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湘西当地经济贫困,生产力低下,社会风气逐渐匪化,很多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铤而走险上山为匪。
到了抗美援朝时期,湘西大约有数千名战士进入朝鲜参加战役,曾有媒体表示,大约有一半的人有过土匪的经历,他们是朝鲜战场上的“另类英雄”。
这一部分人长期在山地生活,在朝鲜很快适应山区作战,表现地凶悍勇猛。
由于陈启瑶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太勇猛,有人认为他也有从匪的经历,但提到这个,陈启瑶总是很激动,表示祖孙三代都没当过土匪。
实际在湘西志愿军战士中,真正土匪出身的数量并不多,参加朝鲜战争的战士都要通过严格政审,只有少部分人有短暂从匪的经历。
由于湘西匪患严重,陈启瑶从小跟着父亲练习武艺自保,他16岁参军,17岁时首次参战,便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1年9月,47军驻扎于月夜山一带,而老对手美机械化骑一师就在对面的山坡上,双方的阵地相隔不远。
美骑一师是美军的王牌部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斗力极强,在朝鲜战场的3年中,数十次与47军正面交锋。
夜幕渐渐降临,志愿军们听到美军帐篷里传来的音乐和嬉笑声,空气中隐隐约约飘来咖啡和牛排的阵阵香气。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借助空中的绝对优势,对朝鲜交通运输干线和枢纽进行狂轰滥炸,企图切断志愿军弹药和粮食等物资的供应,我军只能在晚上执行运输任务,虽然每次美军炸毁公路或桥梁后都被志愿军快速抢修,尽量保证物资供应畅通,但我军的伙食供给依然受到巨大影响。
美军和志愿军的伙食差别非常大,美军有加热好的牛奶,香喷喷的牛排,肉罐头,还有香烟、咖啡、口香糖等消遣物资,每隔一段时间,美军会从日本空运新鲜的食材,食物非常丰盛。
相比之下,志愿军的伙食非常差,主要有压缩饼干、土豆、炒面为主,有时热水都供应不上,战士们会吃一口炒面,再抓一把雪充饥。
到了晚上,美军播放音乐开起了舞会,制造出一番歌舞升平的景象,这也是在故意挑衅,想用这样的方式来摧毁志愿军战士的意志力。
我军指挥官想灭灭美军的威风,决定派人趁着夜色突袭,由于两军离得非常近,又不能折腾出大动静,人多了反而容易暴露目标。
夜袭的计划定下来了,不过派谁去却是个问题,这人既要有胆量又要身手,还要够机灵。
美军营地四周有铁丝网和探照灯,里面炮弹、坦克、机关枪应有尽有,这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
陈启瑶得知上级的计划后,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他是47军139师417团3连2班的一名小战士,年仅17岁,个头不高却十分结实。
由于长期练武,陈启瑶练了一副好身手,跑得也很快,平时在部队当传令兵,负责传递军事情报。
看到陈启瑶主动请缨,指挥官便同意了,并给他收集了一篮手榴弹。
陈启瑶趁着夜色潜入了美军营地,到达军营周围后,他仔细观察了一下地形,只见一个个帐篷驻扎在地上,只有少量的美国大兵在巡逻,其他的还在寻欢作乐。
陈启瑶很快瞅准机会,朝边缘的一个帐篷扔了颗手榴弹,只听轰鸣声响起升腾着火光,伴随着一阵惨叫声。
听到异常动静后,美军的军营顿时骚乱起来,很多人朝着轰炸地点聚集,想一探究竟,这时陈启瑶挪了个地方,又扔了一颗手榴弹。
美军更加混乱了,有的人还从帐篷里跑了出来,嘴里骂骂咧咧,不过压根没有人发现陈启瑶的位置,陈启瑶趁着混乱,一口气扔出了10多个炸弹。
美军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咒骂声惨叫声一片,但又找不到目标,只能拿起机枪胡乱扫射。
陈启瑶手里的篮子空了,便打算离开,不过想着既然来了,也不能白跑一趟,顺手拿走了美军2支步枪和1支机枪当战利品,敏捷地钻进了小树林中。
天刚蒙蒙亮,陈启瑶扛着枪回归部队,战士们都欢欣鼓舞,晚上听到敌军军营的炮弹声时,知道陈启瑶已经行动了,但也有些心惊胆战,生怕他不能全身而退,等他回来后才松了一口气。
在夜袭行动中,陈启瑶也不知道到底消灭了多少敌人,不过他孤身一人,就能让敌人方寸大乱,极大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组织授予他“夜摸英雄”的称号,并计二等功一次。
孤身一人夜袭美骑一师,只是陈启瑶的“小试牛刀”,接下来他首次参战的表现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1951年10月,开成谈判破裂后,美军集结了六个师,包括美机械化骑一师、美三师、美二十五师、李承晚首都师军等部队,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动了猛烈进攻,也被称为“秋季攻势”。
47军奉命撤离开城后,只留下少数部队留守,大部分人经过几天的行军,来到临津江东岸一带,接受防御任务。
美军和志愿军的装备相差很大,美军有飞机、坦克和炮兵配备,而我军装备简陋,只有迫击炮和火箭筒以及120毫米的榴弹炮。
进入山地战后,我军为了轻装上阵,只带了很多手榴弹上山,由于人员不足,有时连炊事员和宣传员都要调上前线。
美军的飞机不断在上空盘旋,扔下一个个炸弹,到处都是炮弹留下的弹坑。
美军地面部队的炮火也非常猛烈,每平方公里大约有130门大炮,双方战斗异常惨烈。
临津江的第一仗中,陈启瑶所在的3连2班负责345.6高地的防御任务,打到最后全班只剩下他一个人留守。
345.6高地是正洞西山翼的一处阵地,位于谷川南岸,控制着连川和朔宁的制高点,这里地势险要,是重要的咽喉地带,也是我军的阵地前沿。
1951年10月9日晚上12点,战士们按照预定计划前往阵地,排长张明久向战士们宣告:“保卫345.6高地,我们要打好排头仗,人在阵地在,人与阵地共存亡!”
大家在阵地挖好了临时的掩蔽体,排长便安排陈启瑶在哨所负责观察任务,哨所周围排列着3个掩蔽体,每个相距10多米。
掩蔽体十分狭窄,可以蹲下一个人在里面观察,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开枪,不过平时只能安静地呆着,由于离敌人的阵地很近,动静太大或者大声说话,都有可能引起敌人的注意。
第二天清晨,陈启瑶的耳边不断传来炮火的轰鸣声,美军向高地投射了2个小时的炮弹,很多志愿军被震得口鼻流血,还有人被泥土掩埋,伤亡十分惨重。
美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进攻,排长命令陈启瑶去突出部增援。
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志愿军一个个倒下,人数越来越少,排长腿被打断,因流血过多牺牲,副排长李克江右手被打断,失去战斗力,下阵地时他嘱咐陈启瑶:“一定要守住阵地,我回来为你请功!”
这时345.6阵地能战斗的仅剩陈启瑶一人,他手里只剩两个手榴弹,勤杂员刘元书收集了34箱手榴弹送往各个阵地,在送武器的途中被炸伤,硬是把手榴弹送到了战士们手中。
陈启瑶分到了8箱共207枚手榴弹,他把手榴弹分成8堆,一个接一个地朝敌人扔过去,不远处传来敌人鬼哭狼嚎的声音,很快炸倒了20多个,受伤的敌人像下饺子一样滚落山崖,敌军坦克兵看到情况不妙,很快掩护步兵撤退。
10多分钟后,敌人发起了第二轮进攻,这次敌军步兵指挥官在前面开路,陈启瑶想开枪,但是忍住了,等到大部队靠近时,才快速地投掷手榴弹,敌人一下又死了20多个。
陈启瑶嘴唇开裂流血,觉得口干舌燥,想喝几口水,但身上的水壶早已不知所踪。
敌人第三次进攻时,陈启瑶凭着敏捷的身手,扔一弹换个地方,在阵地不停转移,时不时又打上几枪,然后又扔几枚手榴弹,扰乱了敌人的视线。
不知过了多久,敌人稍加修整后,又发动了第四次冲锋,黑压压的人群朝阵地扑过来,由于他们不知道这里还有多少兵力,也不敢掉以轻心。
前几次的冲锋中,敌人吃了大亏,死伤上百人,显得有些小心翼翼。
陈启瑶身上多处受伤,已精疲力竭,他紧紧地盯着敌人,不断估算着距离,准备随时扔出手榴弹,这时手边仅剩下3个手榴弹,还有一支枪,面对这么多的敌人,这些武器显然力不从心。
陈启瑶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战场上战死也就罢了,但要是被俘虏,岂不是给家乡父老丢脸?
在这要关头,指导员范志善带领反坦克班的王林、范福等人赶到,和陈启瑶一起,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住了阵地。
临津江防御反击战,粉碎了敌人的秋季攻势,将我军防御阵地推进了10多公里,并打击了美骑第一师的嚣张气焰,也打出了志愿军的士气。
陈启瑶孤身一身,用207颗手榴弹,击退敌人三次进攻,并消灭敌人67人,由于他表现突出,被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并荣获一等功,还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的接见。
2024年6月,湘西州档案馆开展档案开放日活动,为了收集红色档案资料,更好地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编研组采访了一些抗美援朝的老兵,他们来到陈启瑶的家里进行了采访。
陈启瑶老人91岁了,不过身体依然非常好,精神十分矍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头发也剃得很短,他穿着白色的T恤,米色古风龙纹图案外衣,还戴着米色的鸭舌帽,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了很多。
老人的卧室里,家具简约而朴实,看不到一丝奢华的气息,收拾得非常干净。
陈老回忆了当年在战场上战斗的过程,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忆犹新。
老人有空时会看看电视,打打拳锻炼身体,生活过得怡然自得,他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现在用的还是功能简单的非智能手机。
采访结束时,陈启瑶给档案馆题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大字,并签了名。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在那场浩大而悲壮的战争中,有数千名湘西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英雄赞歌。
一些健在的老兵已经老去,湘西州特意编撰了抗美援朝的纪念书籍,记录湘西儿女的英雄事迹,也让人们铭记那段历史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论湘西土家族的蛮悍精神 2001年第1期
《澎湃新闻》:让美国人老实坐回谈判桌:志愿军炊事班与美一个连搏杀8小时 201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