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读他的传记不下25次,还夸他有刘秀、周瑜之风,他凭什么

贪吃的骆驼 2023-03-30 18:44:23

公元208年,曹操打算趁荆州话事人刘表有病的时候要他的命,结果等到曹操满怀期待的杀到荆州时,刘表竟然提前挂了,接替他执掌荆州的,是刘表的爱子刘琮。

不过刘琮这个外来户的儿子只是一个傀儡,说了算的还是荆州本地的大族,这些大族只要能保障自己的权益,并不太计较谁当荆州的爹,于是刘琮就被这些人裹挟者降了曹操。

正是因为刘琮这个“豚鼠”当背景,才有了后来的“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得了荆州之后,又想拿下东吴,于是就有了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因为两点:

第一,是因为东吴方面的周瑜和刘备携手,完成了以弱胜强的惊天大逆转,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第二,是因为有关诸葛亮的一系列不实传说,比如什么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

而在近三百年以后,也发生过一次惊天大逆转的水战,不过知道的人可能不算太多。

公元506年,当时南朝第一神人萧衍刚刚凭借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建立起了南梁,而北魏此时正陷于内乱。

因此前半生走的丝滑顺遂的萧衍,就想趁北魏虚弱给北魏一刀,北魏虽然当时已经相对虚弱,但是人家的底子还在,于是在南梁先取得胜利之后,直接来了个全国总动员,然后号称100万雄师要打过大江。

不过北魏虽然决心很大,但是选取的战役节点却有点问题,当时北魏选择的击破点是一个叫钟离的地方,这个地方位于淮河之上,它上有寿阳,下有淮阴,只能算是个次级战略节点,因此当年北魏打钟离有点不上不下。

当时有人指出了这个问题,但是因为当时北魏内部已经乱成一团,所以大家出兵的目的,往往政治目的,大于军事目的。

不过这种打法因为非主流,所以南梁一时没有想到,所以差点就出了问题,后来钟离凭借地势等原因,勉强守住了这里,但是面对于数倍的敌人,钟离如果不能有个大逆转,很可能就会真出问题。

萧衍在权衡利弊之后,派出了一个人,而随着这个人的来到,南梁也在这场堪比赤壁之战的战役中,取得了“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

那么好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何过人之处呢?

这个人的名字叫韦睿,出身于官宦世家,因为有良好的的家庭背景(这在宋朝之前很重要),加上天资聪颖,所以他少年时就获得很高的评价,还曾多次跟随长辈接触实务,算是理论和实践双结合的人物。

等到韦睿长大以后,天下已经处于那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比较频繁,如何选一个名主来辅佐,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韦睿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投靠当时还没有起兵的萧衍,当时韦睿虽然军政两门都很熟稔,但是却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身子骨表现的比较瘦弱,人家猛人都是骑马出行,而韦睿有时需要坐人推的小车,后来他指挥战役时,基本上就和三国里的诸葛亮有几分相似。

但这并影响他在萧衍这个急缺人才的人眼里的形象,因此他很快就成了萧衍的参谋之一,后来随着萧衍的实力和势力越来越大,韦睿也开始被外放,结果韦睿每一次都能很好的完成萧衍布置的任务。

公元505年,萧衍决定趁北魏虚弱开始北伐,已经能够主镇一方的韦睿也被派了出去,韦睿这个作战之时,需要坐在白木小车上,手上经常拿着白角如意的“准文人”,很快就在钟离之战以前,就从敌人嘴里硬得了一个外号——韦虎。

让他赢得这个称号的主要战绩,是合肥之战。

合肥的重要性,熟悉历史的朋友都不陌生,这个南北要隘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无论是谁占据了合肥,都会重兵把守,因此想要从敌人手里拿下合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时,三国时期的孙权,因为在合肥失利,曾被人耻笑为“孙十万”。

但是人家韦睿却赢得了韦虎的称号,这种对比充分的说明了人家韦睿的能力,所以萧衍才会把这只猛虎派往钟离战场。

北魏当时虽然号称百万,但实际人数应该只有几十万,但这些兵力相比于南梁应该还是有人数上的优势,所以当时萧衍派韦睿绝不是捡漏,而是啃硬骨头。

这场战役的经过网上都能查到,今天咱们只简单的说下结果:

据《资治通鉴》等书记载,此战中取得胜利的是韦睿,失败的是北魏,北魏阵亡的人数高达十多万,被俘的兵将不下五万人,至于盔甲、粮草等战利品更是不可计数,更重要的是,这次大战过后,萧衍的南梁可以高枕无忧的大发展了。

那么韦睿为什么会表现的那么神勇呢?

毛主席在看《南史·韦睿传》的时候,因为看重韦睿的功勋,所以把这篇传记至少看了二十五遍,然后做了很多的批阅,其中一条批阅是夸韦睿有刘秀、周瑜之风,这句评语不是单独存在的,它的前面其实还有一句话,是“敢以数万敌百万”。

好像单从表面来看,似乎毛主席对韦睿评价只有勇,但如果把毛主席的批注全部都看一遍,然后再结合韦睿的个人经历来看,韦睿的核心品质可不光是只有勇。

一场战役想要打的赢,首先的一点,就是你要知己知彼,那么如何才能知己知彼呢?

毛主席对韦睿评价里有这么一条,叫“躬自调查研究”,而据史书记载,韦睿虽然身体单薄,平时出门主要是靠柏白木小车,但是人家一旦需要了解敌情,那是必须要亲自身临一线,当时他的行动有多深入一线呢?敌当时敌人已经“出数百人陈于门外”,也就是说他当时的行动,都已经被敌人察觉,并误以为是来偷营了。

了解完地情之后,韦睿又开始有针对性的做出谋划:“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等到胸有成竹之后,人家才正式排兵布阵,事后人家又是赏罚分明,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会取得胜利,而且韦睿还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不贪财”。

这种没有私欲,一心扑在工作上,且做事非常有章法的人,自然值得毛主席青睐,也由此了有了毛主席的那句“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24 阅读:3835

贪吃的骆驼

简介:文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