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麦克阿瑟不被解职,那么抗美援朝的战争可能会扩大,但这可能性很小。在战争层面的话,志愿军将取得更大的战果,对于停战协议也将会更有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麦克阿瑟名气虽然大,但人也很狂妄,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统帅的自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战场的局势。在战争之初就大放厥词,说中国军队不会参战,并表示在当年圣诞节之前就会结束战争带领士兵回国。结果就是他的严重误判被志愿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到了第二次战役还是认为志愿军只有少量部队入朝,于是发动了进攻。使彭德怀的诱敌深入的计划得以实施,美陆战一师还差点被全歼。
志愿军的大规模参战使得朝鲜战场局势突变,让杜鲁门又气又急。麦克阿瑟也因此变得垂头丧气,按艾奇逊的话说就是近乎惊慌失措。杜鲁门更是把这一切归咎于麦克阿瑟,在日记中气愤地写到:“麦克阿瑟此前让我相信朝鲜战争已经胜利了,日本准备签署和平条约,中国军队不会发起进攻。但现在情况满不是那么回事,我真不知道这个人是怎么想的……”
在这种情况下,杜鲁门也只能同意麦克阿瑟撤退。但第二天,麦克阿瑟又紧急建议华盛顿与台湾当局联系,把国民党调到朝鲜并编入联合国司令部。这一请求被参谋长联席会议给拒绝了。之后麦克阿瑟还向华盛顿回电想要对我国沿海进行封锁,并摧毁我国的工业设施。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些举措是唯一的出路,并且不会扩大战争。华盛顿方面和联合 国军中的其他国家可不会这么想,扩大战争他们是不愿意看到的。华盛顿方面虽然同意了麦克阿瑟的一些建议,但也表示了不会放弃朝鲜,也不会因此扩大战争。
但麦克阿瑟仍然坚持认为,必须要考虑扩大战争的可能性。甚至想要利用核武器来切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这一想法把英国等盟友吓坏了,他们刚从二战的废墟中站起来,可不想再倒在“三战”之中。显然此时的麦克阿瑟已经丧失了理智,如果真让他这样进行下去,那将会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显然杜鲁门要冷静得多,也清楚这样做的后果,并没有同意,直到后来将麦克阿瑟解职。
如果不解职,扩大战争的可能性很小,毕竟只有麦克阿瑟一个人这么想。但按正常进度的话,被失败冲昏头脑的麦克阿瑟很可能再次进入志愿军的圈套。那这次陆战一师或其他主力部队还能不能顺利逃走就不得而知了。在志愿军五次战役之中,前三次战役获得的战果是最多的,第四次战役虽然也歼敌了7.8万人,但志愿军损失也不少,第五次战役是这几次战役中损失最大的,也被彭德怀称为他的“四大败仗之一”。
从第四次战役后期开始,麦克阿瑟就被解职了,接任他的是李奇微。李奇微接手之后立马开始动员联合国军,他清楚美军的弱点。并在演说的时候表示美军离开了公路就打不了仗,不重视沿途高地,不去熟悉和利用地形,不愿意离开汽车,最后连汽车带人一起完蛋。
同时他也清楚志愿军的优点和弱点,志愿军总在夜间行军,过惯了清苦的日子,用牛马、骡子这些牲口来运送补给,有很强的意志力和执行力。但同时没有空军和有效的后勤补给极大地限制了志愿军的行动。于是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磁性战术”,志愿军的补给最多能支持七天,只要顶住这七天的进攻,就能实现反击。这方法确实有用,之后更是对志愿军展开了“霹雳行动”,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如果换成麦克阿瑟,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耐心等待。
麦克阿瑟作为美国的五星上将,他的能力不会差,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只有冷静清晰的头脑才能洞察全局,一旦被情绪所左右,很容易陷入圈套,从而导致失败。这也是我对麦克阿瑟如果不被解职,志愿军能取得更大战果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