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来源于《论语·为政》,原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大致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到了三十岁的时候确立了自己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之后,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确定的生活态度和原则不再怀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不再怨天、尤人;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都能辨别;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成熟了,做事基本不会犯错。
三十而立
孔子这里所说的“三十而立”,是说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基本具备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人格意识;确立了自己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懂得了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基本礼仪和道理;选择好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路。而绝不是许多人所理解的“成家立业”。因为在孔子看来,“三十而立”,立的是“独立人格、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为人处事的道理、人生理想和道路”,这四个方面不立起来,“成家立业”就根本无从谈起。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二十出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三十而立”的地步,还有胡适、金庸、马云等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无不真的做到“三十而立”。
周恩来总理
第一,“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要基本具备相对独立、完整的人格意识基本具备相对独立、完整的人格意识,是一个人真正迈向成熟的主要标志,遇到任何事情和问题的时候,不再依赖于自己的父母或师友,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不再是在父母或师友的庇佑下,磕磕绊绊艰难前行。所以,现实生活中,没到三十岁一般会被长辈当作孩子看待,一旦到了三十岁,长辈对你一般都会比较平等、尊重。
胡适
第二,“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要确立自己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往往一个人到了三十岁被看作迈向成熟的标志,还因为到了三十岁就要确立自己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嘻嘻哈哈、游戏人生,有饭吃饭,有觉睡觉,什么事情都无所谓,什么事情都不要紧。意味着从此以后要有自己明确的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能以此在社会上把自己的形象立起来。
金庸
第三,“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要懂得了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基本礼仪和道理懂得了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基本礼仪和道理,是一个人真正迈向成熟的又一个标志。人是社会的一员,任何人做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必须要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要通晓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就不能太过于随意、放任,无所顾忌,就应该让自己的形象立起来,要让自己的言行有规矩,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仪,符合大家共同认可的道理。
第四,“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要选择好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路选择好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路,是一个人真正迈向成熟的最后一个标志。在当代社会,大多数人二十二岁左右大学毕业,经历了几年的摸索和磨砺,到了三十岁,不能再混混沌沌、过一天算一天,而应该要选择好自己这辈子要追求的人生理想和准备要走的人生道路。因为大学毕业到三十岁,经历了七八年的磨砺和试错,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今后一生能不能取得成就,能取得多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三十岁时,如何选择和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