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有太多的发明创造。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技术的革新,于是有人感慨:这是一个伟大的世纪。然而再伟大的世纪,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任何一个伟大的改革、创造,单靠一代人是做不到的。比如说,地图。用一句专业术语概括地图的作用:地图是借用人类特有可识别的空间格局的感知能力,提供地理对象和地点的有关情况的可视化信息。换句话说:因为有了地图,人类的视线不再迷茫,人与人之间有了认知,国与国之间有了界限,经济的进化有了捷径,思维的改革有了通道。
现在地图的制作非常简单,因为我们拥有天眼,也就是卫星。通过数字化图像与数字化采集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就可以得到一张非常精确的电子地图。可是,在古代呢?古人没有高精度卫星,地图又该如何绘制?在中国古代又是谁担起了这份责任?专家:一个天才给出了解决方案,解决了此难题。第一、一个天才——裴秀裴秀,一个用秀气的名字做出了伟大事业的人,他生于魏晋,是一位实打实的名门望族之地。公元224年,如果你有幸穿越到了当时的山西省,你会震惊当地宗族势力的庞大。在这些宗族中,就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族,名为“河东裴氏”。
裴秀便是“河东裴氏”家族里的一位大少爷,在年少时就极有名气。想来就算不想有名气也很难,因为从古至今,人们对有钱人家的生活都是很感兴趣的,而像裴秀这样有权、又有钱的家族,更是如此。于是乎,深宅大院内传出了各种各样关于裴秀的故事。因为裴秀实在太聪明,大将军曹爽早早便与裴秀签订了雇佣合同。内容只有一个:袭爵清阳亭侯。这还不算完,之后裴秀又升任黄门侍郎,不久后参与诸葛诞叛乱平定,转任为尚书,晋封鲁阳乡侯。魏元帝继位,裴秀又被提为鲁阳县侯,任尚书仆射。总而言之,裴秀似乎没怎么努力就如同“坐火箭般”一路往上升,直到这一年。
裴秀发现军队行军打仗总是摸不着方向,各地商人来回贩卖货物效率太低,细查之下,原来是地图太老旧,又没办法更新换代。当然,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是文盲(魏晋时能学习只有士家子弟)。于是乎,裴秀在心中默默下了个决定,他要做一副地图,名字就叫《禹贡地域图》。第二、制图六体法随着制图工作的开始,裴秀很快发现画地图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在没有“天眼”技术帮助的古代,想要画成一副地图,你需要做以下几件事:首先,你需要亲自去走一走,走一遍可能还不够,毕竟你要把这一块地方走熟悉,熟悉到“心中能成图”的地步。
做完了这一步,就可以开始画了。不过,画之前你还需要考察一下大家对地图的认知,因为如果你画出来的地图,大家看不懂,那一切都白搭。怎么才能体现大家对地图的认知呢?主要看前人制图的规则。所谓规则,比如地图中的某个线段代表着什么意思,某段波浪线表示着什么,某个符号意味着什么等等。了解了这些东西之后,接下来你需要继续行万里路,将路线的距离给量出来。有时候,你可能还需要攀越高山,去看一看地貌地物之间的“相互方位关系”,测算一下山与山之间的相对高程,山坡地面的起伏情况等。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当所有的数据汇聚到一张纸上时,如何进行换算?在这一大堆的问题面前,裴秀的做法很简单。既然前面制图的规则乱七八糟,那么我裴秀就自己制定一个制图法则,名为制图六体法,内容如下:一曰“分率”,即今天的比例尺;二曰“准望”,即今天的相对位置;三曰“道里”,即两地间的道路距离;四曰“高下”,即相对高度;五曰“方邪”,即地面起伏坡度:六曰“迂直”,即实际高度起伏与图上距离之间的等比例换算。“制图六体法”的诞生,开辟了中国最早地图制图学理论先河,为中国西晋之后的地图制作技术奠定了基础。
哪怕到了现代,关于制图“六体法”理论的运用依然不过时,因为直到现在大家看地图,也要先学比例尺。记住,这不是外国人的发明,这是咱们中国祖先的独创。创造者,名为裴秀。结语裴秀的伟大,时间无法将其抹去,反而会让裴秀名垂千古。今天,裴秀被称作“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可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地图学史上的灿烂启明星之一。我国地图学界更是设立了“裴秀奖”,每两年评选一,是我国地图学界的最高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