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春节期间,我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先觉杂谈 2018-02-27 20:03:05

先上图。

(后期截图的时候,最底下的箭头断了,尴尬)

解释一下,这可能是我近期对于思维方式思考的一个小结,把自己变成上帝,俯瞰下去得到的结果。

要说明这张图,还得说一下整个的灵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这里,每个层级,都是与之对应的;而且附上自己的理解,进行一次曲解。

“道”是个什么东西,说不清。“道可道,非常道”,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自然”或者世界;这样理解,“道生一”的“一”就好明白了,“一”就是人对于自然对于世界的认知,这种认知,也是从混沌中开始的,称之为“元”。

对于世界的认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层面,是其为人处世的指向;而方法论,则是细微世界中具体操作实践。这就是“一生二”。

“二生三”呢,其实就更好理解了。虽然图上说是“原因-过程-结果”,但我想泛指一种思维模式,是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大脑运转的思维惯性。

“三生万物”,“万物”即是思维模式在具体场景下的映射,现实世界是由无数点滴的细节堆砌起来的,彼此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不能割裂的;因此,具体场景是复杂的,多变的,变量太多。就像通常的经济模型,我们通常只有假设一种理想化的条件,探求某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逐渐对其他条件进行论证。

我们的思维连接着世界观和方法论,连接着我们最根本的人性(元),所以,市面上其实不存在对自己而言行之有效的绝对方法。

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元”。从宏观看,都是一样的,但是具体到细节,就会慢慢产生分化,每个个体又都是不同的。

另外,我的每一个箭头都是双向的,而非单向。

我们在探求外界的过程,这几个层次是流动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如果没有反馈,那么不好意思,你不会有什么提升。

从无数的细节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和世界观,这就是反向的一个反馈。

人的天赋和努力程度不同,这种反馈的速度也就不一样。像我这种人,往往需要来回的倒腾几遍,一边实践,一边反馈,再反馈,再实践,才能往上一层级流动。

其实,我还漏了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放在整个体系之外。这个内容就是:

反省机制。

正如审计作为第三方监督者一样,这个反省机制就是站在体系之外思考,我是不是陷入了思维定势?我的问题环节出现在哪?反省,很重要。

针对以上的思考,我有几条结论:

1、中国古代关于道、关于世界观的道理说得太多啦,对于普通人而言门槛太高,在现实中根本起不到作用;除了三纲五常说的很细,其他对于现实的操作方法论太少了。这是老祖宗偷奸耍滑的地方,他知道具体场景的操作本来就是个困难事,有可能还吃力不讨好,索性摒弃了,天天谈什么道、气的。其实,那有什么难度!

2、具体场景下的思维模式、操作方法,是一块极有潜力的市场,而且这块市场注定很零碎,因为你总结的方法不是对所有人有用,目标受众就会比较小。把你自己摸爬滚打的经验传授出去,使目标受众获益,他们就愿意为你付费。

以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希望对你没有启示。

0 阅读:1
先觉杂谈

先觉杂谈

天下事,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