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贺子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对李敏说:我已看到毛主席向我微笑

觅波评过去 2023-10-12 18:43:02

贺子珍

1947年,贺子珍和女儿李敏跟随王稼祥、朱仲丽夫妇从苏联回国,住在了哈尔滨。1948年冬,沈阳全境解放。不久后,贺子珍带着李敏迁居沈阳。

贺子珍回国后,毛主席惦记着她这么多年的遭遇,关心着她现在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曾向朱仲丽打听她的消息。

1949年2月,朱仲丽跟随王稼祥到西柏坡参加七届二中全会。

毛主席见到朱仲丽后,问道:“贺子珍身体怎么样?”

朱仲丽说:“她的身体还不错!”

由于当时天快黑了,王稼祥着急回去,毛主席就没有继续问下去。

王稼祥和朱仲丽

1949年3月,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毛主席乘坐专列向清华园火车站进发,同行的还有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王稼祥等人。朱仲丽当时是毛主席的医生,也跟随中央机关一起进京。

当列车缓缓向北京开去,毛主席的心情高兴极了,和朱仲丽谈起了不久后要派王稼祥到苏联担任大使的事情。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聊得非常愉快。

毛主席

突然,毛主席沉默了下来,拿起桌上的烟点燃,放到嘴边,露出十分关切的神情,问朱仲丽:“贺子珍的身体到底如何?”

朱仲丽把她所知道的有关贺子珍的情况如实向毛主席作了汇报,并说:“她嘛,身体还可以。就是长时间没有接触亲友,比较低沉。”

毛主席听了朱仲丽的回答,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他把眼睛转向窗外,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1949年5月,毛主席提出想把李敏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并派人征求贺子珍的意见。贺子珍二话没说答应了下来:“我完全同意,没有意见。”

5月下旬,贺子珍把李敏送上了由沈阳开往北京的火车。

母女俩告别时,李敏依偎在妈妈怀里,对她说:“妈妈,您在这里等着,女儿到北平后,见到了爸爸,就来接您。”听到女儿贴心又天真的话语,贺子珍不自然地笑了,她的笑里有一丝苦涩的滋味。

列车启动后,贺子珍一边目送着李敏远去,一边回想着李敏刚才说的话......

如今时代、社会、环境、形势完全变了,哪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想到这里,贺子珍的脸上露出悲伤的神色,拖着疲惫的步子慢慢往家里走。

贺子珍和李敏

1950年,贺子珍被调到上海,担任上海虹口区组织部部长,并在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安排下,住进虹口区溧阳路1267号的一栋二层小楼。

在这段时期,贺子珍曾向一位老战友袒露心声:“希望能见一见老毛,说句话、握个手就行。”

从1937年延安匆匆一别到1950年,仔细算起来,贺子珍和毛主席已经整整13年没有见面了。

13年弹指一挥间,物是人非,不知不觉中世事发生了多少变化啊!贺子珍多想见见毛主席,看看他现在的样子,和他说说话、握握手。哪怕只是短暂的相聚,她也很满足了。

然而,贺子珍虽然和毛主席生活在同一片中华大地上,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隔着难以逾越的距离。

因此,贺子珍的愿望看起来很简单,可真的要实现起来,却是千难万难。她只能把这个愿望埋藏在心里,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贺子珍

由于身体的原因,贺子珍一直赋闲在家。看着从前的战友们都在为新中国的建设奔走工作,自己却只能在家里消磨时光,过着“碌碌无为”的日子,这对一向要强的贺子珍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

但不管生活多少不如意,日子还是要过下去。

在溧阳路1267号,贺子珍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几乎足不出户,偶尔出门也只是沿着马路散散步。闲暇时,贺子珍通过种菜、养猪来打发时间。

在养猪这件事情上,贺子珍做到了亲力亲为,她不仅亲自搅拌饲料、给猪喂食,还亲自拿着水管清洗猪圈,更换干草。

这么一天干下来,贺子珍的衣服变得脏兮兮的,人也累得筋疲力尽,但她觉得很充实。这是她平淡生活里难得的乐趣。

有一次,贺子珍卖了一头猪,收到200多块钱,这让她高兴地不得了。当时,正好彭德怀去看望她,贺子珍把这件愉快的事情告诉了彭德怀,彭德怀听说家养的猪一下子卖了这么多钱,也感到十分惊喜。

彭德怀

建国后,毛主席通过女儿李敏来表达对贺子珍的关照,常常让李敏给贺子珍捎一些礼物。在那些年里,贺子珍收到过毛主席精心挑选的中华烟、茯苓饼、蜜饯、六必居酱菜等物品。

这些物品不贵重,但却是毛主席的一片心意,承载着毛主席对贺子珍所有的关心和牵挂。看到它们,贺子珍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毛主席

1959年,贺子珍和毛主席在庐山重逢,这是他们时隔22年再次见面,也是他们生前最后一次见面。

后来,贺子珍生病了。

由于溧阳路1267号房子小,而且周围环境嘈杂,李敏担心贺子珍长期住在这里会使病情加重,便向毛主席提议,想给妈妈换个住处。

后来,在毛主席的授意下,李敏找到汪东兴,向他反映了贺子珍的情况。汪东兴当即联系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柯庆施,让他妥善处理。

1962年,上海方面为贺子珍重新安排了一处寓所,那就是位于上海徐汇区湖南路262号的一栋别墅。

湖南路262号

后来,据当年住在湖南路附近的居民回忆,他们对贺子珍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印象中,贺子珍穿戴整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外表慈眉善目,看上去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但他们并没有直接接触过贺子珍,只是远远地看见过她。

贺子珍

贺子珍生病后,李敏扛起了照顾妈妈的重担。

当时,贺子珍享受副省级待遇。按照相关规定,每年夏天,贺子珍都可以到外地避暑旅行。因此,每年夏天一到,李敏就会带着贺子珍到全国各地游玩,让她散散心、舒缓舒缓心情。

有时候是母女俩人一起出游,有时候李敏会带上丈夫孔令华、儿子孔继宁,一家三口热热闹闹地陪伴贺子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贺子珍和李敏、孔令华

有一年,李敏因患静脉曲张,住进医院接受治疗,没有办法像往年一样带着妈妈去散心。但第二年,李敏把去年欠下的陪伴妈妈的时间补了回来,陪着贺子珍在外地整整游玩了三个月。

在那几年里,贺子珍跟随着李敏的脚步,走遍了大江南北,苏州、无锡、杭州、莫干山、青岛、烟台、广州、海南等地都留下了她们的足迹。

贺子珍和外孙女孔东梅

在旅行中,贺子珍或是在海边漫步,或是登上巍峨的高山眺望远方。她饱览了祖国的风光,也看到了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人们幸福的笑脸。

那一刻,她不再是闭门不出的深居老人,她看到了新中国的变化,她和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

贺子珍

贺子珍游览过葡萄沟。当她走进葡萄沟,看到葡萄架上挂满了翡翠一样的葡萄,便仔仔细细抚摸着一串串葡萄,还摘下几串尝尝鲜。

贺子珍去过海南。那一次,她获得了一块又大、又重的珊瑚石。看着珊瑚石稳稳地摆放在那里,贺子珍看过来、看过去,就像看到心爱的宝贝,眼里闪烁着别样的光彩,一分钟都舍不得把眼睛移开,还和李敏商量怎么把它运回上海。最后,她如愿带着珊瑚石回到上海,把它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

不难看出,旅行中的贺子珍是放松自在、开心快乐的,是她幽居岁月里为数不多的轻松时光。

贺子珍

然而,虽然旅行给贺子珍带去了不少悠闲的时光,但她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家里,她的晚年生活大多数时间是寂寞的。

湖南路262号的那栋房子见证了贺子珍的欢笑和喜悦,也见证了贺子珍的孤苦和寂寞,见证了贺子珍,她的亲情、她的寄托、她的一切。

每天,贺子珍早早起床,一起来先打一套太极拳,接着去吃饭,吃完饭她会看看当天的报纸,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

中午时分,贺子珍会睡两个小时的午觉,然后去院子里的菜地劳动,看看蔬菜的长势,把多余的杂草拔掉,在地里挥汗如雨。

吃完晚饭,贺子珍很早就上床休息了。

这样单调、枯燥的日子,她过了许多许多年。

贺子珍

在湖南路262号,贺子珍常常坐在写字台前,透过窗户看着窗外的景色发呆,手里一根接着一根抽烟,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她总是有很多的心事。

李敏经常从北京飞到上海看望贺子珍,带她看看外面的人间烟火。每当李敏来到上海的时候,母女俩最常做的一件事是沿着湖南路一直走,走好几条街一直到淮海路,肚子饿了就走进兴国路旁边的西餐馆,点两杯牛奶、几片面包,吃完再一起回家。

李敏之所以陪贺子珍外出,是想让妈妈多运动运动。当贺子珍不想出门的时候,李敏会用一套固定的说辞劝妈妈:“就算您再走一次长征吧。那么,这段路有多远呢?”

贺子珍仍然说:“挺远的。”

虽然她嘴上拒绝,但还是听女儿的话,迈开脚走出了家门。

李敏还经常给贺子珍讲述毛主席的近况,贺子珍每一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心情显得非常愉快。这之后的好几天,贺子珍都会异常高兴。

就这样,日子静悄悄地过了很多年......

1976年9月9日零点10分,毛主席逝世。当天下午,毛主席逝世的消息通过收音机传到了全国各地、大街小巷、千家万户,贺子珍也听到了这条噩耗。一时间,沉默笼罩了湖南路262号的那幢房子。

贺子珍的妹妹、贺怡的女儿贺海峰跟着她一起住,当贺海峰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毛主席逝世的噩耗,顿时愣在原地,身体微微颤抖,泪水夺眶而出。

突然,贺海峰想到了贺子珍,担心姨妈受不了这个打击,赶紧跑到她的房间,想给她最大的安慰。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贺子珍并没有哭。

当时,贺海峰看到贺子珍两手卡在腰上,在房间里不停地来回走,嘴里重复着一句话:“主席身体不是很好吗?怎么,一下子就走了?”

后来,贺海峰回忆这一天的情形,告诉李敏的女儿孔东梅:“姨妈的反应出人意料,异常冷静。”

当时,电视里播送了毛主席逝世的新闻。在电视画面里,李敏哭得泣不成声。

毛主席逝世

相比其他人激烈的情绪,贺子珍看起来要平静一点。但谁都知道,在她表面的平静下,隐藏着巨大的、不可名状的悲痛。

毛主席逝世当天,贺子珍没有哭。

第二天,华东医院的乔主任来给贺子珍检查身体。那位医生一进门就止不住地流泪,贺子珍被他的眼泪一引,一行冰凉的泪水从她布满皱纹地脸上滚落了下来。

贺子珍哭了,没有声音,只有眼泪。半晌后,她抬起袖子,把脸上的泪水擦掉了。

毛主席逝世后的头两天,贺子珍的睡眠很糟糕,几乎一整晚都不睡,直到第三天才缓缓入睡。

之后,贺子珍就一直守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观看电视里播放的毛主席逝世的相关消息,从白天一直看到晚上。

虽然悲痛看起来没有尽头,但是人总是要向前看,时间会抚平一切伤口......

1977年春天,贺子珍去了一趟福建,和哥哥贺敏学一起回忆了他们的青年时代、回忆了几十年前的革命岁月、回忆了他们在井冈山和毛主席一起工作的日子。

贺敏学鼓励贺子珍,好好保重身体,有机会再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贺子珍的心里燃起了新的希望。

然而,正当贺子珍准备迎接新生活、准备为国家做一些工作时,厄运又一次光顾了她的人生,打碎了她的美梦。

从福建回到上海后,有一天早上,贺子珍醒来后发现左半身动不了了,家人立即把她送到上海华东医院。

从那以后,贺子珍在医院度过了2000多个日日夜夜,再也没能回家。

贺子珍

1979年秋天,贺子珍的病情逐渐稳定,提出想到北京去。事实上,早在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建成,贺子珍就有了一个心愿,她想去毛主席纪念堂看看。

当时,贺子珍的生活、看病、就医等事情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张世珠负责。张世珠立即将贺子珍的请求汇报给上海市委,又亲自致电中央办公厅主任冯文彬,把详细情况向他作了说明。

没过多久,中央组织部给出答复:“中央同意贺子珍同志和市委的意见,已经为贺子珍来北京作了安排。”

1979年9月,贺子珍抵达北京,并于9月8日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

当看到毛主席静静地躺在水晶棺里,贺子珍忍不住泪如雨下。

自从1937年告别延安、辞别毛主席,已经整整42年过去了;自从1959年庐山相会,也整整20年过去了。这么多年来,多少前尘往事如同惊涛骇浪,一次次涌上贺子珍心头。

看着水晶棺里毛主席的“睡颜”,贺子珍越过记忆的山脉,再次回想起如烟的往事,一桩桩一件件、她和毛主席相知、相伴、相守的十年婚姻岁月,栩栩如生,在她的眼前浮现。

毛主席和贺子珍

当参观就要结束,70岁的贺子珍心里明白,这是她最后一次来毛主席纪念堂,于是在心里和“毛主席”作了永久的告别......

贺子珍、李敏、孔令华

此后,贺子珍一直住在北京301医院。

1979年10月,张世珠到北京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会议期间专程到医院看望贺子珍。

贺子珍见到老熟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对张世珠说:“告诉你张秘书长,我去看望毛主席了,到了毛主席纪念堂,还看了天安门。”说这句话时,她身上有一种了却了一桩心愿的喜悦之情,张世珠也替她开心。

在那段日子里,也许是心愿达成的缘故,贺子珍精神焕发,身体也好转了,说话也流利了许多。

1981年,在北京住了一年多的的贺子珍一直吃不惯北京的饭菜,时不时会思念上海,思念上海的生活,并向中央表达了想回上海的想法,中央表示:“北京和上海,你可以任来任去,常来常往。”

1981年5月,中央派专机把贺子珍送回上海。

毛主席活着的时候曾经说过:“我在井冈山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写的东西,很多是贺子珍帮抄的,有的还是根据她的意见修改的,我这个时期写的东西的稿费,有她的一半。”

因此,贺子珍回到上海后,中央办公厅送给她一笔毛主席的稿费,共计两万元。这两万元,贺子珍用来购买了彩电和录音机,这些时髦电器里传出的声音,陪伴她度过了很多个百无聊赖的白天和黑夜。

1984年3月,贺子珍的病情每况愈下,除了中风偏瘫外,肝炎、糖尿病、肝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疾病侵袭着她瘦弱的身体。

眼看贺子珍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上海市委立即向中央汇报、请示。不久后,在中央的安排下,几位来自北京301医院、友谊医院的专家乘坐专机赶到上海,住进瑞金宾馆,和上海的专家们一起讨论贺子珍的治疗方案。

当时,上海市委指示医疗专家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拯救贺子珍的生命。需要进口药就可以立即去进口,需要什么专家就立即调什么专家过来。

可以说,无论是中央、还是上海市委、还是所有医疗人员都在为贺子珍的病情毫无保留地努力着。

但贺子珍的病情已经回天乏术。4月初,贺子珍进入病危状态。

1984年4月14日,贺敏学的女儿贺小平给贺敏学、李立英夫妇打电话,告诉他们,姑妈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开始连续高烧、便血。

贺敏学夫妇意识到贺子珍的病情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立即于4月15日从福建赶往上海,李敏一家也从北京赶了过来。

当时,贺子珍身体极度虚弱,但还有意识。看到家人们都站在自己的病床边,贺子珍憔悴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然后,她看着嫂子李立英说:“嫂子, 我可能不行了。”

听到贺子珍这么说,李立英红了眼眶,只是强忍着没有哭出来,不停地安慰她:“大姐, 上一次我们来也是这个情况, 以后慢慢就好了, 不要紧的。”

但是,家人的陪伴和守护并没有让贺子珍的病情有所起色。很快,贺子珍又陷入昏迷。

过了几天,贺子珍清醒了过来,一抬头就看见李敏守在病床前。

此时,贺子珍已经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她吃力地抬起自己手,轻轻握住李敏的手,说:“我好好的,为什么要流泪呢?我已看到毛主席向我微笑。”李敏听了妈妈的话心痛落泪。

第二天下午,贺子珍平静地躺在病床上,脉搏几乎感觉不到,气息也越来越微弱。

4月19日下午17时17分,贺子珍的心电图显示出一条平整的直线。

就这样,井冈山上第一位女红军贺子珍病逝,享年75岁。

毛主席和贺子珍

在贺子珍75年的人生里,有过热血沸腾、豪情壮志的革命岁月,也有过阅尽沧桑、饱尝磨难的坎坷岁月。

但是,人们会记得,她陪伴毛主席度过了中国革命最艰辛的岁月,她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0 阅读:11

觅波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