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河南鹤壁市,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淇县”。其位于京港线与云梦大道交界附近,因为无支柱产业的缘故,发展较为落后。从外面看,只是一座平平无奇的小县城。
可如果找个人问一问,这是哪啊?就有八成的可能性获得一句
“这是淇县,老早前叫‘朝歌’。你看那,不还有座朝歌公园嘛!”
这时候,你九成就得疑惑“朝歌,这哪个朝歌?”商朝的朝歌,他能有这么破吗?
虎落鹤壁淇县最早其实并不叫做这个名字,也不叫“朝歌”,在更古一点的时间,这一城市被称为“沫邑”,是我国古代较为久远的文明发源地。最早于商朝建立之初,由帝辛东征东夷后纳入中原华夏领土。
由于帝辛在完成城内的扫荡,结束战争的时间正好在清晨的缘故,这座原名叫做“沫邑”的城市聚落,也就被命名了朝歌。不过在一开始,帝辛还并未将这一城市设立为自己的都城。于商朝建立之初时,该国的首都位于“毫邑”这座城市。
因为古代生产力的限制,商朝都城经过多次的变迁流转,因为史料较少的缘故,商朝的首都具体在这段时间内走过多少城池,在历史中则是没有太多确实的证据可以证明。只是知道,这一国家大概是流窜在河南南部河北北部这一带的平原区域。而在如今鹤壁市的“朝歌”,就极有可能是商朝最后所确定的都城。
从建国到灭亡,商朝大概历经了五百五十年的时间。在长久的时间累积下,社会的生产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得因于此,这最后一座都城朝歌,在存期间修建的极为华美,建有多座享乐性质的奇观建筑。
于商朝被周朝消灭之后,这一地区被随之而来的周王室占领。在这一时期,朝歌仍保留其这一名字。在周公旦施行分封制度之后,该地区又成为了当时周朝皇室所获封的“卫地”的首都。后面卫国覆灭归属魏国,再往后则是秦王扫六合,卫国国君也被废为了庶人。这一国家彻底灭亡,朝歌这一地点也是自打这里之后缺失了政治意义上的特殊性。(不过在秦朝灭亡之前,这地方倒是又一次被项羽定为了一国都城。)
后面的历史中,朝歌一地被频繁更名。从汉到元,该地一共被取名为“雅歌、汲郡、卫县”等名。其中卫县一名来源还颇为复杂,当时因为连年战乱,许多城市都成为了废墟。而朝歌县与周边的一个名叫清淇县的城市都是如此,因而,在隋唐年间就将这一地区改合成为了“卫县”。后面到了贞观年间,这一地区又被称为了“鹿台乡”。
最终在元朝宪宗年间,这一地区被宪宗去掉了朝歌属地的名号,改称为清淇县“淇”字为名的淇县。至此,也算是有了如今的名字。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名号也是没有任何改正,仍旧维持这一名字。
因为朝歌一名要远比淇县“响当当”的缘故,许多人便称这这座城市是“换错了名字”“变low”了。可真要追溯历史,人淇县清淇县也都是古城,名字凭啥就不及你了?
有趣的是,在近些年国内的旅游业经过蓬勃发展之后。淇县也盯上了通过旅游发展致富这条道路,想要将自己的名字改成“朝歌”,想要利用这个曾经国内第一城的名号,来将其他游客吸引过来。只可惜的是——上面没有批准。毕竟要是真批准的话,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得改改名字了。且就从实践出真知这一点,如邯郸这种没有变更名字的城市,不一样还是个小透明嘛。说到底,城市发展,还是得靠实业才行。
那么,淇县这边都有些什么产业呢?
根据鹤壁市人民政府的报道来看,淇县的主要产业聚焦在食品产业、生物科技、材料以及中药材种植。以食品产业来讲,该县几乎占据了鹤壁市食品产业生产总值的63%达到了52亿,放在县城这种地方性城市来讲,已经是一个较为支柱的产业了。
而在材料方面,淇县主要发展的是尼龙丝。围绕这一产业,淇县投入成本大约在185亿人民币左右。作为“特殊服装”“安全气囊”“板材”的生产原料之一,未来淇县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前景也是较好。
可以说,相比较一些没有独特产业,在市场上没有什么位置的县城,淇县在发展方面做的还是相对较好,是“转型”较为成功的城市。只不过其的经济发展在对比如今的一些大型城市后,就显得有些不太够看。即便是在县城中心,也会有一些“破落感”,尤其在以“朝歌”一名向前追想后,淇县曾经过去如今的对比产生的落差感就会愈加强烈。与淇县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它的兄弟,在同一时期一样发达的另一王朝的首都——岐山。
同一古都 同一命运虽说这哥两个在如今都是落了一个岌岌无名的结局,可相比较淇县这一名号在历史中的透明,岐山又或者说是“西岐”这一名号却是“响当当”了。毕竟比较于淇县从朝歌到淇县的更名,岐山的更名则是保留了原来“西岐”的部分名称。有关于这座城市最经典的“凤鸣岐山”一词,也是与新名号有所对应。
因而,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一说岐山,人们就能够想到是周朝古都。一问周朝古都,也大多能答得出来一个“岐山县”。比“淇”这种名号要好上很多。
且就在文化方面,岐山还要相较于淇县要更有名气一些。(其实这点可以归结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上升造就了周代的文化繁荣,从而有了更多的文化可以传承记载)
诸如《黄帝内经》《周易》这些国学经典,也都是诞生于岐山一地。作为一代古都,岐山县在近些年也出产了多件前秦时期皇家的祭祀器具。拥有的仰韶文化遗址,在现今网络讨论中也是占有一席之地了。
在历史变迁中,这里在建国之后,就褪去了政权首都的地位,转而成为了周王室直接所管辖的城市之一。等到了春秋战国年间,这一地区已经在周王室的诸次分封之中分了出去,成为了秦国治理的土地。
后面等到秦始皇一扫六合,这块区域被划分到了内史郡管辖。在之后的历史变迁中,岐山依旧以“岐”为称号,归属于不同的州郡机构。直到十六国时期,时任此地当权者的北魏皇室在岐山附近设立“歧州”后,岐山才重新登场成为了一个地级行政区的名号。(不过当时的歧州与现在的岐山县位置上有些不同)
后到隋朝时期,隋文帝将原来的岐山郡也即是歧州改为了“扶风郡”,又将凤鸣镇改称成为了岐山县。等到了唐朝初设早期,这一片的行政区又有了新的变化。原来的扶风郡更名为凤翔府,而后来的岐山县则是归于这一扶风郡管辖。在后续的几年中,这一地区又经历了多方面的变更。但转过来转过去,到了五代十国后,岐地这一片区域又重新归属了凤翔府管辖治理。
直到中华民国期间,府这一行政区划被废除,岐山县才脱离了凤翔府的管辖。到249年解放后,岐山县因解放时间较晚的缘故,成了宝鸡县的下属管辖地区。于建国后,围绕岐山县与宝鸡之间的政区关系也是经历了多方面的变更,也是由此种诞生了我们如今的宝鸡市—岐山县的行政格局。
与朝歌相同的是,这里在脱离周王室的都城地位之后,发展一直较为停滞,在历史中的行政区划中,此地也一直算不上什么被重点发展的区域。即便坐拥“西岐”这一名号,岐山县的旅游资源其实也较为匮乏。
像是在县城内的一座宋朝古塔,在前些年甚至还被县政府划分进了当地学校,成了学校所属的一个古塔。令许多听闻西岐大名,前来旅游欣赏古建筑的游客都被围墙阻拦。而在除开这一座塔外,西岐县的古建筑资源也是基本不剩什么。
在建的类似“西周文化园”一类的东西,在相比较其他的古城古镇之后,也是乏善可陈,缺乏让人必须向前一步的理由。而就发展方面,西岐县也是相较不比周边的其他地方好上多少。
唯一在历史文化之外出名的,还是要多亏了那一碗“岐山臊子面”。即便在面食大省陕西,岐山县的面食也足够出名,有特色,在面条上发展出了一条独特道路,很有门道。至于别的吗,好像也只能看看一边的岐山了。
虽然仰仗着岐山诸多的文化遗址,和在面食方面的知名度,岐山县这座小城市暂时还没有什么转型危机。可发展不发展是一回事,时过境迁,沧桑变幻,就又是另一回事情了。
总结过去的古都,其实除开一些比较出名,靠向近代的大城市外,其实发展都较为一般。因为政治因素所发展的城市,也势必会在政治离开之后走向衰落。如何转型,不仅是我们现代的问题,放在古代,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