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山坳里隐秘的小村庄,里面生活着赵、黄两姓人家

巧云聊旅游 2024-11-07 19:40:34

乡镇游从福隆乡前往五山乡的路上,途径昌明乡的五榕村,看见一条直上山顶的公路,觉得好玩就顺着公路往山上走。本以为这条路是生产路,山上也只是个某个村的生产地,没想到顺着公路走大致20分钟才到公路的终点,更没想到的是公路的尽头是一处山坳,山坳里还有30多户人家上百的人口,这个山坳地名叫贝屯,属昌明乡的五榕村。

顺着公路到山顶以为是终点,往前看则是山坳,明眼都看得出来再往前可能就是尽头,不过既然来到公路的最高点,走进去岂不是白跑一趟山路。此时内心想着是山坳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是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还是内心期待的神秘世界。

过路公路的隘口出现在眼帘的是几栋村民房,往下还有近百米的落差。遗憾的是没有想象的世外桃源,看起来也就是非常普通的居民房,说点不好听的,要是放在几十年前这里就是等待扶持的贫困户。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没有修通公路前,这处山坳则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隘口往山坳里走,公路像是挂壁公路,有些路段还得撬掉山体,此时不知是佩服遇水架桥、遇山挖山的基建工艺好,还是对生活在山坳里的村民感到震惊。没修通公路的时候,山里的村民赶一趟集,孩子们求学那得费多大劲。

山坳里目前有30多户人家,户籍人口150多人,主要生活有黄姓和赵姓人家,不过这里的情况也跟很多农村一样,户籍人数多但常住人口少,目前山坳里生活着不到50人,大部分是老年人。没进山之前就看到有一辆三轮车上山,跟着三轮车到的山坳,并且还跟三轮车的车主聊天。

三轮车车主姓黄,跟我是本家,也是壮族人,本以为壮语可以畅通无阻,没想到用壮语沟通不顺畅只能用普通话聊天。三轮车车主还热情的邀请去他家吃饭,自己在福隆乡吃粉,肚子不饿就拒绝三轮车车主的邀请,不过三轮车车主笑着说有空经常来。

贝屯的文化室,文化室前有篮球场,公共设施非常的齐全,村民有没有时间去消遣就不知道了。文化站周边是学校,不过学校已经夷为平地,80年代、90年代孩子相对较多,所以学校的生源充足,进入本世纪后生源减少,学校在10多年前已经停课。

山坳里生活的有赵姓和黄姓人家,赵姓和黄姓在当地都是大姓氏人家,明清时期更是大户人家。茗盈州、养利州、镇远州、龙英州、思诚州的土司姓赵,向武州土司姓黄,生活在山坳里的都黄姓赵姓在古代可是名门望族,至于赵姓何黄姓人家为何来到山坳里定居,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不管如何,赵、黄两姓人家选择在这处山坳里,前辈一定是深思熟虑过后才下定决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边疆战乱频繁,土匪横行霸道,赵、黄两姓的前辈选择在山坳里定居,无非就是远离战乱,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赵姓、黄姓的祖上就是驻守边疆的戍边军民,但远离朝廷中心,地方势力经常为利益发生冲突,冲突就意味着战乱,战乱受害的永远是百姓遭殃,先辈来到山坳里生活也不是坏事,只不过和平环境下,特别是社会转换快速的当今,山坳里则是最难脱贫的地方。

穷人眼里的地域,富人眼里的天堂,身份不同对于环境的表达却不一样,我们能给予的评价就是各自安好,活着享受人生,死后也就是一盒骨灰,何必计较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看到有村民放牛就前去聊天,村民姓赵,开玩笑说赵姓在大新县可是大户人家,村民笑着说是大姓人家,大户人家算不上。贝屯距离茗盈和养利非常近,赵姓应该是养利州或者茗盈州的一支,但贝屯明清时期则是万承许氏土司的地盘,这里的赵姓何黄姓具体是那支土司的后裔就不清楚,希望往后有时间再探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1
巧云聊旅游

巧云聊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