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他曾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也是广东核电事业的开拓者。
他11岁投身革命,58岁担任省委书记,然而就在他即将被调任为湖北省委书记,却被年轻人取而代之。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他是谁?又是被谁代替了呢?
【早年生活】
1919年的秋天,王全国出生在湖北襄阳上王集乡,混乱的年代,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大地。
彼时的襄阳也未能幸免,民众生活在动荡和不安中,但这片土地却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投身革命的志士,王全国便是其中之一。
11岁那年,他被推选为家乡的儿童团团长,负责协助红军传递情报、组织活动等力所能及的工作。
那个年代的儿童团并不是“孩子们的游戏团”,而是真正参与到革命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敌人盯上,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1938年,19岁的他正式投身抗日战争,当时,抗战的烽火已经燃遍大江南北,湖北作为重要战场,战事尤为激烈。
王全国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思想,他加入了《鄂北日报》,用笔杆子为抗战助力,相比于直接上前线,这种宣传工作看似“文职”,但在那个年代,宣传的力量不容忽视,通过报纸,他将抗战的消息传递到千家万户,鼓舞了无数人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全国接受组织安排,前往东北地区参与革命工作,他经历了土地改革、支前参战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在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目睹了新中国诞生的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王全国被调往广东省工作,开始从事经济和工业管理,这时的他已经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踏实肯干且敢于创新。
1975年,王全国被任命为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进入地方高级干部的行列,这一时期,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进一步参与到国家的经济改革中。
1978年,他以广东省委书记的身份陪同谷牧副总理考察西欧五国,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对中外合作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认为,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需要打开国门,学习国外的长处,而广东则是最适合成为这一“试验田”的地方。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的发展势头强劲,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能源短缺问题,工厂停工限电、居民用电困难等现象屡见不鲜。
解决能源问题是广东经济腾飞的关键,他开始考虑一个大胆的计划:建设中国自己的大型核电站。
【广东的抉择】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广东的电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王全国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核电这种先进能源,彻底改变广东能源供应的局限性。
核电项目的酝酿过程并不顺利,广东当时的电力装机容量远远无法满足工业和民用需求,而核电站的建设需要巨额资金。
一个核电项目的预算动辄数十亿美元,这对刚刚开放不久、外汇储备捉襟见肘的中国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压力。
而王全国所构思的大亚湾核电站项目不仅是一座核电站,更是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的核电项目,这在当时更是开天辟地的创举。
王全国与他的团队大胆设想,通过与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的合作,引入外资,同时向国际银行申请贷款。
这种全新的融资模式尽管有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但王全国看到了其中巨大的潜力,对于他而言,解决广东的电力危机只是这个项目的短期目标,培养一批核电技术人才,奠定中国核电事业的基础,才是他真正的长远规划。
但是项目刚刚进入规划阶段,1979年,在广东刚刚开始布局经济特区时,王全国接到了上级的调令,被派往湖北担任省委常务书记。
他原本可能被任命为湖北省委书记,但这个机会却被一位年轻人取代,关广富,这位年轻的后起之秀,在干部年轻化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湖北省委书记的人选。
1984年,命运再一次与王全国开了一个玩笑,经过数年的地方工作历练,他又被调回广东,担任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董事长。
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是为了推进大亚湾核电站建设而成立的机构,王全国的回归,意味着他再一次接手了这个他曾倾注心血的项目。
核电站需要引进先进技术,而中国当时的核电技术水平远未成熟,不少人质疑,更有人直接嘲讽王全国为“王疯子”,认为他的想法过于激进,不切实际。
但是大亚湾核电站的成败不仅关乎广东经济,更关乎中国核电事业的未来,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发展问题,而是一项具有全国性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
1986年,前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事故的影响迅速波及全球,香港甚至出现了“大亚湾核电站将毁灭香港”的反核风波,一时间,停建、缓建的声音不绝于耳,核电站的建设势在必行。
【大亚湾核电】
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预算高达40亿美元,这是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数十倍,而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的初始注册资本仅占预算的10%左右,这意味着90%的资金需要依赖国际贷款和外资合作。
这样的数字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听起来都令人望而却步,王全国果断联系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希望对方能参与合资建站,并以核电站的电力回购合同作为贷款偿还的保障。
然而资金问题解决后,另一个棘手的难题接踵而至:与英法企业的技术与价格谈判,当时,英国和法国是核电技术的全球领导者,但对中国来说,引进这项技术的成本高得令人咋舌。
1985年,王全国亲自主持了一场历时6个半月的艰难谈判,在谈判桌上,他始终坚守底线,如果不能达成合理的价格协议,这个项目宁愿停下来也不会妥协。
英法双方最初态度强硬,但王全国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逐步打破了英法的谈判同盟,最终成功将合同总额压低了3.7亿美元,为项目节省了近30亿元人民币。
就在项目逐步推进时,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全球核能产业蒙上了巨大的阴影,消息传到香港后,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香港媒体和部分公众强烈呼吁停止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这样的舆论压力不仅影响了香港方面的合作态度,还直接威胁到项目的整体推进。
王全国迅速与中央政府和香港合作方展开沟通,并向社会郑重承诺:大亚湾核电站将采用最先进的压水堆技术,并建立严格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其运行安全可靠。
他同时强调,这个核电站不仅仅是广东的工程,更是中国核电事业起步的重要一步,这种明确的表态和坚定的态度,为项目赢得了中央领导的支持。
在80年代的中国,质量控制意识尚未完全普及,但王全国却将这一点视为生命线,一次,他在检查中发现防波堤所用的混凝土存在质量问题,比例高达三分之一。
这些混凝土虽然成本高昂,但他坚决要求全部废弃,并重新采购合格材料,许多人认为这样的处理过于苛刻,甚至是浪费,但王全国却认为核电站的建设不能容忍任何瑕疵,一次把事情做到最好是唯一的选择。
1994年5月6日,大亚湾核电站的2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整个核电站全面建成,自此,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大型商用核电站。
这不仅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电力支持,也为全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从此,中国的核电技术逐步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再到技术出口的跨越式发展。
在核电站全面建成后,王全国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辞去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他没有要求任何额外的福利,甚至将原本属于他的车马费用全部归还公司。
在70多岁时,王全国终于卸下了肩上的重担,但他却为中国核电事业留下一座丰碑,他的坚持与付出,让中国迈入了核电时代,他的故事,是对“奉献”二字最好的诠释。
【结语】
尽管未能担任湖北省委书记,但王全国的成就并不因此黯然失色,他以自己的坚持证明,真正的贡献不在于职务的高低,而在于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努力。
只要怀揣信念,无论职位如何变迁,都可以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参考信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4-29 《王全国同志生平》
襄阳市人民政府 2021-09-08 《王全国: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