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幼儿园上课70%时间在巡山,是对“无菌童年”的一次突围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20 08:36:51

10余名3—5岁的小朋友抓着粗麻绳,在老师指引下沿着山道攀爬。在武汉市武昌区有一家开在山林间的“林间幼儿园”,只要天气允许,每天都会上演着这样的场景:爬山、攀树、障碍跑等训练取代传统课堂,70%的教学在户外完成。对于这个有点“野”的幼儿园,有家长点赞孩子“野出了胆量”,也有家长担忧安全风险。(2025年3月28日长江日报)

武汉东湖之畔的这座“林间幼儿园”,正在以近乎暴烈的方式冲击传统教育空间的权力秩序,钢筋水泥浇筑的教室被松针覆盖的山径取代,塑胶跑道让位给裸露的树根,电子屏里的动画角色换作真实的植物与瓢虫。当孩子们在山坡上完成每日的障碍穿越,他们实际上在进行一场教育革命:‌人类的幼崽正在重新学习如何作为自然物种存在,而非被规训为标准化工业品‌。

园长陈琴的“70%户外教学”宣言,恰似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世纪回响,只不过这次实践场域从晓庄师范的试验田扩展到了整片生态系统。

在家长群流传的监控视频里,4岁女童小雨独立完成3米高攀岩墙挑战的画面引发争议。这种“危险”场景恰恰揭示了现代教育的根本困境:过度消毒的安全环境正在摧毁人类与生俱来的风险感知能力。陈琴团队设计的“动态风险评估体系”提供了破解之道,教师并非消除所有风险,而是引导儿童在跨越沟壑时学会计算步幅,在触摸荆棘时懂得控制力度。这种在可控风险中培育的生存智慧,远比无菌教室里的安全说教更具生命力。

当城市幼儿园仍在为“认识红色”准备塑料教具时,山林里的孩子们正用火龙果汁、红黏土和枫叶进行色彩实验。这种即时生成的课程模式,颠覆了预设教学目标的机械性。知识不再是被切割装配的零件,而是儿童在与环境交互中自然涌现的认知图谱。当5岁的男孩用树根拓印创作出抽象线条时,他实际上在重建达芬奇观察世界的原始方式。

山林幼儿园的跳轮胎、平衡木训练,本质上是在对抗屏幕时代对人类生物性的异化。当教育部门还在争论体育课时占比时,这里的儿童已用结茧的手掌证明,‌强健的肢体才是承载智慧的最佳容器‌。

这片山林里的教育实验并非完美乌托邦,暴雨天的教学安排引发家长投诉,毒虫防范仍需依赖专业团队。但这些矛盾恰恰构成改革的动力,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儿童对自然的疏离本质上是文明的慢性自杀,武汉这座山林幼儿园便将不再是孤例。

在人工智能接管知识生产的时代,武汉山林里的孩童们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正在书写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答案。当城市儿童在电子屏前背诵“离离原上草”时,这里的孩子们正用真实的草叶编制王冠。这两种教育图景的对比,恰如人类文明的双螺旋:一端是技术理性的极致发展,一端是原始生命力的永恒召唤。或许真正的未来教育,就藏在这看似对立的张力之间,既要有征服星海的智慧,更需保有辨认野菜的生存本能。

0 阅读:2
评论员廖保平

评论员廖保平

20年评论写作经历,资深评论人廖保平的个人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