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阳派历经近200年的传承,探索,总结和升华,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扶阳医学理论体系,以及用之于临床实践而皆效的理法方药。扶阳医学的学术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理法方药始终体现了《黄帝内经》“谨守病机”的思想,理论根基和辨治原则是与河洛、易、内、难以及伤寒一脉相承的。在临床实践中,扶阳医学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火立极,扶正护阳是扶阳医学的理论核心;善用姜、桂、附,是扶阳医学的显著特点;坎离既济,延年益寿是扶阳医学的终极目标。
小王问,“谢老师,究竟我们体内的阳气、阴气到底是什么?这里的阳虚、阴虚到底虚了、少了什么?” 小王迫切地追问。
谢老师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地继续解释:“中医认为,生命活动的正常、各个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气’的作用,所以气充足则生命旺盛有序,不会生病,气少了身体功能就会失常、生病,甚至气绝身亡。我们身体的气,按照其功能不同又分为阳气和阴气。”
“阳气就是人体内发挥温热、推动机体功能的部分;阴气就是人体内发挥寒凉滋润、抑制机体功能的部分。体内各个脏腑器官都有阴阳之气,只有阴阳平衡了,才能保证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正常、人的生命活动正常。”
小王听得入迷,忙不迭地记录下每一句话。谢老师继续道:“说白了,阳气就是体内的‘火炉’‘太阳’‘发动机’,阴气就是体内的‘冷气’‘月亮’‘抑制剂’,二者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才能保持正常的体温和生命活动。如果你的阳气虚了,体内火少了,必然会觉得冷、不想动、没精神。如果你的阴气虚了,体内冷气不足,就会出现手脚心热、心烦,中医称为‘五心烦热’,特别是晚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小王的表情逐渐由紧张转变为满足,他的脸上露出微笑,仿佛在解开一个谜团。他的手不停地翻动着笔记本,记录下每一句谢老师的回答,以便后续的学习和研究。谢老师继续说:“比如心的气就称为心气,心气又分为心阳气和心阴气。心阳气发挥推动和温煦作用,而心阴气发挥凉润抑制作用。二者共同维持了心脏正常的温度、心率和脉率。”

小王专心聆听,认真地做着笔记。“那么,如果心阳虚,会有什么症状呢?”他迫不及待地问道。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心阳虚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怕冷,因为温煦作用减少了,同时心脏和脉搏跳动减慢。而如果心阴气少了,就会有‘五心烦热’的症状,手脚心发热、心烦,因为凉润作用下降,抑制作用不足。”
小王看着谢老师,心中充满了敬意。他知道,老师的每一个回答都是珍贵的知识,他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认真地记录下谢老师的解释,每个字都写得工整而清晰。
谢老师补充道:“你可以理解成,中医所说的阴虚、阳虚,并不是身体缺少了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具体物质,而是两方面功能的下降,因而治疗的时候将下降的功能补助起来就可以了。”
小王又问:“谢老师,说到阳气,其实我一直对扶阳学派很感兴趣,但关于其起源和学术思想的根源,我还是有些疑惑。能否请您给予指导?”

附子
扶阳派的起源和学术思想的根源谢老师微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前后相沿仅一百多年,治病全在阴阳上下夫,善 以姜、桂、附治疗重病沉疴,疗效显著。但是究其学术思想的根源,却是源远流长。 它启萌于《周易》、《内经》,发展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小王认真地记下每一个关键点,追问道:“发展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谢老师用手指敲击桌面,思索片刻后说:“扶阳学派善以姜、桂、附治疗重病沉疴,疗效显著。在治疗中主张‘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并以阳气存亡判断预后。在《伤寒论》397法中,虚寒证占 100有余,其113方中‘投参者屡见(18方),用桂附者五十多’均属运用温补的先例。”
小王一边听,一边认真地做着笔记,满脸兴奋。他深知这些是非常珍贵的中医知识。
谢老师又说:“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云‘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这就是扶阳学派的核心理念。张仲景认为阳回可治,阳不回则不治。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因为在张仲景的那个时代,‘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见病人以伤寒居多,故易 出现伤阳、亡阳的变证,治疗也以温补阳气为主。而且两汉时期哲学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对中医学的尊阳理论也有一定的影响。”
小王点点头,心中对扶阳学派的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不禁感叹,中医学的深厚底蕴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2022年5月21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蛟龙寺村谷德庄园,乡村中医诊所。把脉 切诊
郑钦安的“扶阳派”谢老师微微点头,两人坐在桌前,谢老师也开始了他的讲解。"扶阳学派起源于清末。郑钦安,名寿全,当代扶阳学派鼻祖。他继承了刘止唐的医学传统,深入研究《周易》、《内经》、《伤寒》,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郑氏学识渊博,对医学有着深刻的理解,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他的三部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后人将此三本书和而为一,名曰:《郑钦安医学三书》,成为扶阳学派的奠基之作,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医理真传》的创作可追溯至清同治已己年(1869),共分四卷。本书深度探讨中医基础理论,涵盖阴阳五行、乾坤坎离、熟黯六经等重要概念。强调辨证论治和调理气血,同时关注顾护阳气。郑氏以深入浅出、质朴无华、论证释方言简的风格,为西南医家所推崇,影响深远。卷一《医理总论》为全书开篇,卷二至卷四则以问答形式探讨阳虚症、阴虚症以及其他杂病的证治。在书中,郑氏强调在诊病中“识阴阳”是最为重要且困难的课题。整部著作以阴阳化生为切入点,深刻阐述医理、探求病因,据证立法用药。方解详尽,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独具特色。
小王认真地听着,一边记录着谢老师的每一个字。他深知在这个传统医学领域,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千百年来医家智慧的结晶。
《医法圆通》是一部共四卷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全书论述内科杂症、伤寒时病,以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证的证治。以医论为主,结合临床体会辨析病机及用药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郑钦安晚年公开设帐收徒,其弟子及私塾者众多。一百多年来扶阳名家层出不穷,其中最有名者包括嫡传弟子卢氏一门(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私淑者包括范中林、唐步祺、吴 佩衡、祝味菊、李可等。"
《伤寒恒论》为郑氏的一部注解作品,注解《伤寒沦》。在这部著作中,郑氏的注解颇具创见,直补经义之缺,揭示经文之误。他不拘泥于经典,通过直解体裁,使读者易于理解。郑钦安的三部著作虽然显得汇集其临床心得之杂记,且缺乏严谨的体系,却在文字中表达了医学方面的独到见解,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郑钦安的用药"郑钦安是扶阳派的鼻祖。在那个时候,寒凉的用药盛行,而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纠正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弊。郑钦安曾说,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 医门大憾也。他的言辞激烈,但他的观点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郑软安先生,亦名郑寿全,是清末四川地区备受赞誉的名医。他热爱阅读,广泛涉猎各类典籍,早在十六岁时就已经熟读了四书五经。受到父亲郑本智的激励,他前往成都,师从著名儒学大师兼名医的“槐轩教主”刘止唐先生,专攻医学。刘止唐先生是清代嘉庆年间的杰出学者,他才华横溢,特立独行,汇通儒释道三家创建了“槐轩学派”,被人们尊称为“川西夫子”“孟子第二人”。虽然他并非医生,但他的学术思想“槐轩之学”由理入医,精通医理,常常用中医学知识救助贫困和患病的民众。他的阐释医学也是阴阳并重的,曾说:“乾坤坎离,体用不二”“故物之生也,生于阳;而物之成也,成于阴”。
小王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点,脑海中不断回顾着谢老师的讲解。"扶阳学派主张整体辨证,不越阴阳两法。在阐述扶阳理论时,郑钦安提到病情变化千变万化,需要全面辨证,不可以片面看待。这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
扶阳学派临床用药以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谢老师看着小王专注的神情,继续道:"扶阳学派在四川产生,但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然而,尽管扶阳学派具有独特的用药风格,却因其年轻而颇受争议。现今,扶阳学派临床用药主要以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但我们要明确,正确使用扶阳理论是有益的,而盲目效仿则会走入误区。"
附子,温脾肾之阳,退三阴之邪。附子温阳,治三阴之病,为第一要药。附子是扶阳学派的主药,要弄懂扶阳学说,了解扶阳学派的用药特点,必须悟透附子的功效及作用机理,从而掌握附子的运用规律。张仲景最擅长应用附子以回阳救逆,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如《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等。
小王略显迷茫地问:"老师,扶阳学派的用药为何如此强调大剂量辛热药物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道:"扶阳学派的理念是顾护人体阳气。在他们看来,大剂量辛热药物有助于激发人体的阳气,从而加速病情的好转。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剂量,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斟酌使用。我们要理解扶阳学派的核心思想,而不是盲目模仿。"
目前,在接触扶阳理论的人群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部分人认为扶阳理论过于偏激和狂妄,可能会导致历史的重演。他们可能对扶阳理论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其独特性和科学性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有些人则将扶阳理论视为至宝,盲目地效仿而不求甚解。他们可能过于看重扶阳理论的应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

李可
李可老中医(1930年—2013年),男,山西省灵石县人,李老为救危亡,殚精竭虑,探索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药方等等。李可老中医因为善用附子,在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上战绩彪炳,人称“救命先生”“李附子”“霹雳大医”,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赞为“中医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