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个小镇竟出了三位历史名人,且囊括了文臣、武将和诗人

荔枝聊过去 2023-09-19 23:44:00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至今也可谓人才辈出。且不说自古以来就是国际化大都市,被十三代王朝定为都城的长安城,光是渭南的一个小镇就先后出过三位历史名人,且分别为名将、名相和大诗人。这个小镇就是下邽镇,而这三位名人则是被誉为“渭南三贤”的张仁愿、白居易和寇准。

三人当中,张仁愿或许是知名度最低的那个,但他出将入相,一生功绩无数,经历可谓十分传奇。唐朝初年,张仁愿出生在隶属于华州华阴郡的下邽县,他原名仁亶,是为了避唐睿宗李旦的讳才改为了仁愿。据《旧唐书》记载,张仁愿自幼文武双全,而如此优秀的他也于武周时期被提拔为了殿中侍御史。

当时,御史郭霸为了奉承武则天而将其誉为弥勒佛转世,一时间朝中许多大臣纷纷附和,并上书请求立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太子。见此情形,忠于大唐的张仁愿颇为不满,于是坚决不愿参与联名上书,此举得到了有识之士们的推崇。

不久后,吐刺军总管王孝杰奉命率军抵御来犯的吐蕃,张仁愿则被任命为监军。万岁登封元年(696),王孝杰兵败素罗汗山,与王孝杰不睦的张仁愿也上书对其口诛笔伐。于是,王孝杰被贬为庶民,而张仁愿则升任了侍御史。次年,张仁愿又识破了监察御史孙承景虚报战功的行为,于是升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圣历元年(698),张仁愿在与突厥的交战中负伤,武则天为表嘉奖让其兼任了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三年后,张仁愿镇守幽、平、妫、檀四州,成功抵御住了突厥的入侵。神龙二年(706),张仁愿升任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他先是通过雷霆手段肃清了洛州的盗匪,又在年末赶往边关大破突厥,表现十分亮眼。

两年后,张仁愿提出在突厥腹地漠南修建三座受降城,从而断绝突厥南犯的道路。尽管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但张仁愿还是说服唐中宗,于是仅仅用了两个月,三座城池就修筑完毕。自张仁愿筑城以来,突厥不敢轻易南下,北方迎来了安定,而朝廷则每年节省了数以亿计的军费,戍边将士也被裁减了数万人。

且不说张仁愿的这一创举为唐朝日后彻底攻灭后突厥汗国打下了基础,同年他官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跻身宰相之列。随后,张仁愿又被封为韩国公,加镇军大将军。景云元年(710),张仁愿年老致仕,尽管闲居在家,唐睿宗仍差人加封其为兵部尚书、光禄大夫。四年后,张仁愿在家中去世,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少傅。

数十年后,白居易出生在郑州新郑县,他自幼四处漂泊,曾辗转徐州、宿州、襄阳、洛阳等地,后于贞元二十年(804)定居在了下邽县。在此之前,白居易已经通过书判拔萃科考试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但元和元年(806)他又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并在及第后出任了盩厔县尉。

次年,白居易被封为翰林学士,再过一年则升任了左拾遗。元和九年(814),为母守丧完毕的白居易回到朝廷,并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然而,次年宰相武元衡遇刺,心系国事的白居易上书请求严查凶手,却反被认为是越职言事,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后白居易虽曾短暂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侍郎等职,但总体上官途还是十分坎坷。相比于其政治成就,白居易在文坛可谓当时的领袖人物,其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会昌六年(846),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被朝廷追赠为尚书右仆射。

最后说说宋朝的寇准,他生于建隆三年(962),却于太平兴国五年(980),也就是年仅十九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寇准性格刚正不阿,因此深受宋太宗器重,先后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后,寇准继续得到重用,景德元年(1004)更是出任了宰相。

同年,辽国大举南侵,寇准坚决主战,反对群臣将都城南迁以避祸的提议。不但如此,寇准还力主宋真宗御驾亲征,以振奋前线将士的士气。在寇准的主持下,宋、辽进入了相持阶段,可惜一心求和的宋真宗在并未落于下风的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了不平定的“澶渊之盟”。两年后,遭到排挤的寇准被贬往陕州,短暂起复后又遭到诬陷而被贬至偏远的雷州,并在异乡病逝。

综上所述,张仁愿、寇准生于下邽,而白居易也长久定居在那里,三人都可谓下邽的骄傲。张仁愿镇守边关立下赫赫战功、白居易文采斐然留下无数佳作,寇准则是避免了北宋提前成为南宋。尽管身处年代不同、身份不同,但这三人都有着正直的品格和杰出的成就,足以令后人敬仰。

5 阅读:1865

评论列表

蒙蒙

蒙蒙

2
2024-04-01 17:58

大名人

荔枝聊过去

荔枝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