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棺材的地铁口被拆除,别让设计公司当冤大头

细心爱娱乐 2025-01-11 15:23:45

前不久,广州花地湾地铁出入口D口,刚建好的外立面因形似棺材广受批评,被连夜拆除。

广州万溪公司参与该地铁口改造,近日,媒体报道了它的处理决定,包括项目景观设计师在内的4名责任人被通报批评和降级处理,永不再与项目设计单位合作。对此,网友认为甲方的自我问责不够深入,认为设计单位成了“冤大头”。争议产生后,广州地铁集团工作人员曾给出解释,这个外表鲜红色、带有大幅弧度檐状结构的设计思路,是对木棉花的抽象呈现,而不是公众以为的“棺材”。但这个解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舆情压力下,该出入口被迅速拆除。

哪怕设计这个出入口的创意起点真是木棉花,但在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情势下,所谓“棺材”的印象会影响更多的人,以致于越看越像棺材,而不是其他的东西。这里面有群体认知的心理学,设计单位再怎么打圆场都难了,更何况给甲方带来了麻烦,设计单位成为这场争议的代价也是难免。但设计单位作为最基层的乙方,从提出创意到拟定草图,再到定案,都是跟着甲方意志做事。况且,设计单位无法决定施工环节,出现这个结果,很多时候非设计单位所能左右。现在为设计单位叫屈,只怕是没有用的。甲方不缺替它干活的乙方,今天永不再用某个设计单位,有更多乙方等着招投标,这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果这个设计风波源自公共建筑的决策问题,那最后拍板的甲方,确有必要检讨这个关门决策的程序,让公众参与到方案的评议中,或许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重蹈覆辙。多年前,广州在提高地铁事务的公众参与上是很有诚意、也是很有办法的。2011年地铁一号线车站翻新设计瓷砖与吊顶更换,地铁公司专门约见了公开发表反对意见的高一学生,解释了翻新的原因,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专家的意见。多少年后,地铁在吸纳公众审美的参与上,积极性下降,关闭了相应程序。假如花地湾出入口的设计方案能公布于众,其实很容易看到它容易被误解的外形,会减少现在的很多麻烦。这种看法当然也属于事后诸葛亮,但地铁出入口设计的公共参与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其背后是整座城市的公共调性在衰退。这个当然也不是随便唱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不难推测的。网友对这一点也多有共识,过往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会选出几个设计方案摆在展览馆或公布在媒体上,搜集市民看法。这些年来,类似做法是很少看见的。如果再以出入口体量小为理由不予公开,市民想要事前参与就更难了。

资料图,图文无关

现在参与改造的万溪公司又是处理员工,又是宣布与设计单位断绝业务关系,看似雷厉风行,可只是触及到“设计暴雷”的浅表问题,是顾头不顾尾的公关应急做法。甲方当然怕设计师无意中“埋雷”,可只要不用程序引进公众意见,类似的“雷”还会换个时间地点上演。公众无权置喙公共建筑的设计,那就只能是决策者继续心惊肉跳地担着压力。当然,只有问责到位了,这种压力才能集中显现。建造一个普通的地铁出入口,花费不低,如果要设计独特的造型,成本只会更高。棺材外形这一建一拆,造成了巨大浪费,谁是最后拍板的人,谁就是最该担责的人。问责不能问到最关键的人身上,就很难期待决策过程能体现公众意志。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