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他是一位低调的富豪,拥有505个孩子,却只亲生了两个,他是新疆商界的二号人物,2022年身价高达250亿,但常年住在老社区的一栋普通小楼里,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室。
他用不到30年的时间,将一个地摊生意发展成横跨多个产业的商业帝国,他一手打造的华凌集团,年营收超过73亿元,是新疆最强的民营企业之一。
他的财富却从未让他的生活变得奢侈,反而因503个孩子的存在,他成为了中国最特别的“慈善企业家”。
那么他是谁?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而这些孩子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市场魔术师”】
1988年的乌鲁木齐街头,寒风刺骨,22岁的米恩华站在街边,手里握着一个装着自己全部积蓄的小布袋。
他刚刚从乌鲁木齐城管办辞职,这个被人们称为“铁饭碗”的单位曾让他有一份安稳的生活,但是对安稳的厌倦和对财富的渴望,让他在亲友的反对声中毅然放弃了这份工作。
米恩华四岁时随父母从山东迁居新疆,一家人靠着父亲做些零工勉强维持生计,为了贴补家用,他早早辍学,十几岁便开始打工。
这次辞职后,他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创业上,他的创业起点非常低,摆地摊、卖童鞋、卖玩具,几乎什么赚钱就干什么。
那些年,他每天凌晨五点起床,拉着装满货物的小推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城管斗智斗勇,和同行争抢顾客,即便如此,收入依旧有限,仅够填饱肚子。
1989年初春,他偶然得知乌鲁木齐市的红山露天电影院已经闲置多年,听到这个消息时,米恩华马上赶去实地考察。
露天电影院的位置不算偏僻,周围却杂草丛生,场地破旧不堪,显然早已被人们遗忘,但他却看到了这块“宝地”的潜力。
新疆地处边陲,那个年代市场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大小小的商贩们每天在街边摆摊,风吹日晒,还要被城管撵得四处跑。
如果能在这里建一个有组织、有规划的市场,不仅商贩有了稳定的摊位,消费者也会更方便,这绝对是个赚钱的机会。
说干就干,他拿出了自己积攒的3万元,加上从父亲那里借来的700元,再东拼西凑凑到了8万元,租下了这片场地。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场十足的赌博,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可米恩华却充满信心,他知道,自己赌的是商机,是新疆商业化的未来。
最初,他一个人顶着寒风用小推车往市场运送建材;夜晚停工后,他住在工棚里,听着狂风拍打木板的声音孤独入眠,好在他坚持下来了。
不到两个月,市场的雏形便出现在红山电影院原址上,为了吸引商户,他挨家挨户上门拜访,承诺租金便宜,还免收前几个月的费用。
一开始没人相信他,但当第一个商户进驻后,第二个、第三个也慢慢加入进来,到市场开业那天,200个摊位几乎全部招满。
让米恩华感到意外的是,市场开业后比他想象得还要成功,每天早上,顾客络绎不绝,商贩们忙得不可开交。
第一年,米恩华的净利润就达到了8万元,这在1989年相当于普通职工工资的几十倍。
红山市场的成功不仅让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让他看清了未来的方向:新疆需要更多这样的市场,而他,就是要成为打造这些市场的人。
那么,市场的繁荣能持续多久?他如何成长为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家?
【命运的考验】
1992年,米恩华接到了一纸红头文件:红山市场所在的土地因政府规划需要,将被改建成公园,他必须在十天之内搬迁市场。
消息一出,市场里的商户炸开了锅,大多数商户担心此举影响自己的生意,对此大为震怒,这次搬迁关乎几百个商户的生计,一旦处理不当,他前几年积累的口碑和信任将付诸东流。
但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越是紧急时刻,他越要拿出领导者的魄力,他连夜召集团队研究对策,迅速联系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后,政府为他在不远处划出了一片新的空地供他使用。
新的地点虽大,但毫无基础设施可言,甚至比当年接手露天电影院时的条件还要差,时间紧迫,米恩华亲自带着团队进场施工。
那几天,他几乎没合过眼,白天盯着工人施工,晚上还要和商户们逐一沟通,安抚他们的情绪。
为了让商户们安心搬迁,他在新市场开业前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所有愿意随市场搬迁的商户,免除八个月的租金,并承诺三年内绝不涨租。
这个承诺一下子稳定了商户们的信心,几乎所有商户都愿意跟随他一起搬迁,十天后,崭新的市场终于开门迎客。
让米恩华感到欣慰的是,虽然地点换了,但人气依然不减,商户们的生意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比之前更好,搬迁后的市场被正式命名为“华凌市场”。
搬迁后的一年间,市场的客流量持续增长,曾经年租金3万元的摊位,第二年就涨到了6万元,商户们的收入也随之翻倍。
1994年,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政府因城市规划需要,要求华凌市场再次搬迁,这一次的新地点比上次距离市区更远,而且正处在尚未开发的区域,商户们的疑虑也比之前更多。
米恩华再次召集所有商户开会,他再次承诺,只要大家愿意搬到新市场,所有费用我来承担,房租优惠政策不变。
而之前的结果已经让商户们非常的满意,对米恩华更是信服,因此只要他带头,商户们就无条件的跟从。
正是这种一次次危机中的果断应对,让米恩华赢得了“市场魔术师”的称号,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表面的风光,只有对商户利益的维护和市场稳定的承诺,这些朴实却有力的行为逐渐让他在新疆商业界脱颖而出。
但是,单靠批发市场的发展终究会有瓶颈,如何开辟新领域,为华凌集团寻找新的增长点,他会如何带领企业迈向新的高度?
【商业帝国的开拓】
1990年代末,新疆的德隆集团风头正劲,这家以金融和实业闻名的企业曾被誉为“新疆第一号企业”。
但到2004年,因过度依赖资本运作,德隆集团轰然倒塌,留下的,则是一片被搁置的资产和大量亟待盘活的项目,其中就包括德隆布局的畜牧产业。
畜牧业是新疆的传统优势产业,新疆不仅有丰富的天然草场,还养育了全国最优质的牛羊品种,但德隆倒下后,这些资源却因为管理混乱而逐渐萎缩。
当时政府为了避免资源荒废,开始寻找愿意接手德隆资产的企业,消息传到米恩华耳朵里时,他正带着团队在市场上考察,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听到这个机会后,他立刻召集团队展开调研,经过一番深入了解,他发现,虽然接手这些畜牧企业存在很大风险,但如果能成功运作,畜牧业能为华凌集团带来全新的增长点。
然而德隆集团的畜牧企业布局广泛,覆盖牛羊繁育、饲料加工、肉类加工等多个环节,要接手这些资产,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还需要整合分散的产业链,重新理顺内部管理。
米恩华他坚定地认为,新疆的畜牧资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未来不仅能够做大华凌集团的规模,还能带动新疆整体经济的提升。
他大胆投入13.14亿元,接手了德隆的畜牧产业,并将之改造成了一个全新的畜牧业板块,接手之后的第一步,米恩华从基础做起。
他先是在和静县、于田县等地打造现代化的牛羊繁育基地,引进先进的饲料加工技术,将散养的模式逐步转变为集中化、规范化养殖。
他还投入巨资建设肉类加工厂和奶制品加工厂,打通畜牧产业上下游的各个环节,这一连串动作让德隆遗留的资产重焕生机,还让华凌集团在畜牧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
华凌的畜牧业务迅速发展壮大,多年后,不仅成为新疆最大的民营畜牧企业,还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020年,新疆自治区印发文件明确提出将从畜牧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转变,而华凌集团则被视为这一转变的重要支撑力量。
除了畜牧业,米恩华还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2007年,华凌集团在格鲁吉亚建立木材加工厂,开始尝试走出国门。
2012年,他更是以大手笔收购了格鲁吉亚BASIS银行90%的股份,成为第一家在境外收购商业银行的中国民营企业。
虽然事业版图不断扩大,但米恩华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盲目扩张,不依赖贷款,他从创立华凌集团起,就确立了“三不原则”:不轻易贷款、不卖地皮、不上市。
然而米恩华的心思从来不止于商业,因为在商业之外,他还有更大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也为无数孩子点燃了希望的灯火。
那时的米恩华,正在悄悄策划一项注定改变许多人命运的计划……
【503个孩子的家】
2001年,米恩华带领团队来到新疆的和田地区,于田县成了华凌集团的扶贫对口点,一路上,他看到的景象令他震撼不已。
大山深处的小村庄简陋不堪,孩子们衣衫褴褛,有的赤脚奔跑在冰冷的泥地里,有的干脆趴在一块破旧的门板上写字。
更让米恩华感到心痛的是,有许多孩子早早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他们中不少人已经辍学,有的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扶贫调研结束后,他收到了一份详细的报告,里面记录着和田地区孤儿的真实情况,报告上显示,很多孩子家里几乎一无所有,靠亲戚接济或自生自灭过活。
看着这份报告,米恩华的心里五味杂陈,他从小家境贫寒,深知贫困是什么滋味,这些孩子们的未来,很可能只是重复上一代的贫困和挣扎。
在那一刻,米恩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收养这些孤儿,给他们提供生活的保障和受教育的机会。
但是要收养一两个孩子不难,但要收养上百个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需要毅力和规划,米恩华他立即派人深入和田地区,挨家挨户走访孤儿家庭,了解孩子们的具体状况。
调研团队足足花了几个月时间,才完成了一份包含数百名孤儿的详细名单,这些孤儿的照片、名字、生活环境、教育水平都被一一记录下来。
最初的一批孩子被接到乌鲁木齐,没有足够的条件时,米恩华和妻子杨小玲干脆让孩子们住进华凌市场顶楼的空房子里。
杨小玲辞去了华凌集团总会计师的工作,专心照顾这些孩子的起居生活,很快,孩子们的数量不断增加,华凌市场的空房不够用了。
于是,米恩华自掏腰包,斥资几千万元,在乌鲁木齐专门建了一座福利院,里面配备了宿舍、食堂、教室和娱乐设施。
他还聘请了专业的护理人员、心理辅导老师和教师团队,为孩子们提供生活照料和教育支持。
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甚至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刚到福利院时,他们的汉语水平几乎为零,连日常交流都很困难。
米恩华专门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从最基础的语言教学开始,耐心地教他们汉语和基本的文化知识。
同时,他还制定了一份长远的发展计划: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他会全力支持他们深造;成绩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则安排接受酒店管理、汽车修理、计算机等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而杨小玲则像母亲一样,用无微不至的关怀陪伴着这些孩子,每逢节日,她都会亲手为每个孩子准备礼物,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这些孩子们最终没有辜负米恩华的期望,几年后,他们陆续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开始了自己崭新的生活。
【结语】
米恩华的“503个孩子计划”,最终帮助503名孤儿改变了命运,这项慈善事业也让米恩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和“全国十大慈善家”。
虽然他是一个商人,但在无数孩子眼中,他更是他们的“米爸爸”,或许,米恩华真正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创造了一个商业帝国,而是他用一颗善良的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参考信源】
报刊文摘 2023年10月18日 《他,超级富豪,有500 多个孩子》
中国经济网 2008年05月18日 《新疆的“米爸爸”想收养200名汶川地震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