尽快融入地区合作,并再一次提出了打通瓦罕走廊的请求。
阿富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如铜、铁、金、锂等,其中艾娜克铜矿更是世界知名。由于缺乏有效的交通基础设施,这些宝藏难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阿富汗政府提出了矿产换铁路的构想,即通过开发矿产资源吸引外资,特别是中国的投资,以换取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打通瓦汗走廊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
阿富汗深知,与中国建立直接的陆路联系,不仅能极大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往来,使阿富汗的矿产品更便捷地运往中国市场,还能吸引中国企业在阿富汗投资建厂,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这将为阿富汗提供一个窗口,使其能够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从资源出口到产品出口的转型。
早在2007年,一些中国企业便已将目光投向了阿富汗的艾娜克铜矿。次年,这些企业携手成立了投资联合体,并与阿富汗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成功获得了该铜矿100%的矿权。但自2009年项目正式启动以来,由于阿富汗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项目进程屡屡受阻,不得不多次按下暂停键。
时至今日,为了修建铁路并打通瓦罕走廊,阿富汗不仅再次确认了我国100%持有艾娜克铜矿的矿权,更在今年7月24日,让这一项目迎来了重启的曙光。紧接着在8月,为了进一步促进中阿两国在矿产开发领域的合作,连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与艾娜克铜矿的公路也正式破土动工。
阿富汗政府在打通瓦罕走廊方面所展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切实行动,无疑充满了诚意与期待。面对这份厚重的诚意,我国至今尚未给出明确的回应。
我国为何不开通瓦罕走廊,进入现代,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阿富汗饱受战乱之苦,成为国内外冲突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随着冷战的加剧,苏联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势力范围,阿富汗不幸成为了这场大国博弈的棋盘。
1979年,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旨在扶持亲苏政权,以遏制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这一行动不仅彻底改变了阿富汗的命运,也拉开了长达十年的苏阿战争的序幕。战争初期,苏联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无数家园被毁,百姓流离失所,阿富汗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1989年,随着苏联的撤军,阿富汗并未迎来和平的曙光,反而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内乱之中。各种政治派系为了争夺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一时期,阿富汗成为了各种极端思想和恐怖组织的温床,包括后来臭名昭著的基地组织,其领导人本·拉登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在阿富汗活跃,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恐怖网络。
内战不仅加剧了阿富汗的人道主义灾难,也让这个国家成为了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策源地之一。频繁的爆炸、暗杀和绑架事件,让阿富汗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基本的安全和稳定成了奢望。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几乎崩溃,儿童的教育被剥夺,女性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整个国家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
尽管阿富汗战争已落下帷幕,但阿富汗的局势却依然不太稳定。我国还需密切关注其国内风云变幻可能对相关政策带来的连锁反应。特别是瓦罕走廊这一边境要地,各方势力交织,局势错综复杂。加之瓦罕走廊南部紧邻印巴长期争夺的克什米尔地区,地缘政治的敏感性与复杂性进一步升级。在此背景下,确保项目安全成为先决条件,对于打通瓦罕走廊的决策,我国需谨慎权衡,深思熟虑而后行。
除了瓦罕走廊我国给了阿富汗什么选择?尽管瓦罕走廊尚无法直接连通阿富汗,但在阿富汗的一再恳请之下,我国决定重启另一条至关重要的铁路线——中亚班列,作为连接阿富汗乃至中亚五国、西亚与南亚的快速集装箱运输通道。中亚班列不仅穿越阿拉山口口岸,还横跨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广阔铁路网,最终在海拉顿站踏入阿富汗境内。
这条战略线路虽早在2016年便已铺设完成,但因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而一度中断。今年10月31日,一个标志着中阿经贸合作新篇章的时刻到来,中国—阿富汗直达货运班列在江苏南通的海安铁路物流基地轰鸣启程,犹如一股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两国合作的车轮滚滚向前。
与此同时,中国与巴基斯坦正携手规划,意图将中巴经济走廊的触角延伸至阿富汗,这一举措对阿富汗而言,不仅意味着又多了一条与中国直接贸易的黄金通道,更打开了通往瓜达尔港、进而拥抱印度洋的崭新窗口,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可能。
此外,中吉乌铁路的建设蓝图即将变为现实,这条铁路未来不仅将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桥梁,也预留了与阿富汗海拉顿相接的接口,为阿富汗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铺设了一条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大道。阿富汗方面频繁强调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地理枢纽位置,透露出对瓦罕走廊作为与中国直接联通的理想通道的渴望。
然而,面对现实,阿富汗更需关注的是如何确保项目的安全无虞,以及如何维护合作的长期稳定,这是其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