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的Ba349虽然也是垂直起飞,但使用火箭发动机直接产生推力,虽然也归到“飞机”一类,却和传统飞机依靠空气动力产生升力有着本质的不同,加上Ba349的降落实际上是“回收”,因此一般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垂直起降飞机。但在二战后期,德国遭受的盟军轰炸越来越频繁,之前硬件条件非常好的机场更是遭到大规模破坏,不需要机场跑道、随时随处能起降的战斗机因此就成了“刚需”,德国有几家公司都开展了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研制,一向思路清奇、敢为人先的亨克尔自然也在其中,先后推出了Wespe 和Lerche两种垂直起降战斗/拦截机方案。
在具体研制时间上,有说从1944年2月开始的,也有说1945年开始的,考虑到Lerche的原型机已经接近完成,墨林觉得还是1944年更靠谱,但Wespe方案的提出稍早一些。两者共同的最大特色就是都采用了环形机翼,Wespe计划在机身内安装1台HeS011涡桨发动机,驱动一副螺旋桨;而Lerche则计划使用2台奔驰DB 605D液冷活塞发动机,驱动环翼内部的两个共轴对转螺旋桨,这样的环翼加上内部螺旋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大的涵道风扇,气动效率得到了提高,而Lerche的共轴对转螺旋桨更进一步消除了反扭力矩。
从后来流传的资料来看,Wespe的环翼外侧还有两片小的短翼,可能是为了在平飞中获得更好的操控,而Lerche则取消了这一对小翼;另外Wespe的飞行员采用正常坐姿,而Lerche的飞行员在飞机平飞时是趴在机身里的,也就是说在垂直起降的时候飞行员实际是站在机身里的。这样一来,Wespe的机身显得更粗壮,不过实际上Wespe整机尺寸上本来也比Lerche要大一些。
两者的环翼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圆形,而是用9块平直翼拼成的正9边形,机身上还有2门30毫米口径航炮,Lerche的环翼上每隔三块板还装了一个导弹发射架,可以加挂3枚德国最早的X-4线控空空导弹。尾翼的配置基本相同,三片尾翼的最后各有一个小轮,用于飞机在地面的支撑和移动。按照设想,飞机垂直起飞,在达到环翼能产生气动力所需的速度后,再转为像普通飞机一样水平飞行,完成任务后垂直降落,只需要一小块条件合适的平地就可以。
不过环翼的空气动力学理论以及环翼机的飞行控制等问题,实际直到今天都谈不上完善或者成熟,因此在当时,这种设计方案更是显得过于超前,加上战争后期,德国连正常飞机的生产都无法保证,最后连原型机都没有完成,更别提试飞或者飞行员培训什么的。有的资料说苏联缴获了Lerche的零部件后,回去拼出了原型机还进行了试飞,但那张照片怎么看怎么像是“后期制作”,所以信不信就随便诸位了。
垂直起降战机因为不需要跑道,在战后美苏等大国的大规模备战时掀起了一阵热潮,其中洛克希德的XFV和康维尔的XFY等都采用了涡桨发动机、共轴对转螺旋桨设计,虽说在实现方式上有差别,但仍然能看到不少亨克尔的影子,要说完全没有受到这两者的影响怕是不太可能。
当然如果仅从外形上看,更像的还要算斯奈克玛的C.450 “甲虫”,就是下面这个,不过换成了喷气发动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轻云淡
发动机进气口尾置,不用带降落伞了,跳伞就成肉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