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出走的决心》:再次思考母职困境,女性放低自责找方向,只是个起点......

思齐爱思考 2024-12-28 11:04:33

「出走的决心」

hi,大家好,我是爱思考的思齐,这两天终于抽空看完了今年中秋档电影《出走的决心》,这部豆瓣评分8.6分,但是票房却并不算高的作品。

看完电影,我才知道这个是根据50岁苏敏阿姨自驾游真人故事改编的,而在此之前我却一无所知。

豆瓣上的剧情简介是这样写的:

天真浪漫的李红一生有过许多梦想,18岁时憧憬大学,25岁时憧憬爱情,45岁时憧憬远游……但为了那些“对别人来说更重要”的事,她只能一等再等,也一再错过。50岁,她决心不再等待,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很多人都说看哭了,太共情了:

有人说,太像自己的妈妈了;

有人说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比姜武演的孙大勇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像现实生活中,苏敏阿姨提出离婚时,老公却向她索要50万;

还有人说,太理解那种想要出走的决心了,那种崩溃和抑郁的感觉,可惜自己没有那个勇气......

说实话,电影从头到尾的期待,争吵,挣扎,压抑,控制,道德绑架......

似乎,女性总是要有一个出走的导火索,才能有足够的勇气走出困境。

而全剧最让我为之动容,心头一颤的,是最后吴倩饰演的晓雪的“反转”:

曾经支持妈妈,给她买新衣服,资助她买车的女儿晓雪重新找到工作,一半央求一半指责妈妈分不清轻重的场景。

这何尝不是她自己要面临母职困境的两难选择和矛盾使然呢!

当然,影片的最后,晓雪给在路上的妈妈打电话说“你这样挺棒的,我也想像你一样”,更是把作为女性的现实的无奈和真实愿望的矛盾,体现得淋漓尽致。

「妈妈难逃母职困境」

不得不说,一个女人在成为妈妈之后,无论她选择哪条路,或多或少都要对抗着社会的眼光和审判。

职场妈妈:总是试图平衡工作和孩子,家庭的拼命三娘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里,41.9%的女性每天工作9小时以上,同时还操持家务,68.8%的女性每天从事家务劳动1小时以上,远高于男性的47.2%。

既要当个好员工,又要当个好妈妈,还要当个好妻子,好儿媳......

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压力之下,还有个更可怕的事实,独立女性的背后是另一个被剥削的女性,不是自己的妈妈就是别人的妈妈。

全职妈妈或自由职业者:被逼无奈之下的“最优”策略

在当下社会环境下,工作节奏和时长的压力显然也造就了育儿时间的矛盾:

有很多爸爸基本上都是出门时孩子还没醒,回家孩子已经睡了;

而带孩子本身是个极其耗费体力的事情,当老人们渐衰退的身体容易疲惫:

有时只能依靠电子产品辅助带娃,

隔代带娃孩子们往往也不会听,

现在家校联合模式给到的家长辅导作业的压力等等......

造就了有些妈妈只能选择退出职场。

但是,不管是全职妈妈的标签,还是自由职业者的艰难和不稳定性等等,再去跟养育过程中的崩溃一结合,日子往往就更难过了。

就更别提现在自媒体时代的各种贩卖焦虑:

“全职妈妈怎样带娃赚钱两不误”、

“35岁全职妈妈X年,我是如何实现月入5位数”之类经验分享等等,会让人产生“好羡慕啊”,“为什么我不行呢”之类的自责。

「 我对“出走” 的思考」

在家庭与自我的天平上,母职常常让天平失衡。

传统观念给母亲套上了“育儿主力军”的枷锁,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到学业成长,母亲的身影无处不在,却也因此深陷困境。

我想说的是,“出走的决心”此时如同一束强光,穿透迷雾,照见新的育儿路径。

但是,“出走”也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逃离,而是妈妈要从过度包办中抽身,打破“完美妈妈”的幻影。

就像今天无意中看到我关注的一个育儿博主提到的一个例子:

一篇从标题就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的,阅读量十万+的公众号文章被疯狂转发,只是因为大家看了都投射到自己身上,原来我哪里错了,去去对号入座,纠结,去自责.....

真的没必要带着所谓的育儿方法绑架自己,要忠于自己,活在当下。

我们自己的能量稳了,就不会只从别人的故事中去共情找自己,而是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深度思考。

当然,育儿也不该是母亲的独奏,而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协奏。

当母亲勇敢地放下部分家务,邀请父亲深度融入孩子的睡前故事、兴趣培养,孩子能感受到不同的陪伴风格:父亲的坚毅、果敢为孩子性格注入多元养分,家庭角色需要回归平衡。

出走的决心,也是对孩子成长空间的重塑。

母亲适度“出走”,也是给予孩子自主探索的留白。

当我们松开时刻紧盯的双手,孩子们能在整理书包、规划学习和周末时间中,学会责任与自理;

面对困难,没有了母亲的即时解围,从失败中站起,韧性悄然生长。

就像成长在森林学校的孩子,家长退居幕后,他们反而能在自然磨砺下更懂合作、学会敬畏生活和生命。

虽然,母亲“出走的决心”不只是一场自我救赎,更是为孩子成长松绑。

但是,从社会视角看,母亲的“出走”更要呼吁教育资源的优化。

比如,社区组织科普、手工等课外班,填补母亲暂时抽离的陪伴空白,让孩子拓展视野;学校强化家校共育,老师精准辅导,分担家长课业辅导重负等等。

「 写在最后」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的是:

作为妈妈,我们需要放低自责,找方向:

而对于家庭的另一半来说,母亲的价值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

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营造更加平等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地解救母职困境的女性们!

备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阅读:2
思齐爱思考

思齐爱思考

爱看书会思考也爱生活能卷腹也会数据分析的北漂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