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澜沧古茶通过聆讯,“茶叶第一股”的位置或许已成定局。
从2020年6月向深交所递交申请书,到2021年6月上市审议前主动撤回材料,再到2022年5月谋求港股上市,澜沧古茶为了上市,可谓是历经周折。
只是定局之下,澜沧古茶的上市路,仍有些隐患未除。
一、历史遗留问题延续,澜沧古茶成败皆由经销商?对于澜沧古茶而言,阻挡其上市的主要因素,除了自身业绩外,更多还是在于经销商体系的拖累。
通过天眼查就能够看到,澜沧古茶的股东结构中,存在大量疑似经销商身份的小股东。企业管理体系中,长期存在缺少统一声音和结构冗杂的情况。
不过回顾澜沧古茶多次IPO未果的过去,也不难发现,其作为距离茶叶第一股最近的茶企,其实也在随着IPO的推进一路成长。
早在澜沧古茶申请A股上市之前,与其产生合作的部分经销商往往对外宣称自己是澜沧古茶的办事处或某区域营销中心。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公司在早期阶段缺乏资金支持,因此采取了授权经销商开设专营店的策略。
这种策略的实施,使得经销商在澜沧古茶的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公司的发展和资金状况的改善,澜沧古茶开始收回这些专营店的控制权,并逐步实现直营。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 经销商的角色转变:在澜沧古茶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资金限制,公司需要寻找合作伙伴来共同推动品牌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实力的经销商被授权开设专营店,并成为澜沧古茶的“办事处”或“区域营销中心”。然而,随着公司资金状况的好转,公司开始收回这些专营店的控制权,并逐步实现直营。
2. 直营的优势:直营模式相对于经销商模式,公司可以更好地控制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此外,通过直营模式,公司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到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馈,从而更好地调整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
3. 经销商的应对策略:面对澜沧古茶收回专营店控制权的策略,经销商需要思考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他们可以考虑转型成为澜沧古茶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他们也可以寻找其他的品牌进行合作,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澜沧古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经销商模式到直营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公司更好地控制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更直接地接触到消费者。
与之相应的,想要推动澜沧古茶这一次港股IPO的顺利进行,经销商也需要应对这一变化,寻找新的合作机会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但是以目前来看,仅仅只是依靠澜沧古茶作为品牌方的努力,即便经销商体系能够全力配合,想要打动投资市场,仍然缺了一些关键的东西。
就比如,茶叶本身。
二、产品单一营收下滑,上市后需防“破发”?茶企的安身立命所在,自然是茶叶。
根据澜沧古茶向港股递交的招股书,我们发现该公司的主力品牌长期以“1966”和“妈妈茶”为主。截至2021年,这两款品牌占据了总收益的96.8%,其中“1966”占据74.1%,“妈妈茶”占据22.7%。其他产品和服务项目所产生的收益仅占3.2%。
经过深入分析,除了2014年和2015年研发的陈皮普洱和小青柑外,自2016年以来,澜沧古茶几乎没有推出过任何新产品。对于一家准备上市的公司来说,这样的产品空档期可能会被投资者视为缺乏创新和竞争力。
即便该公司已经通过了上市审核,但在投资者眼中,它可能会被贴上“吃老本”的标签。
此外,招股书中还提到,澜沧古茶的存货也在逐年增长。截至2021年,该公司存货已经高达33亿元,占其总资产的45.2%。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存货管理是关键,如果茶叶过期或者市场价值下降,都会对公司的资产造成影响。
尽管澜沧古茶在茶叶行业有着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但是其主力品牌“1966”和“妈妈茶”已经占据了公司总收益的绝大部分。这也意味着该公司的收益来源相对单一,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
澜沧古茶需要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以保持其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聆讯虽然已经通过,但是产品线单一、存货逐年增长以及缺乏创新和竞争力等问题,都可能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毕竟在2022年,澜沧古茶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分别为17.1%和45.3%,具体金额为4.63亿元和0.70亿元。而在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32亿元和0.24亿元。
此外,澜沧古茶的净利率也呈现下滑趋势,综合招股书信息和公开数据,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分别为23.1%、15.2%和10.2%。
聆讯通过后,澜沧古茶或许不必再为上市担忧,但是并不乐观的业绩走向,使得上市后能否避免“破发”等情况,反而成了必须谨慎对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