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没有打下苏联是因为温度太低?国内动员,国外支援缺一不可!

谈谈旧历史 2024-09-06 09:34:33

1939年,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加足马力在军工重工业的发展,给以大洋彼岸的英国与刚刚走出经济危机阴霾的苏联带来了极大压力。而就在距离西线战场一万公里外的远东战场,日本军队还正在中国大陆上肆虐,随时有进攻苏联的可能性。

就在这样一个“两面包夹芝士”的危机情况下,苏联被迫寻找英法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谈判,寻求一个让国境安稳的政策。与此同时,相隔了一个波兰的德国,小胡子希特勒刚从手下的特务口中得知了苏联与英法谈判的事情。

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两面开战的尴尬境地,希特勒主动联系上了当时的苏联首脑斯大林,与苏联签订了一份“互不侵扰协议”。此协议签订后,两国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岁月”。这段时间里,希特勒一边继续西面推进,一边与斯大林合谋瓜分了波兰。可谓是“郎情妾意,正当好时”。

可就在这协议签订的第三年,希特勒却突然反悔了,他突然撕破了苏德之间早已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举兵百万进攻东线,由此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第二战场。也是自这里,宣判了德军最后失败的结局。

但这些,都是后面留下的结论了。有关于德国为何要撕毁停战条约,和德国究竟为何会在东线战场溃败,又是如何溃败的,在历史中则是提及较少。许多都以一句“天气”太冷,德军不适应为结束,放在一个厚重的历史事件之中,显得过于单薄。

今个,就让我们依次解答出这些问题。

出兵原因

有关于德军突然的出击,其实也较为简单。毕竟如果将德国为何要掀起世界大战这一事情解释一通的话,德军为何会东击苏联,也就成了一个相对容易理解的事情。首先让德军不得不去面对的是西线战场的僵持。

德军在进行闪电战略实施后,已经占领了除西班牙葡萄牙在外的西欧中欧绝大部分土地。接下来,德国在西线战场上想要继续扩张,就只有与大陆隔了一条海峡的英国。但不同于法国的开城投降,英国的抵抗意志强盛。难以派出海军对英军进行作战的德军只能寄希望于空军,以空中袭击的方式对英国展开战场。

但让德军没有想到的是,英国早在开战时就在海岸线附近部署了雷达设施,可以清晰的对空中飞行物进行监测。得因于此,德军的数次攻击都被英国有效化解阻拦。而在欧洲路本土以外,英国又在非洲战场拿下胜利,在希腊以南和德军开展了交火。虽然最终战败,可仍旧在北非区域对法西斯势力造成了有效打击。成功延缓了德军的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就势必需要开辟另一处战场,来维持自己造就的纳粹战场机器。而彼时,在德国身边的,就只剩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也恰是在此之前,苏联在入侵芬兰的战争中遭遇挫折,被西方各国认为是一个“花架子”一个“可以招惹”的存在。

而早在德军对苏联进兵之前,苏联就已经在东部边境逐渐增加驻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希特勒的压力,让其转变了对于苏联的态度。

最终,于诸多原因相加下,希特勒最终下达了出兵这一决定。那么,作为缓解国内矛盾的战争,希特勒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进攻的如何呢?

进攻初期

就如同德军在西线战场的快速取胜一样,在希特勒的“钳式”进攻下。苏联布置在边境的军队也很快在数倍于自己的德军包围下被依次消灭。苏联的东部边境也如雪片一样,在德军的进攻下被飞速融化。

单单在这一次军事进攻中,德军通过这一战术消灭的苏联红军就多达四十万,伤亡十分惨重。

前线的失利,激怒了坐镇克鲁姆林宫的斯大林。一气之下,斯大林裁撤了多名军官,并吩咐朱可夫抓紧构建莫斯科前的防御工事,发动全国总动员,用以拦截德国的进攻。

依托于红军人数较多的优势,朱可夫用大量的先头部队对德军进行阻拦进攻。虽然在战损比上被德军不断拉大,但依靠这些将士的牺牲,以及前面被德军消灭部队残余势力在后方的游击作战,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德军的进攻速度。让苏联有足够漫长的时间去组织莫斯科周边地区的动员,以及后方重工业的产业生产动员。

最终,于冬季到来之前,苏联在莫斯科前布置出了数道防御阵线。本土作战的优势,让苏联拥有极强的战后战线修复能力。

而德军方面,则是脱离补给线太原。因为俄罗斯特殊的地理天气环境的影响,纳粹在波兰的补给因受到泥沼地的影响难以送达前线战场。而等到了冬天,泥沼地解冻之后,在波兰的补给部队和在前线的军队都受到了严重的低温影响。毕竟士兵因为防寒不到位的缘故阵亡多达十四万,就连那些坦克运输车一类的燃油设备,也都在非运行期间手动无法启动。当时的德军为了继续向前推进,在启动发动机之前,往往都是需要用火焰将车辆“解冻”,才可以开动行驶。

补给线的拉长,寒冷造成的减员。让德军在突破苏军防守的难度上逐渐加大,而朱可夫又利用苏联足够长的纵深,布置出了多条防线供给德军突破,让德军在一次次的战争中变得疲惫不堪,人员折损严重,士兵战斗意志消沉。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德军,在面对苏军莫斯科附近的军事力量时仍占据上风,拥有绝对领先的战损比。但在突进方面,以当时布劳希奇视角看来已经是再无方法。因此,在希特勒对前线部队下达了“允许适当后退”的命令后,布劳希奇带着数十万德军飞速向后撤离。以当时布劳希奇的撤退速度来讲,如果当时希特勒不做组织,这一场俄罗斯战场极有可能就在当年结束。

但是,在希特勒得知布劳希奇这种“懦弱”的行为后,就立即对其提出了批评,让布莱西奇下位,换上了新的首领。而在苏联前线战场的德军,也是停止了后撤,驻扎在苏联的领土上。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苏军虽然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可这就像“肾上激素”爆发后的落幕一样,莫斯科的苏军在这场战争中也是遭受到了重创,战力折损大半,无力再进行主动出击。

不过这莫斯科的苏军受创,可是影响不了其他地区的苏军。当时,为了抵挡日本对远东地区的侵略,斯大林在边境布置了上百万的军队以应对不时之需。但随着日本在东亚战场的受挫,已经难以再开辟一个苏联战场,这上百万的军队,一下子就没了防御目标,被“空了下来”。成了朱可夫可以自由抽调的军队。

也就是在德军停止进攻的同一时间,这多达上百万的军队就通过铁路公路等等方式,源源不断的运送向前线战场,由此,开展了苏攻德守的新阶段。在苏联源源不断地后方供给,和人力碾压下,德军驻扎在苏联的军事力量在日夜不断的战争下被不断消磨。最终,德军在苏联驻扎的多达八十万军队被红军彻底消灭,德国这一东线战场,也彻底宣告了失败。再往后的事情,就是苏联在柏林插上红旗的世界名画了。

胜利原因 失败原因

经过上面一通叙述下来,苏军的胜利原因已经可以总结出几点。一是幅员辽阔,拥有西面战线无可比拟的战略纵深。二则是苏联的重工业发达,在战争进入全面动员时期后,只要有资源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武器装备,保证有持续的军事装备可以输送。而第三点则是不输于纳粹的斗志,以及苏联本土作战带来的人员优势。

在莫斯科保卫战期间,苏联以每十天为单位,不断向前线运送经过短期训练的军队。而在后方,妇女老人儿童,也都在参加苏联的战事修建,如此的全面总动员战争即便放眼世界,也是极为罕见。此外,还有来自于美国和英国的物资援助,仅仅是在飞机所需要的燃油一方面,美英就向苏联提供了大量储备。而其他的各种资源援助也是丝毫不少,据统计,英美两国对苏联的资源援助足足占据了苏联在39年时开采量的三分之一。让苏联省去了扩大资源开采的功夫,能够抓紧人员投入工业生产之中。

其次,日本在中国战场受到的阻力,则是让苏联决定从远东撤出大部分军队的重要决定之一。如果苏联无法抽调走远东部队,即便最终仍在与德国之间的战争中获取胜利,获胜的时间、轻松程度,也是无可比拟的。

而纳粹失败的原因,就相对简单了一些——一台民族主义战争机器,也最终会毁灭于战争之中。

0 阅读:42

谈谈旧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