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网约车订单,竟然跑出了三万多的天价?
这究竟是哪个“神仙”乘客,又是什么样的“壕”无人性消费?
最近,朋友圈里被一张网约车订单截图刷屏了,36443.1元!
4326.5公里!
这数字,简直亮瞎了我的钛合金狗眼。
我第一反应是:这怕不是哪个土豪老板把车当成了移动办公室,一路指点江山,顺便视察民情了吧?
但仔细一想,不对劲啊。
这年头,谁没事儿花几万块钱,坐几天几夜的网约车?
飞机、高铁它不香吗?
这里面,怕是有猫腻!
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个跑豪华车的朋友老王给我发来了消息:“兄弟,这单子要是真的,我得羡慕死!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啊!”
老王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是啊,这单子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普通网约车司机,尤其是豪华车司机的辛酸。
说起老王,那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他之前是跑长途货运的,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后来,货运行业越来越难做,加上家里孩子要上学,老王一咬牙,贷款买了辆豪华品牌轿车,想跑高端网约车,改善一下生活。
可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
豪华车订单少得可怜,每个月光是还贷款、加油、保养,就压得他喘不过气。
有时候,一天跑下来,除去成本,也就挣个百十来块,还不够一家人吃顿好的。
“你品,你细品”,这其中的苦涩,恐怕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这笔天价订单,对于老王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种订单,对于绝大多数豪华车司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话说回来,这笔订单的乘客到底是谁呢?
有人说是被限制消费的“老赖”,想借此逃避法律制裁;也有人说是某个神秘富豪,为了体验生活,故意为之。
甚至还有更离谱的说法,说是某些“大人物”的专车,每天都有,见怪不怪。
但不管怎样,乘客的身份,始终是个谜。
网约车平台对此也是讳莫如深,一句“保护乘客隐私”,就把所有疑问都挡了回去。
话说回来,就算知道了乘客的身份,又能怎样呢?
这笔订单背后,隐藏的行业问题,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
就拿平台抽成来说吧。虽说订单总额高达三万多,但老王真能拿到这么多吗?
你可别忘了,平台还要抽成呢!
据业内人士透露,豪华车订单的抽成比例通常在20%-30%之间。
也就是说,老王要给平台交七千到一万的服务费。
再加上油费、过路费、停车费,七七八八扣下来,最后到手的,估计也就两万多块。
“说白了”,平台才是最大的赢家。
司机辛辛苦苦跑几天几夜,挣的钱,大部分都进了平台的口袋。
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
但这就是现实。
在网约车行业,司机永远是弱势群体。
他们没有议价权,只能被动接受平台的规则。
更让人无奈的是,豪华车网约车市场,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豪华车价格高昂,维护成本也高。
而且,豪华车订单数量有限,导致车辆空置率很高。
很多豪华车司机,都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难以维持生计。
这不,前段时间,我就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个豪华车司机哭诉,说自己每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个月下来,也就挣个五六千,还不够还车贷的。
“我真是悔不当初啊!”他在帖子最后写道。
“你瞅瞅”,这血淋淋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长途豪华车出行,确实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
比如,有些商务人士,需要赶时间,又不想坐飞机或高铁,就会选择豪华车网约车。
在2021年,就有一位北京的乘客,因为紧急情况要赶往上海,选择了一辆豪华车网约车,跑了1200多公里,花了1万多块。
这种需求毕竟是少数。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长途出行,还是会选择更经济、更便捷的方式。
“依我看”,网约车行业,想要真正实现健康发展,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平台要合理抽成,保障司机权益;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规范运营行为;司机也要理性选择,避免盲目入行。
只有这样,才能让网约车行业,不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战场,而是真正能够惠及司机、乘客和平台的共赢生态。
至于那笔天价订单?
也许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它引发的思考,却远不止于此。
老王说:“这单子,是天上掉馅饼,可我更希望,每天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馒头。”也许,这就是所有网约车司机最朴实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