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之3

潘凤评健康 2023-11-07 22:19:01

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肠痈者,盲肠或阑尾及其周围之炎症也。

大肠自右腹角上行,其与小肠相接,乃不在大肠之端,而在大肠端向上约二三寸之处,是为阑门;阑门以下一段大肠,形如短袋,是为盲肠(或称阑肠);盲肠下又垂一试验管状之物,大如手指,是为阑尾。盲肠、阑尾,形皆如袋,故粪便及误吞之果核、毛发等物入于其中,往往不能排出,引起发炎,若有化脓球菌,则成脓灶,是即所谓肠痈也。

病者多属十五岁乃至二十五岁之少年,初起时,右肠骨窝突然作痛,发热在三十九至四十度之间,惟极重之㽲痛,亦有不发热者,痛处肿大有硬块,亦有绵软而漫无定界者,惟少耳,右侧腹直肌挛急殊甚,病人仰卧时,常屈其右足,以自缓其痛,俗谓之“缩脚肠痈”。舌苔多垢腻而润,又常有呕吐、便秘等胃肠证候。

马克孛内氏(Mac-Burney)发明一压痛点,自脐至右腹角高骨引一直线,此线与右腹直肌边线相交之点,按之作剧痛,谓之“马克氏点”,于诊断上甚为重要。

病之转归,约分三类:其一,逐渐复原,约一星期而病状全退,惟甚易复发。其二,成局部脓肿,则肿痛日以扩大,全身症状亦日重,此即《金匮》本条之证,而薏苡附子败酱散所主也。惟溃脓处穿破时,有极大危险,或引起第三种转归之广泛性腹膜炎;或化脓菌入于血循环,而成败血病;或则血管被穿破;或引起门静脉炎,若是者多致命。其三,发广泛性腹膜炎,盲肠及阑尾穿破时,固易引起,亦有并不穿破而腹膜同时受病者。肠痈之死,多由于此。

尤氏云:“甲错”,肌皮干起,如鱗甲之交错,由营滞于中,故血燥于外也(案:参看“虚劳篇”大黄䗪虫丸证)。“腹皮急,按之濡”,气虽外鼓,而病不在皮间也。积聚为肿胀之根,脉数为身热之候,今“腹如肿状”,而中无积聚,身不发热,而脉反见数,非肠内有痈,营郁成热而何。

元坚云:次条其痈未至脓溃,故“少腹肿痞”;此条既经脓溃,故“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次条血犹瘀结,营郁而卫阻,故“时时发热,复恶寒”,病犹属实,故“其脉迟紧”;此条营分既无所郁,故“身无热”,脓成则血燥,故“脉数”。要之,此二条,其别在脓已成与未成之分,而不拘其部位,如前注家以大小肠为辨者(案:程、尤等并如此云),殆失之迂矣。

《巢源·肠痈候》云: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营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其病之状,小腹重而微强,抑之即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诊其脉洪数者,已有脓也;其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甚者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穿而脓出;或脓自脐中出,或大便出脓血,惟宜急治之。

又云:大便脓血,似赤白下而实非者,是肠痈也。

渊雷案:

巢氏言原因,涵浑臆测。其言证候,有参考之价值。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圣惠方》云:治肠痈皮肉状如蛇皮,及如错,小腹坚,心腹急。方:败酱二两,附子半两,薏苡仁二两半,上捣,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丹波氏云:案本方仅用方寸匕,似甚少,《圣惠》为是。

《方极》云: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者。

雉间焕云:此方亦主水气之变,腹无积聚四字,于方极为剩语,恐记者讹也。

《方机》云:治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脉数者。疮家身甲错者,所谓鹅掌风者。以上兼用梅肉。

《用方经验》云:薏苡附子败酱散,旁治遍身疮疖如癞风,肌肤不仁,不知痛痒者。

《类聚方广义》云:此方与大黄牡丹皮汤同治肠痈,其有轻重浅深,不俟论也。彼云小腹肿痞,痛如淋,此云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彼云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此云身无热;彼云脉迟紧,此但云数,可以见其证之轻重,而毒之所结,亦自有浅深也。肠痈可针者,当认肌肤甲错处入针,若犹豫旷日,则腐溃蔓延,脓自脐孔出,荏苒不愈,或致不起。审断脓之浅深,其浅者速入针为要,“肠内”二字宜活看。

渊雷案:

脓在盲肠、阑尾之内者为深,在其外,或在腹膜者为浅,然深者易愈,浅者反难治。尾台所云脓自脐孔出,及《巢源》所云绕脐生疮,皆广泛性腹膜炎也。尾台又云“肠内”二字宜活看,则指独立之化脓性腹膜炎,不因阑尾之炎引起者。此皆极恶难治之病,不可不知。

尤氏云: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

鹤台氏《腹诊图汇》云:腹胀似胀满,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间有此证,方证不相对,则经年不治。先年,浪华谷街某之妻,二十七岁许,患此证,不治已三年,诸医术尽,后请治于余。乃往诊之,腹满身重如孕,虽不致卧,然心烦不能步行,余以未熟故,误见为腹坚满,以大承气汤攻之,无效,因转与大柴胡,凡半岁,更无效,于是告余师霍先生。先生往诊察,责余曰:“汝医术未熟,今汝所见腹证,乃大误也,汝不知而投峻剂,以苦病者,不仁之至。夫大承气汤之腹证,坚满而按之有力,且腹底有若抵抗者;大柴胡汤证,胸胁苦满,而稍有拘挛;今病者虽腹满,而按之濡,又腹底无力,身甲错,腹皮急,是即薏苡附子败酱散之正证也。”

《橘窗书影》云:某人,年六十余,少腹凝结,觉微痛,小便淋沥不通快,步行则小腹挛急,苦汗出,身无寒热,饮食如故,邸医以为寒疝,以为淋毒,疗之数旬不效。余诊之曰:“肠间有一种累累凝固之物,然非疝块,亦非积聚,按之濡活,似肠痈之状,宜温和以观其进退。”因与归芪建中汤,以温熨褽脐下,四五日,脐中忽突出成赤色,其夜,脐中喷出白脓一合余,即投薏苡附子败酱散,二三日而脓尽,小腹之块如失。

渊雷案:

此证当是化脓性腹膜炎,惟不剧痛、不发热为可疑,古人亦混称肠痈,虽方剂多可通用,不无措施失当之处,故西法之病理及诊察,吾人在所必学。

0 阅读:0

潘凤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