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广州增城那辆冒着滚滚浓烟自燃的广汽埃安,是不是也在拷问着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到底啥时候才能让人真正放心?
你说,这电池新国标是来了,号称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听着是挺美好,可真能解决问题吗?
说白了,这新国标的要求那是相当严格,2026年6月1号之后生产的车,电池要是炸了,那车企可就得兜着走了。
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到“一直不起火不爆炸”,这跨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可问题是,现在大街上跑的这些新能源,有多少能达到这个标准?
网络上曝光的那些事故,哪个不是瞬间爆燃?
你品,你细品,这差距是不是有点大?
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瞎操心,你看,宁德时代的技术是牛,什么CTP、CTC,听着就高大上,说是能提高电池安全性。
可2023年比亚迪“刀片电池”的针刺测试争议,你还记得吧?
虽然比亚迪官方拍着胸脯说没问题,符合国标,但视频里那电池,扎一下,冒烟了,这事儿你怎么看?
你说,这到底是技术还不够硬,还是测试标准本身就有问题?
更让人无奈的是,虽然咱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召回了不少有安全隐患的新能源汽车,说明监管是有的,但总感觉力度还不够。
那么多不达标的车,真能得到应有的处罚吗?
这事儿要是糊弄过去,那新国标还有啥意义?
咱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2024年1月,工信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发文,要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还特别提到要“完善车辆运行安全监控平台,提升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这说明国家层面是重视的,也有行动。
就是这行动,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让消费者感受到安全,这才是关键。
说到安全,就不得不提欧盟。
人家欧盟的电池法规,那叫一个严格,对电池的安全性、环保性、可追溯性,都有着明确的要求。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咱们,是不是感觉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咱们能不能也借鉴一下,建立一套更完善的电池安全监管体系?
说了这么多,我最想问的还是:到底谁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卫士”?
是技术更牛的车企?
是监管更严的部门?
还是更负责任的消费者?
“车卖家”建议剥夺不符合标准的车企的造车资质,我觉得,这话说得有点狠,但也反映了大家对安全的迫切需求。
说句实在话,这新国标,就像一把悬在所有车企头上的剑,能不能让他们真正重视起来,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只是嘴上说说,标准写得再好,那也是白搭。
咱老百姓买车,图的就是个安全放心,谁也不想开着个“定时炸弹”在路上跑,对吧?
所以啊,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但愿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开上不起火不爆炸的新能源汽车,而不是每天提心吊胆,祈祷自己的车别出事儿。
这才是真正的进步,你说呢?
这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可真得好好抓一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