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宁娶寡妇,勿娶生妻”,生妻是什么意思?比寡妇惹人嫌?

荔枝聊过去 2023-09-12 14:54:01

在我国西周时期,正式确立了宗法制度,而这一制度也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王朝史。在宗法制度下,中国古代以男性为中心,这直接导致了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很多不平等现象,例如:婚姻解除的权利单方面地赋予夫家和丈夫本人,而妻子本人若想解除婚姻关系则需要受到多重严格限制,可以说几乎是被剥夺了这个权利。

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地位可见一斑,她们不仅无权主宰自己的婚姻,也备受社会约束,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认为女性必须恪守社会规范,以此来体现男性的尊贵,女性渐渐沦为了男性的附属品。有一句针对中国古代婚姻的俗语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在民间传播甚广,说的是“宁娶寡妇,勿娶生妻”,这句话里的“生妻”又是何含义呢?

该俗语中的“寡妇”很好理解,也就是结婚后,丈夫去世了的女性。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女子的修养和行为规范要求十分严格,女性一生可能都会被困在四四方方的后院中。嫁人前,女子一般都不能出闺门,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并潜心学习女德和女红;嫁人后,为人妇,女子要遵守妇人之礼,一心负责操持家庭内部的各种事务,不能违背公婆的命令,也要遵守闺门中的礼仪,谦虚谨慎,守贞如一。

可以说,婚后女子完全依附于夫家这棵大树,她们的价值皆体现于其在夫家的表现,但若是丈夫去世,婚嫁后的女子也等于没了依靠,尤其是在一些以丈夫为唯一的经济支柱的家庭。且当时的社会条件根本不允许女子在外抛头露面地去挣钱,可以想象到一个寡妇要自己养活自己有多难。甚至,如果想要通过二嫁来为自己寻求依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古代社会中,贞节观念是衡量妇女品行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这样的思想下,人们会认为寡妇就应该从一而终,不得再二嫁。并且,人们对于寡妇的观感也不好,因为封建迷信思想的灌输,许多人会认为寡妇有着克夫之命,不吉利。

由此可知,寡妇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已经够艰难了,那么俗语“宁娶寡妇,勿娶生妻”中的“生妻”又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境况呢?“生妻”一词最早出现在李陵所著的《答苏武书》中,“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这句话是李陵在文中感叹苏武遭遇所说,苏武当时为国出使匈奴,待他白发苍苍归去时,母亲早已过世,妻子也已经改嫁他人。其中的“生妻”指的就是丈夫健在的女子,但之后逐渐演变成为了被夫家所休弃的女子。

而在讨论生妻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前,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古代婚姻制度中对于休妻的规定,在《大戴礼记·本命》中写到,“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上述的七条规定,女子若是违反其中一条,丈夫就可以按照这种规定将妻子逐出家门。可见,在古代社会中,女性一生所受到的约束都非常的严苛,尤其是在婚后,社会规范更是从各个方面制约着女性的行为。

所以,一旦被安上了“生妻”这一名号,也就证明了该女子在言行和人品上有着巨大缺陷或者是在身体上有缺陷,而这正是当时的人们所不能容忍的。这是比成为寡妇还要严重的情况,成为寡妇至少还是不可抵挡的外力所导致,而成为生妻则是自己的主观行为上出了错,真正的犯了罪。被夫家休弃对于古代女子而言,无疑是断了其生路,在这对女子有着严苛的社会规范的古代社会中坏了名声,便很难再生存下去,就像是被印上了污渍一般,被世人所不容。因而,这才有了这么一句“宁娶寡妇,勿娶生妻”的俗语。

在封建思想的渗透之下,古代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统治和政治目的,会打压古代社会女子的地位,最后使其逐渐成为男子附庸般的存在,这是男权社会的一个必然结果。这一点,相信我们通过上文分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出现的“寡妇”和“生妻”也有所了解了,我们从来不避讳历史中的丑陋面,因为只有正视错误,才更能让我们如今时刻警醒着,时代在进步,思想也应进步,如今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未来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0 阅读:52

荔枝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