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抽检不合格,捞王正在摆烂?

银箭财经 2023-11-30 13:51:20

捞王,可能已经走上下坡路了。

前不久的11月9日,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25批次的食品不合格情况通告,其中捞王(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南京紫悦广场店自消洗的复用餐具(筷子),大肠菌群和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计)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规定。

餐具清洗的疏漏,可以说是餐饮企业常见的问题。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其影响终究不算小。

尤其是对2021年、2022年两度追逐港股IPO,却至今没有后续消息的捞王,这是否已经意味着IPO无望,企业已经开始摆烂了?

一、拖延至上市申请失效,捞王IPO只是借口?

回顾捞王的IPO历程,总会给人以“怠惰”的感觉。

2021年9月,捞王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但随后整整6个月时间里,捞王都没有更新招股书。最终由于违反相关规定,港交所在2022年3月1日宣布捞王上市申请失效。

然而就像是一个装睡的人忽然被叫醒,申请失效后,捞王立刻于3月14日向港交所递交了第二份申请,以及那份拖延了6个月的招股书。

如此前倨后恭的态度,对国内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连锁品牌而言,多少有些难以理解。

要说重视IPO的话,为什么会拖延6个月,硬生生把上市申请拖到失效?但要是不重视的话,失效后只过了十几天,就又把招股书做了出来,急不可待地开始了第二次IPO?

总不能是因为不会做招股书,磨了6个多月,直到错过“死线”后才勉强做出来吧?对于有上市意愿的企业而言,这未免也太过儿戏了。

从招股书的账面上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捞王公司全年营收近13亿元。然而,其年内利润却呈现出高台跳水般的下滑趋势,由2020年的6744万元左右降至1396万元。

不过经营利润的下滑,并不是捞王在上市道路上踌躇不前的主要原因。

自2009年创立以来,捞王餐饮集团已成功发展出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包括锅物料理、锅季以及心灵肚鸡汤。至2023年,捞王集团共计拥有超过150家餐厅,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

截至2022年初,捞王旗下餐厅以锅物料理为主打品牌,共计约146家;锅季和心灵肚鸡汤则分别拥有2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捞王餐饮集团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锅物料理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据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至2021年,锅物料理的翻台率逐年下降,分别为3.0、2.5、2.3。

与此同时,各餐厅每日平均客户人数也呈现下滑趋势,分别为285、236、211人;相应的日均销售额也由3.61万元下滑至2.73万元。这一趋势可能预示着捞王餐饮集团在未来需要对其业务策略进行深度调整和优化,以应对当前市场的挑战和压力。

通过天眼查也能看到,捞王近些年频繁涉及侵害商标权纠纷和劳动合同纠纷,侧面也暴露了经营层面的“进退失据”。

同时,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捞王仍然保持着34家的净增门店数量,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一年后,这个数据却是下降到了20家。再加上捞王2021年的净利润,出现了接近79%的大幅跌落,很难保证到了2023年,捞王是否也会拿出一份严重亏损的财务报表。

考虑到火锅店的盈利模型中,大部分连锁品牌都是通过持续开新店来吸收加盟费,以及通过新店开业活动吸引的短期客流量来支撑整体运营。

捞王显然也没有走出“以店养店”的困境,对其而言,IPO的价值主要集中在募集更多资金,来支撑起新店开设的成本费用。

根据捞王在招股书中披露的经营计划,如果2022年成功上市,并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他们将开设44家店铺,并预计在两年内扩大到80家店铺的规模。

可惜直到2023年底,捞王的IPO依旧迟迟没有动静,这一计划显然也趋于流产。

以如今火锅业内的高度内卷,捞王就算真的“摆烂”,也算是情理之中。

二、“以店养店”死循环,救不了高度内卷的火锅店

借助融资来“开店求生”,对火锅品牌并不是最优解。

回顾海底捞和呷哺呷哺这两家港股上市的火锅企业,都是因为大规模关店导致了巨额亏损。虽然这看起来是巧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似乎也揭示了一种必然性。

实际上,火锅类餐饮企业之所以生存环境越发艰难,除了疫情因素导致门店营收下降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盲目扩张。

火锅类餐饮企业在当前所面临的艰难生存环境,其背后原因除了疫情导致的门店营收下降之外,更主要的还是盲目扩张。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左右大量资本涌入火锅行业以来,国内已经拥有了超过40万家火锅店。如果再考虑到一些中小品牌和个体商户,这个数字甚至可能翻一番。

标准化、快速复制扩张以及广泛的受众群体,使得火锅行业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然而,这种盲目扩张导致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火锅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维持生计。

在短短数年间,火锅店的数量急剧增长,已经达到了消费市场的承受极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营销成本不断攀升,而火锅店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则大幅下滑。

然而,众多火锅企业,特别是大型连锁品牌,却选择了逆势扩张,不断加大新店的开发力度。他们的目的或是预判疫情结束时间并提前抢占市场,或是依靠资本的帮助,采用“以店养店”的模式来缓解经营压力。

然而,后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国内火锅市场已经接近饱和,难以接纳更多的火锅店。随着餐厅数量的增加,门店租金、员工薪酬、水电费、食材费等经营成本也迅速上升,而营收却难以跟上成本增加的速度,最终导致了盈利下降甚至亏损。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以店养店”对于现阶段的火锅行业而言,更像是一个导致恶性循环的策略。唯有提升品质和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立足。

然而,提高品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豪华装修或者高价聘请大厨。实际上,许多成功的火锅店都是以平价、亲民、口碑等优势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些火锅店通常会提供高品质的食材、独特的锅底和特色小吃,同时还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

就像海底捞一样,其品牌特色还在于火锅之外的附加属性,以及顾客体验和服务。因此,注重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未尝不是一条可复制的成功道路。

无论如何,既然IPO迟迟没有消息,还是希望捞王能够正视自身优缺点,努力实现差异化竞争吧。

0 阅读:0

银箭财经

简介: 洞察商业逻辑,明悉商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