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奸王揖唐:枪决时耍滑头,6枪都没打中,第7枪才解决了他

莫地方 2024-11-12 14:38:33

民国时期十大汉奸王揖唐被执行死刑的时候已经71岁,面对已经确定死刑,已经71岁的王揖唐内心十分害怕,身体不听颤抖,希望能不要对他执行死刑,让他自己死,然而这时候他的行为早就天怒人怨,所以压根压根没理会他,而是直接清空弹夹,可由于他不断颤抖,导致执行的法警压根没办法瞄准,开了七枪才将其击毙。

17岁时候王揖唐就考中进士,随后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振武学校、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回国后又先后担任兵部主事、东三省总督署军事参议、吉林陆军第一协统领等职务。

辛亥革命后,他先是在袁世凯下面担任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等职务,之后又成为国会参议院医院,并在黎元洪、段祺瑞、冯玉祥等人旗下任职。

前半生王揖唐先后满清和北洋政府任职,可以说历经数十年光阴,王揖唐见风使舵,让他无论在满清还是北洋政府都有自己位置。

北洋军政府倒台后,老蒋觉得王揖唐“劣迹昭著”,下令通缉,于是王揖唐躲进天津日租界,逃脱老蒋缉捕,过起闲散生活。

918事变后,日寇拿下东北后,华北成为日寇下个目标,于是他们开始大规模对华北进行渗透,寻找合适代理人,日寇拉拢段祺瑞,这让王揖唐觉得凭什么拉拢段祺瑞而不是我,对此很不满意,在这期间陈炯明抵达天津和段祺瑞商量倒蒋一事,这件事情被王揖唐知道后,他蒋这件事情告诉老蒋,老蒋得知情况下后,王揖唐被弄到上海,在这期间,王揖唐被老蒋任用,让他和日寇接触,王揖唐在和日寇接触期间,多次受到日寇拉拢。

七七事变后,平津迅速沦陷,这让王揖唐觉得中日之间差距巨大,日本获得胜利可能性很大,所以他打算好好为自己前途考虑,于是他决定投降日寇,成为一名可耻的汉奸。

不久后,王揖唐和王克敏等在北平组织伪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自任议政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赈济部总长、内政部总长等伪职。

汪伪政府成立后,王揖唐又选择投靠汪精卫,成为了第一任考试院院长、兼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由原“北平临时政府”改称)委员,这时候他已经成为华北地区头号汉奸。

在成为华北地区头号汉奸后,王揖唐为了感谢日寇给与自己的关爱,不惜为日寇天黑写了一首让人恶心万分的诗句:“春殿从容温语慰,外臣感激此心同。”

明明是一名中国人,甘愿成为一名可耻的汉奸,还以“外臣”来形容自己,可以说他的行为,就是一副彻头彻尾卖国行为,让人感到可耻万分。

随后,他全面配合日寇在华北实行“治安加强化运动”,自己则是亲为“治安强化民众运动”做宣传工作,希望所有人都要相信“中日亲善”、“东亚新秩序”等理论,只为了可以奴化华北民众。

除了在思想上极力靠近日寇外,经济上他更是始终如一贯彻日寇“以战养战”的策略及“大东亚经济制”,为了能更好完成日寇给与各类任务,王揖唐不惜成立“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死命收集日寇需要各类物资,在他的努力下,确实取得一定成效,并让他受到了日寇的夸奖。

军事上,他不仅维持皇协军数量和装备,同时还组织“剿共军”并将部队的指挥权交给日寇,他的行为引起了日寇对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的表扬,认为他在日寇所谓的大东亚战争中,有巨大贡献。

王揖唐的一举一动都在极力对日寇谄媚,让人感到了恶心至极,完全就是忘记自己是不是中国人。

表面上虽然极力配合,但是他在工作上采取了敷衍态度,这让日寇方面对他很是不满意,可念在他在各项工作上做得还算不错,并没有追究,他也借着日寇对他的支持,享受生活同时也不忘记敛财,短短时间内,依靠职务方便,搜刮大量钱财,也添置了不少房产。

1945年,日寇大势已去,失败已经难以避免,王揖唐感到了害怕,于是开始动用自己关系,希望能和老蒋或者戴笠搭上关系,很快他搭上了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顾问李思浩的线,希望他能救救自己。

李思浩直接了当表示:“时至今日,实无能为力,但求菩萨保佑。”

随后不久,国民政府进驻北平,华北头号汉奸王揖唐被逮捕并送上审判台,上了审判台后,为了能让自己逃脱必死之局,他开始装病、装哑巴、顾左言他等举动,反正及是为自己洗脱罪行。

然而,他的罪行已经早早被确定,所以无论他怎么掩盖,都难以逃脱卖国罪,不久后河南高等法院认定王揖唐卖国,判处死刑,没收全部财产,仅给家属留少数生活费。

1948年9月10日,装病两年王揖唐被送押解刑场执行枪决,面对避无可避死刑,王揖唐还想上诉,执行人员告诉他,你已经没资格上诉,这让王揖唐大喊:“请蒋总统开恩,我要上诉”。

但是,这时候没人理会,而是将他押解到2米处,准备执行,这时候王揖唐则是表示自己已经71岁,希望可以让他自己死,不要枪毙自己。

面对王揖唐的请求,执行人员并不愿理会,随后开始执行,而是直接开枪执行,然而子弹卡壳,没有出现,又接连射击了机枪,但是依旧没能给与致命一击,直到第七枪的时候,才完成致命一击。

0 阅读:415
评论列表

莫地方

简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