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朵眼炸糕创于清光绪庚子年间(1900)。创始人刘万春,人称“炸糕刘”。当年凭着做炸糕手艺,在家做好了炸糕,推着独轮小车在北大关一带走街串巷叫卖。后来苦于销无定所,就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仅1米多宽的耳朵眼胡同租了间店铺,挂上了“增盛成”的牌匾。

由于刘万春的炸糕现做现卖,制作出的炸糕皮酥脆嫩,馅细香甜,所以名满全街,门前总是排着长龙似的队伍。慢慢地人们嫌这个成、那个成的记着麻烦,干脆把它叫作“耳朵眼炸糕”。耳朵眼炸糕选料严谨,制作精细。采用北河(杨村、河西务)、西河(文安、霸县)出产的上乘黏黄米,经水泡涨后用石磨磨成粥状,盛在布袋中,淋水发酵后兑好碱当做皮面;再选天津产的朱砂红小豆煮烂,然后用铜丝罗过罗、去皮,制成红豆沙;再选用优质红糖熬成糖汁掺入豆沙,下锅炒至不粘手时即成豆馅儿。炸糕包好后,先使温油下锅,后加旺火炸透。这用油也有讲究,要用“源记”或“祥兴”油坊的香油。小小的炸糕也有这多上技术和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