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的权臣、北齐的奠基者高欢,是一个疑团团重重的人物。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个谜,他先后与尔朱家族、宇文泰反目也都是众说纷纭的谜。
身世方面,高欢究竟是汉人还是来自其他部族千百年来争议很大。虽然史学界多数观点倾向于高欢祖上应该是汉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六镇边地,久而久之受到鲜卑各部族影响才显得胡化。但是,权威史书的记载毕竟矛盾的地方太多,不得不让后人充满怀疑。
如《北齐书》开宗明义认为高欢的出身属于名门望族渤海高氏(指东汉时期渤海郡的高氏家族,魏晋以后分成渔阳、广陵、辽东等不同高氏分支。今天指高欢出生属于河北景县), 显然这是后来的炒作行为,根本不可信。从所谓的家族谱系来说,高欢的祖上高湖、高谧与北魏太武帝时期著名汉族大臣高允应当属于亲戚。假如属实,高谧是坐大罪而放逐到六镇边地。以缪钺先生的研究,认为高谧本无子嗣,刚好高欢等后人利用这一点,冒认他们一家出自在边镇待过的高谧名下。不光缪钺先生提出这一重要疑点,早年冯承钧先生以及另一魏晋南北朝著名史家周一良先生也都有类似的辨析。
比如《魏书·高湖传》明确记载高谧在“延兴二年(472)九月卒”,其长子高树生也就是高欢父亲“孝昌二年(526)卒,时年五十五。”可以推算,既然高树生出生之年就是其父高谧的卒年,他怎么会有弟弟高翻?《魏书·高潮传》记载高树生当过北魏军官“位至大都督”,而《北史·神武文襄》中无此记载,反而说高欢“家贫”,两者也明显矛盾。
更不用说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高欢生平表现的种种鲜卑习性,他基本上看不起汉人,口口声声“汉儿”,带有贬义。高欢结亲鲜卑族,而与渤海高氏代表高乾、高敖曹兄弟之间虽然有密切合作,但感情方面却反映不出有多少亲属关系。之后高欢次子高洋依然厚于鲜卑、薄于族弟,种种表现都不近情理。总之,因为史书一开始就掩盖高欢出身的一些事实,后来又要对他的成功进行一些加工塑造,反而对其形象造成一些不解的疑惑。
再看《周书·文帝上》记载宇文泰讨伐高欢的檄文称:“贼臣高欢,器识庸下,出自舆皂,罕闻礼义,直以一介鹰犬,效力戎行,腼冒恩私,遂阶荣宠。”明显指出高欢身世造假问题。换句话说,不论高欢是不是外族,至少攀认渤海高氏是八九不离十。高欢家族原本只是六镇底层武夫出身,粗鄙无文,其实这是六镇军阀几乎清一色的公论。高欢能够从六镇起家的资本都依靠夫人娄昭君,他和名门家族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后来杨忠、李虎都一样要把自己牵扯到弘农杨氏、成纪李氏这样的望族之下,完全是南北朝盛行门阀习气的感染,就算到了唐朝一样如此。
但是,从另一方面要说高欢不是汉人却也没有绝对证据。除非如六镇首领葛荣是鲜卑族贺葛氏改的汉姓,就像高欢的夫人娄昭君一家,娄氏就是鲜卑匹娄氏改的汉姓。高欢祖上假如来自鲜卑族,也许有孝文南迁推广汉姓,高氏祖上的汉姓是改换的可能,至少更改汉姓的鲜卑姓氏中至少有是楼氏改高姓的记载。只不过这种说法只能是推测,缺乏证据支持。
高欢和宇文泰都是北魏六镇起义的参与者,都曾在葛荣手下效力。随着尔朱荣的崛起压制六镇义军,高欢趁机改换门庭,得到尔朱荣赏识,例如曾有劝进的举动。相反,年轻一些的宇文泰颇受猜忌,是通过老交情贺拔岳疏通关系才投降,因此,宇文泰一度归贺拔岳帐下效命。
永安三年(530年),孝庄帝元子攸杀了尔朱荣,尔朱家族起兵讨伐,孝庄帝战败被杀,尔朱家族立长广王元晔为帝。高欢没有参与,选择保存实力。他起初力量很小,个人是穷光蛋,是依靠妻子娄昭君家人支持才有起家的资本。娄昭君的父亲娄内干是鲜卑族豪强,北魏给过司徒的荣誉官职,家僮数以千计,牛马以谷量。以今天的说法,他的牛马羊群是按一座山谷两座山谷那么数,虽然过于夸张,但充分显示了实力雄厚!高欢当时不过是怀荒镇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兵卒,只不过他为人八面玲珑,但内心目标明确,哪怕一贫如洗都可以得到不少人赏识,近似于刘邦那一类人。
当时尔朱家族不得人心,起事骚乱此起彼伏,高欢看到大环境改变,就有了适应形势讨伐尔朱家族然后自立的想法。而杀死孝庄帝、掌握权势的尔朱兆(尔朱荣侄儿)对反对的局面感到头痛,向高欢咨询意见。高欢回答:“六镇降兵反叛不休,又不能全部杀掉,大王您应选心腹之人去统领他们。再有反叛就归罪其将领,不能每次都杀掉大批的兵士。”尔朱兆问谁能去当统领,贺拨允举荐高欢。高欢一拳打得贺拨允满嘴冒血,门牙落地,骂道:“太原王(尔朱荣)活着的时候,说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太原王死了,天下事都听大王(指尔朱兆)的,你是什么东西,大王没发话能轮到你说三道四!”尔朱兆很赞赏高欢的忠心,就宣布高欢为六镇降兵的统帅。
高欢到冀州后,严肃军纪,每过麦地,自己下马拉住缰绳,受到拥戴。高欢为了试探属下的心意,伪造尔朱兆军令要六镇降兵全回山西去攻打稽胡(真实身份颇有争议,但多数认为是匈奴分支,就是山西边缘地区原来像刘渊这样汉化的匈奴后裔)。高欢假装军命严急,从军中简选万余兵士,马上催促出发。心腹部将孙滕和尉景假装为士兵请命宽缓五日。高欢假意再宽缓五日行期,还与这支万余人先锋部队举行仪式,怂恿部下提议反对尔朱氏,高欢顺从部下意愿在信都(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起兵。为了名正言顺,高欢拥立北魏宗室、渤海太守元朗(宗室大将元彬的孙子,被六镇义军首领葛荣杀死的章武王元融的儿子)为帝。北魏中兴二年(532),高欢初次与尔朱氏交锋,以少胜多,在广阿大败尔朱兆,俘获五千多人。
高欢真正具备争雄天下的实力,主要是在信都地界得到冀州豪强封隆之,原北魏渤海太守高翼家族的高乾、高敖曹等兄弟相继支持,联合一起讨伐尔朱氏。高欢派封隆之留守邺城,亲自率军再与尔朱兆交手,中军原本不敌,好在堂弟高岳率五百骑兵拼死突前,部将斛律敦收拾败军重振旗鼓从尔朱兆后面截断,大将高敖曹领一千多骑兵横击,尔朱兆军大败。本来就首鼠两端的大都督斛斯椿等回洛阳,尽杀尔朱氏残余,另立宗室元修为孝武帝。元修毒杀节闵帝元恭,为了缓和局面迎娶高欢长女为皇后,朝政权柄开始向高欢一方倾斜。
永熙二年(533),尔朱兆在秀容兵败自缢。尔朱兆大将慕容绍宗携尔朱兆妻子及余众归降,高欢待他十分亲厚,从不提及慕容绍宗曾向尔朱兆进言要杀自己的往事,可见高欢在为人方面相当有一套,包括对侯景,他都能笼络人心。这时,斛斯椿见高欢逐渐强大,非常忧心。他与南阳王元宝炬,武卫将军元毗和王思政一同劝说元修设法除掉高欢。斛斯椿增加侍卫人数,选数百武士担任元修的近卫军,多次以出猎为名,暗中出城操练。又派人与在关陇一带扫荡义军的贺拨岳、贺拔胜兄弟联络,准备内外响应。
在朝廷担任司空的高乾是高欢的支持者,又是冀州豪强首领,孝武帝元修想拉拢,借一次在华林园宴饮的机会要与高乾结为兄弟。高乾当时表示“以身许国,不敢有二心。”见到宫廷增加武卫,又交结外臣贺拨岳等人,就暗中通知高欢防备,劝他干脆自立。高欢装出非常害怕的样子拒绝。高乾猜不透高欢心思,夹在两派之间很难受,于是要求外派为徐州刺史。孝武帝元修获悉高乾要外任,怕他泄露自己的计划,就诏告高欢说高乾与自己立过盟誓。高欢认为高乾有二心,就把他劝自己称帝的事通知元修,高乾被赐死,又派人诛杀高乾之弟高敖曹。高敖曹不知高欢在中间耍手段,带领十几个人奔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原尔朱氏的根基也在晋阳)投奔高欢。高欢反与他抱头痛哭,发誓一起报仇,同时高乾另一个弟弟高慎也投奔高欢。
永熙三年(534),孝武帝元修率军进攻晋阳,表面声称讨伐南梁。密诏给高欢说要攻打宇文泰和贺拔胜。高欢回复说自己兵马共二十二万已出发,助援征讨,并清除朝中奸佞。元修知道高欢有了准备,就反过来以宇文泰为关西大行台、尚书左仆射,赐公主为妻,下诏宣示高欢的罪恶,鼓动宇文泰出兵征讨。
高欢以高敖曹为先锋攻打宇文泰。宇文泰发檄各地声言高欢罪恶,从高平出发到弘农屯军(弘农为今河南灵宝市一带),贺拔胜则屯军汝水(今河南流经嵩县、汝州、襄城一带的汝河),两人都停下观望战局变化。这年七月,元修亲率十万军队屯于河桥,以斛斯椿为前驱列阵于邙山之北。宇文泰打探元修的排兵布阵,对左右讲:“高欢数日内急行军八、九百里,疲军迎敌,是兵家大忌,正好乘其疲惫奇袭。当今皇帝以万乘之尊御驾亲征,不主动出击渡河决战,反而沿河据守,很是失策。而且长河万里,只要一个地方被突破,必败无疑。”果然元修军中元斌之与斛斯椿争权,还没交手就欺骗元修说高欢逼近,元修就开始逃跑。高敖曹为兄高乾报仇心切,率劲骑追元修到关中。元修在长安东阳驿(今陕西渭南县东的东阳水旁)遇见迎驾的宇文泰。高欢没有追到元修,就回洛阳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时年十一。当时清河王元檀已经准备好当皇帝,高欢怕他日后不好控制,所以改立他的儿子,于是短暂的东魏出现了。
东魏西魏对峙是北齐北周出现前的过渡阶段,也是北朝双雄高欢和宇文泰的对决时期。双方对战有多次,亲自领军较量都有四次,互有胜败,但最终高欢是死于最后一次失败的玉璧战役。既能看到战事的频繁激烈,也能见两人之间的仇恨有多深。但究竟为什么同样出身六镇的两个当世豪杰会有这么大的仇恨?甚至觉得两人除了打来打去,生平并无多少实际的交往,除了《北周书》为抬高宇文泰发迹的一次短暂会面,史书留下的记载其实比较含糊。今天人们习惯用一山不容二虎,或者争夺权势作为一种解读,总觉得过于表面化,也没有找到揭示两人对立的要害。
高欢生于496年,而宇文泰生于507年,高欢年长宇文泰十一岁。高欢在参加六镇起兵时,起初属于杜洛周一派,是被葛荣所吞并的一方。而宇文泰跟着父亲宇文肱、哥哥宇文颢起初是参加鲜于修礼的队伍,直接和葛荣就是一伙。鲜于修礼就很欣赏宇文父子,一开始就让他们单独领军。宇文肱及长子宇文颢、次子宇文连都随鲜于修礼一起阵亡,葛荣接过队伍以后,对宇文泰和兄弟宇文洛生继续被任为将帅,算是非常欣赏。
高欢作为跟从杜洛周一伙被葛荣吞并,在六镇义军中的地位就不及宇文泰。这也侧面解释为什么当尔朱荣要压制义军时,高欢会那么积极倒戈投效反过来对付义军;还有为什么降服葛荣的队伍以后,尔朱荣会对宇文泰是一种既欣赏又忌惮,要压制宇文泰出头的心理。也就是说,高欢在葛荣军中虽然是一方势力,但不算得力,正好被尔朱荣收买。外加高欢很会做人,例如献媚劝尔朱荣称帝,个人野心很大,很想出人头地,但又显得很婉转。
高欢是来自底层的豪杰,靠着善于做人,手段机敏逐渐上位。当比较欣赏他的尔朱荣死后,高欢一度与尔朱兆关系密切,但看着尔朱家族自掘坟墓,势头不对,他立刻就想到应该再次划清界限,马上就举起征讨尔朱家族的大旗,在信都笼络人心,拉拢豪强一起举兵,然后逐渐收买效力。可以看清高欢这种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在乱世生存,能够像刘邦那样在慌乱中迅速扔下父母妻儿独自逃跑的果决之心!
但高欢具备豪杰气质,为了拉拢一些人,他也确实有重义气的一面,这中间并没有鲜卑汉人的分别。高欢早年在怀朔镇当队主的时候,镇将段长(可能是段氏鲜卑后裔)就觉得他必成大气,待他不错。他希望高欢将来得势以后能提拔自己的子孙,后来高欢果然追赠段长为司空,并提拔段长的儿子段宁为官。有当世项羽之称的勇将高敖曹大病时说死后希望弟弟能做刺史。元象元年(538)河阳之战身死,史书形容高欢知道以后如丧肝胆,同年加封高慎为北豫州刺史(但高慎排行应该是高敖曹哥哥,弟弟是高季式,高敖曹死后加行晋州事,但高慎很快以虎牢关投降了宇文泰)。尉兴庆(很难断定是其他部族还是汉人,但汉人自古就有尉氏存在,如著名的秦国军事家尉缭。而且尉氏以太原为郡望之一,为高欢继承尔朱氏势力的地盘,尉兴庆作为高欢起家的心腹,是河东一带汉人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在武定元年(543)的邙山对战中舍身为高欢断后,高欢实现他的遗言,提尉兴庆哥哥为刺史。高欢虽然权重跋扈,但出于失手逼走了孝武帝元修去投靠宇文泰,对后面扶立的孝静帝元善见就相对比较宽容,礼仪方面都还过得去。
高欢所占据的河东、河北、山东和河南地区过去是北魏的中原核心,各部族和洛阳勋贵本身矛盾就很大,高欢能够从底层崛起本就带着很大的侥幸成分。他原本在军事上不具备顶尖的威望,相比尔朱荣当年还逊色一些。所以,他掌权以后就非常小心地处置北魏末年留下的烂摊子,如果不具备一流的手段,肯定要继续酿成大乱。但他在世时毕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将东魏到北齐的转化基本完成,从这方面来说,高欢建立东魏算是继续在恢复北方社会方面有所发展。
尽管高欢个人倾向鲜卑化,但为了摆脱尔朱氏和六镇军阀势力影响,要成就中原大业,他还是深知要利用汉地势力。除了封隆之、高乾、高敖曹兄弟外,像殷州的李元忠欢迎高欢。这些人使高欢势力内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六镇武人集团,变成鲜卑将领与汉家大族的联合,而且还带来一批有文化、有才能的汉人如崔暹、杨愔、祖珽、魏兰根等,都是后面北齐的重要人才。
高欢前往冀州时曾对六镇将领说:“一今以吾为主,当与前异,不得欺汉儿。”他心中鲜卑高于汉人,却希望收买汉地民心,以壮大自己的力量。高欢在公开反尔朱氏之前主要是抢夺粮食与军需,而汉人豪族却掌握了地方上一定的粮食及军需物资。他号令军士时说,“其语鲜卑,则日:‘汉民是饮奴,夫为饮耕,妇为妆织,愉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解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妆安宁,汝何为疾之?”他认识到鲜卑是武力支柱,而汉人是粮食、布帛等的生产者,虽然没有改变鲜卑的优越感,总的说来也开始转变观念。
高欢临死对高澄的遗言表明他对鲜卑武人的倚重:“库狄干鲜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秉性遒直,终不负汝。可朱浑道元、刘丰生远来投我,必无异心。”但这中间有一个误区,不能从高欢习性上对汉人有些排斥,就等同于他的用人策略和治国方式也排斥汉法,如高隆之和高欢类似,原本姓徐,长期待在边地已经鲜卑化,算是高欢的结拜兄弟,“虽不涉学,而钦尚文雅,诸绅名流,必村礼接”,到中原以后就希望吸收汉人的长处,对汉人名士非常礼敬,也很好学。
客观来说,高欢为人精明,总的手段是注重一种鲜卑与汉人之间的平衡,以邺城为行政中心,北魏的汉人士大夫及汉化的鲜卑人基本被迁移过来。随着洛阳几经战事而衰败,邺城的文化繁荣在北方处于鼎盛。但高欢自己依然在晋阳,这里是东魏的军事中心,鲜卑力量较强。在大量任用汉人为官员的同时,让儿子高澄负责行政事务,整顿吏治。高欢的根本策略可以说综合了孝文帝和尔朱荣的长处,就是利用某种汉化改革方式整肃收降的六镇各部族的军事力量,然后使其完全统一在自己手里。反过来又倾向于笼络部族首领来震慑汉人士大夫,这种权谋手腕让自己牢牢掌握住军事力量维系这种“走钢丝”的平衡局面,居然高欢大体上还表现得比较稳定。
所以,高欢哪怕内心对汉人带着某种情绪,但依然大量使用汉人,像提拔魏收、崔暹、杨愔,裴让之、陈元康等重要的文士。虽然高欢本人没什么文化,但大体上还是欣赏这些人的,如祖珽作《清德颂》,“其文典丽”,高欢立刻就让他充任开府功曹参军。如对崔暹,一番谈话以后果断任命他丞相长史,让他帮助弟弟高琛守卫后方晋阳,临行前再三握手嘱托,将家眷全交给崔暹,后来崔暹辅佐高澄,也深受信任。包括敌对势力中有用人才都加以选用,如卢景裕等,甚至让他们来当儿子的老师。《北齐书·儒林传》记载:“魏太平中,范阳卢景裕同从兄札于本部起逆,高祖免其罪,置之宾馆,以经教授太原公(指高洋)以下。”先后起用李同轨、张雕、刁柔等儒学人士。所以,高欢善于识人用人,根本不分族别,甚至不分敌我立场,只要是人才,肯归附,他都敢用。
军事方面,高欢手下汇集的人才也很多,但他本人的军事素质却要差一些,以至于遇到宇文泰多次,本来东魏形势占优,每每交手却显得旗鼓相当,到最后玉璧一战,还成为高欢的终结点。天平四年(537)小关之战,东魏军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在沙苑之战(537)﹑河桥之战(538)﹑邙山之战(543)双方互有胜负,最后玉璧之战(546),高欢兵败身亡,较大的战役一共五次,具体简述如下:
小关之战,高欢率三路大军攻宇文泰,自己在蒲坂架浮桥,装作渡河,实际上寄希望于窦泰从潼关奇袭得手。但宇文泰识破计谋,率主力击杀窦泰,高欢被迫撤退。
沙苑之战,高欢率二十万大军过黄河,进攻西魏关中,宇文泰设伏于沙苑大破高欢,俘东魏士卒八万,大获全胜。
河桥之战,东魏大将侯景收复洛阳后向西魏挑衅,宇文泰率军击败侯景,还斩杀名将高敖曹(高昂),高欢率大军击退宇文泰,虽然战役获得胜利,但损失一员猛将。
邙山之战,东魏高慎(高敖曹之弟)以虎牢关降西魏,宇文泰趁势围攻洛阳,高欢率十万大军来救,驻扎于邙山。经过一番拉锯,最终高欢大破宇文泰,西魏几乎全军覆没,此后被迫吸收关中汉族加入军中。
玉璧之战,东魏高欢率十万大军围攻玉璧(旧址在今山西运城市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村),西魏名将韦孝宽仅率数千人守城,高欢围城数月,没能攻下。东魏伤亡多达七万,高欢惭恨交加,战后就病死。
分析东西两魏的五次大战,高欢为什么没有把东魏占据的优势转化成为胜果,长期以来也是一个令后人感到难解的疑团。
高欢在五次战局中三次失败,两场胜利。客观加以分析就是,高欢虽然国力较强,但本身北魏末年遗留的内部问题也很多,东魏表面上归于高欢、高澄父子,但各方力量还没有完全融合。高欢只是初步通过抚御手段缓和矛盾,也尝试了胡兵汉农的制度,但朝中的部族勋贵和汉地豪强还是存在冲突,严重的就如侯景与高澄之间都互相敌视。高欢生前一直培养高澄的行政能力,高澄任尚书令主持政务,打击鲜卑贵族,以法制人。对汉族将领如高昂,是利用权谋手段而不是制度管理,其弊端在高欢死后立刻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