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某餐厅给五星好评才可就餐?消费者主权不可被“霸凌”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20 09:07:07

微信公众号“三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4月16日发布情况通报称,4月15日,有网民在抖音平台反映其在三亚林某记海南风味餐厅就餐时,店内服务态度差,购买的团餐菜品疑似提前做好,须给五星好评才可以就餐等问题,引发网民关注。接报后,三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联合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立即开展调查,现正在调查中。

消费者在团购平台购买套餐后,到店就餐竟被要求先为商家刷出五星好评,否则连筷子都拿不起来。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个别商家的诚信缺失,更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评价体系异化的深层危机,当“好评”沦为消费的入场券,商业竞争的底线何在?消费者的尊严又该何处安放?

在这起事件中,商家将“五星好评”与就餐权捆绑,本质是以服务要挟消费者,逼迫其让渡评价自由。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批评的权利,而商家通过设置消费前置条件,将本应“事后真实反馈”的评价异化为“事前强制交易”,彻底颠倒了市场交易的基本逻辑。

这种操作如同在消费者脖子上架起两把刀:一把是“不夸我就别吃饭”的生存胁迫,另一把是“虚假繁荣”的数据泡沫刀,前者践踏个体权益,后者毒害市场生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好评绑架”正在形成隐秘的行业潜规则。从外卖骑手哀求“打五星求放过”,到酒店前台手持二维码追着住客扫码好评,再到电商客服“返现求删差评”,商业评价体系已从反映服务质量的风向标,异化为商家操纵的提线木偶。当五星好评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消费者的选择权实质上已被掏空。

面对商家的“好评霸权”,消费者固然可以用脚投票。正如网友所言:“强制好评的餐厅,注定会被市场淘汰。”但现实往往更复杂:在旅游城市三亚,游客因行程紧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可能被迫屈从于商家的霸王条款;而本地消费者即便选择“再也不来”,也难以阻止商家通过刷单刷评继续吸引新客。这暴露出单靠市场自发调节的局限性,当欺诈行为的收益远高于成本时,“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必然上演。

三亚市场监管部门的快速介入值得肯定,但个案查处难以根治系统性病灶。当前,电商平台评价体系存在三大监管盲区:一是对“强制好评”“好评返现”等行为定性模糊,二是对商家刷评的数据监测技术滞后,三是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过轻(通常仅为下架商品或罚款数千元)。

这导致某些商家将“买好评”视为低风险高回报的营销手段。要打破困局,亟需建立“平台自查+行政监管+司法惩戒”的三重治理体系,例如要求平台上线“强制好评”一键举报功能,对查实商家实施流量降级、列入黑名单等硬约束。

评价体系的崩塌,本质是商业初心的迷失。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本应是菜品质量与服务体验,但某些商家却沉迷于数据造假的捷径。但事实上,真正的口碑从来不在虚拟的五星里,而在消费者心底的温度中。

平台经济时代,评价机制不应成为商家操纵的傀儡戏台,而应回归“消费者主权”的初心。这需要多方合力:商家须明白“强扭的好评不甜”,用真材实料赢得掌声;平台应优化算法,建立反刷评的“数据防火墙”;监管部门则要亮出牙齿,对操纵评价行为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虚假宣传”条款严惩。

事件中的三亚餐厅或许很快会迎来整改,但留给市场的思考远未结束。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如何守护评价体系的纯净度,不仅关乎某家餐厅的存亡,更决定着整个商业文明的高度。

0 阅读:1
评论员廖保平

评论员廖保平

20年评论写作经历,资深评论人廖保平的个人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