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师竟然下辖67个旅?彭总这段珍贵回忆,道出八路军扩编的秘密

漫步时光旧梦 2024-12-19 10:01:54

1945年抗战胜利时,“陆军新编第四军”已经发展到26个作战旅,新四军军部根据战斗表现和综合战绩,还评选出11个战力较强的“甲等旅”,其中粟裕将军领导的苏浙军区数量最多,达到了3个(含纵队级番号),而活跃在华北大地的的八路军,却很难进行类似的评选,因为所部已经壮大到67个旅级单位!

当年《亮剑》热播时,观众对于李云龙拥兵八个营以后,仍然使用“独立团”的旗帜和番号,爆发了较大争论,于是有人解读说,这是重庆当局不给八路军新编制的缘故,其实是有违真实历史的,忽略了我军“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之初,确实只有三师六旅的编制,毕竟总兵力只有46000余人。到1937年底,随着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完全展开,局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广袤的华北大地上,日军仅能控制大中城市和交通线,而当局的军队又基本跑光了。

在华北民众踊跃抗日的情况下,八路军的壮大和扩编已成定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两个严重的问题:其一是政治工作薄弱,新编或者改造的武装,缺乏人民军队应有的纪律性,甚至新部队叛变或投敌的事件屡有发生。

其二是缺乏扩军所必需的高级建制和番号,原有六个旅十五个团的番号,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最初只能编为独立团、新兵团、补充团等建制,再朝上该使用什么番号?毕竟一个旅部指挥十几个团,在军事管理和作战指挥上,都存在很大困难。

也就是说,抗战初期八路军已经开始自拟团级番号,但是更高一级的编制和番号,仍然是个难题,如果自拟旅级以上番号,会不会引起当局的不满,进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然困扰着八路军各级首长们。

1937年12月,已经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对外公开番号)副总司令的彭总,奉命从前线赶回延安,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就是著名的“十二月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解决八路军在扩军中遭遇的困境。

一、毛主席力排众议解难题

实际上,这次的“十二月会议”争论非常激烈,主要是围绕着如何正确理解统一战线的问题,部分人的错误论调,是一切要服从统一战线、一切要服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指挥,而毛主席力排众议,说服多数同志改变了思想。

最终,会议通过了关于八路军编制问题的两项决议,第一条,是恢复部队中各级政治委员的职务设置,重新形成我军的军政双主官制度,因为在八路军改编之初,政委的职务已经被取消掉了,红军原来的军团、师、团各级政委,在八路军最多只能担任军事副职。

如此严重弱化了政治工作,因此在重设政委的同时,修改原各师旅团的“政训处”为“政治部”,从而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八路军的发展过程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

比如红一军团政委聂帅,最初只能担任115师副师长,而根据这个决议,在115师分兵后,聂帅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情况下,原政治部主任罗帅,被任命为115师政委,全盘负责115师系统部队的政治工作。

第二条,打破所谓正规高级编制的限制,独立自主发展新部队,在八路军大发展的形势下,在国民政府故意限制我军规模的情况下,这项决议的意义更大,使八路军的壮大走上一个新台阶,彭总对此回忆说:

“规定了八路军扩编的四种不同名称,即:教导旅、新编旅、暂编旅、补充旅,分给四个战略区,五台山区(晋察冀)、一一五师、一二零师、一二九师,(番号)各从第一旅开始,扩编多少算多少”!

也就是说,从1938年春天开始,八路军已经确定打破限制,自拟高级建制和番号,以满足快速扩军的需求,不过为了维护统一战线,在具体操作上又有所考虑:

第一、不使用“师级番号”,以免给当局留下口实,毕竟师级建制已属于战役单位。比如晋察冀军区曾以115师独立团为基干,扩编成八路军独立第1师,以杨成武为师长,但是这个建制很快被叫停了。

第二、不使用国民革命军正规部队的数字排序,类似第343旅、第344旅这样,需要当局军政部正式下拨和存档的番号,而是采用教导旅、新编旅、暂编旅、补充旅的名头,挂靠在三个师的序列内,不引人注意打打“擦边球”。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的扩军方针,认清当局的态度,不再对获得正规番号和粮饷拨发,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 八路军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彭总对扩编的程序和原则,特别回忆道:“(扩编)报告延安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即可,根本不需请示,更不报告国民政府,根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给养自筹,不靠国民政府发饷、发给养”!

有了这个指导方针,各战略区和八路军各师,便可放手扩大武装,不再畏手畏脚,因此1938年春以后,根据延安指示电的精神,八路军各师新增编了一批旅级单位,全面进入了第一次大发展阶段。

在山东根据地,第115师先后组建了七个教导旅;在太行山根据地,第129师先后组建了十一个新编旅;在晋绥根据地,第120师先后组建了三个独立旅;包括晋察冀军区,也曾组建过两个独立旅。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增建制的扩编中,各根据地普遍放弃了“补充旅”、“暂编旅”的名称,主要使用教导旅、新编旅和独立旅的番号,八路军留守兵团则升格编组了若干“警备旅”,总之注重性质要大于形式。

以129师的各新编旅为例,开国中将韦杰曾任新1旅旅长、开国上将韩先楚曾任新3旅旅长、开国中将徐深吉曾任新4旅旅长,这些将军们抗战爆发时的职务,基本都是八路军的团职干部,终于晋升旅级首长。

新增旅级单位多为三团制,兵力在3000到5000人左右,以1941年为例:新1旅有5300人、新4旅有5600余人、新7旅有4900余人、新8旅有3400余人、新9旅3600余人、新10旅有3800余人等等,实现了正规军的“暴兵”。

在新编正规建制的同时,对于执行开辟新区任务的部队,则广泛使用纵队、支队、大队等临时建制和番号,比如“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山西新军起义后的”决死纵队“等等,到合适的时机,再统一实施整编。

黄克诚的八路军第二纵队,曾下辖344旅和新编第2旅共12000余人,后南下华中地区支援新四军,再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改称为八路军第四纵队,1941年那场事变后,成为新四军第3师的基干,最终扩编为四个旅。

1942年以后,为方便扩军和管理,除晋察冀军区外,八路军三个师的师部,开始兼领“大军区”领导机关,逐渐形成了大军区(师部兼)、二级军区(老牌旅部兼)、军分区(新建旅部兼)的格局,军事管理体系更加清晰。

三、两项决议的历史意义巨大

彭总在回忆录中提及的重要举措,即恢复政委制度、自拟旅级番号,这两项决议的落实,为八路军的第一次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既保证了“人民军队听党话”,也给各根据地的扩军,解决了编制和番号问题。

八路军所属的三个师,因此得以放手扩大武装,而且通过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方式,发行货币和征收公粮,有效解决了扩军所需的给养问题,彭总在回忆和总结这段历史时,也是敬佩和感慨不已:

“到1938年秋六中全会时,八路军已经发展到25万人,成立了许多暂编、新编、教导旅(原文如此),这些从未通过当局(批准),如要通过它,一个也不会准”!

到1945年底,华北八路军形成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和山东这四大军区的格局,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正规部队,总共发展到93个旅级单位,总兵力达到102万人。其中山东军区首次使用了师级番号,1948年底全军大整编,所有的师、旅再统一改称“师”。

四大军区的正规军,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一野(第120师兼晋绥军区)、二野(第129师兼晋冀鲁豫军区)和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的前身,至于三野是由山东军区(115师兼)和华中新四军,共同合编而来。

而四野的基干,更是抗战胜利后,几大军区共同派出精锐出关,整合而形成的军事力量,包括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和山东军区,以及新四军第3师等部队,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这百万雄师了!

其中关键的关键,仍然是1938年春的这次政治突破,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因为当时反对的声音不小,而毛主席抗战初期的高瞻远瞩,用四个字以形容:高山仰止!

0 阅读:56

漫步时光旧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