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陈昌浩逝世后,徐向前叮嘱工作人员:他的悼词,我要亲自过目

独坐山巅 2023-08-05 18:58:55

前言

陈昌浩是一个极有个人魅力的大将,极具英雄形象与革命浪漫情怀;他统领千兵万马征战沙场,以身作则从未言惧。

他曾经与开国元帅徐向前共同作战,无坚不摧。他和老搭档徐向前元帅的战友情也是让人津津乐道。甚至在其去世后,徐向前元帅亲自追问他的悼词,亲自主持追悼会。

战功赫赫的陈昌浩

1931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徐向前任职总指挥,陈昌浩任职政委。在红军时期,陈昌浩这名字煊赫一时,甚至是成了传奇一样的人物。

陈昌浩在1926年的时候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国民大革命年代,他曾是战斗的主力军。国民党背叛革命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陈昌浩前往苏联深造,与博古、张闻天几人成为了同窗好友,他本人的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

1930年,学成回国的陈昌浩来到鄂豫皖苏区工作。次年,红四方面军建立,陈昌浩任职政委,而那个时候的陈昌浩,仅有25岁。我们常说,陈昌浩在红军时期的影响力媲美徐向前,他的前途满是光明。

那时陈昌浩和徐向前都是红军里的杰出人物,因而两人也逃不过被对比的命运。

在战争中,陈昌浩与徐向前相比略逊一筹,但是从理论上,陈昌浩占有优势。陈昌浩留学苏联,近距离接触红色理论和社会主义主张,虽然陈昌浩是坚定不移的理论拥护者,他却从来不生搬硬套,经常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知道随机应变。

那时博古照搬苏联错误路线将中国红军放在危险的边缘,陈昌浩却与徐向前紧密配合,指挥主力部队转移,建立了川陕苏区,强有力反抗敌人,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保留着火种。

在陈昌浩和徐向前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一路飙升,此外,他们装备齐整,严格遵守军纪,变成一支足够威慑敌人的战队。

黄安之战

1931年12月的黄安(今红安)战役,陈昌浩以身作则,顶着飞行员随时都有可能叛变风险,乘坐着我军在1930年2月于四川军阀刘湘手中缴获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向黄安城内敌师部抛向了数捆迫击炮弹还有大量宣传单,炸得敌军狼狈逃窜的时候,也在心理上完全击垮敌人防线。

陈昌浩的勇敢行为,使我军迅速消灭城里敌人,攻占黄安城。

1932年10月,在鄂豫皖苏区第4次反“围剿”失败之十分不利形势下,陈昌浩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和徐向前带上红四方面军进驻秦岭、大巴山区。然后,陈昌浩和徐向前以游击战术数次打败赶来围堵的敌人,并借机拿下川东北数县。

在连克川东北数座战略要地后,陈徐两人便用这数县为基础,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创建革命根据地后,红四方面军在陈徐率领下脚踏实地,不仅稳定目前根据地,还不断发展扩大革命根据地范围,至1935年3月,川陕革命根据地便成为了仅次中央苏区全国第二大苏区。

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扩大的同时,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也进一步增强,由原先的四个师扩编为4个军,总兵力超过5万。

由此可见,陈昌浩确如原红四方面军干部何福圣所说,他就是“军神”。

毛主席对他们两人及其信任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迫不得已进行长征。1935年5月,川系军阀和老蒋中央军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更加剧烈,红四方面军为此迫不得已进行大转移。

1935年,陈受命率红四方面军进行长征,同年的6月与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8月6日,在沙窝会议中进入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任政治局委员、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可是当得知张国焘指令其暂停北上后,陈于9月10日在班佑带领原属红四方面军的红四军和红三十军进而南进。

1936年7月,在朱德、刘伯承、徐向前几人影响下,陈昌浩有一定的变化,与两人一起促使张国焘同意北进,同一年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大会师于甘肃会宁。

在陈昌浩、徐向前带领红四方面军3个军西渡黄河后,“宁夏计划”没法执行的具体情况下,陈任命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与徐向前一同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军,试图打开去往苏联的通道。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困战4个月之后,由于补给欠缺,亦无增援,西路军全军覆没。

陈昌浩与徐向前以妇女团和伤员为掩护,在一个加强排的保护下,摆脱西路军几千人的残军,于1937年3月16日企图孤身回到延安。

路上,陈婉拒了与徐向前一块儿立即返回延安,带着原从西路军拿的路途经费只身一人回到老家。几个月后,在国共逐渐联合抗日的形势下,陈昌浩于1937年8月中旬再次来到陕甘宁边区。

陈昌浩回到延安,赴苏13年

1937年11月,陈昌浩历经波折返回延安,然后在举行的西路军研究工作会议上,被免除一切职位,并接受长久的审查反省。

但是这并非陈昌浩的本愿。他始终认为国难当头之时,自己是个一名战士,理应上抗日前线杀敌,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多次向中央和毛主席上书表示上阵杀敌的念头,却一直没有得以准许。

1939年8月,陈昌浩坐飞机,护送周总理去莫斯科治病。这一别就是13年。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发生,陈昌浩被撤离到一个叫科坎加的小镇,被安排了到一家采石场做了一位普通职工。没人知道,此人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量级人物。

在采石厂,陈昌浩不断地书信要求参加战争。1942年冬天,陈昌浩最终换上苏联红军军衣,奔赴战场,参与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3年,苏联把陈昌浩安排在民族文化出版局,从事翻译工作。除去翻泽马列著作以外,苏联人让陈昌浩主编一部《俄华辞典》。在之后的十余年中,陈昌浩把心思全都投入到了这一部辞典的撰写中,最终在1951年圆满完成任务。

《俄华辞典》共收集俄文辞26000个,苏方对陈昌浩的描述是:“若没他参加这一份工作,本辞典是绝对不会快速出版发行问世的。"

1952年6月,久别祖国13载的陈昌浩获得批准,最终回到北京,老战友们都到火车站前去迎接,这让他倍感温暖。

在愧疚中走完后半生

陈昌浩来到湖北家乡,看到了上百位的曾经的战友属下,他在大会上热泪盈眶地道歉,而且独自一人承担起西路军失败的责任。即便如此,残酷的命运依然压垮了他。1967年7月30日,陈昌浩去世,终年61岁。

所幸在陈昌浩身亡13年后,他的声誉得到恢复,中央后决定替他追办告别仪式。徐向前当得知这件事后,他找来筹办告别仪式相关工作人员,亲自嘱咐道:

“陈昌浩同志的悼词写完草稿后,我一定要亲自过目。”

1967年,党中央在八宝山为陈昌浩举办了告别仪式。告别仪式由老战友徐向前主持,李先念、王震等500位老战友参加了告别仪式。

结语

回顾历史,我们不应该只关心那些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而应该从每一位默默无闻的人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与智慧。陈昌浩的让我明白了,革命事业是广大历史人物共同奋斗得到的结果,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0 阅读: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