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入仕难度大吗?混个知县不容易,若是七品以下那是十拿九稳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4-20 09:43:47

在清代官场,“正途出身”备受重视,而于诸多正途类别里,“科甲出身”荣居首位。所谓“科甲”,实则指代科举考试这一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举人作为科举考试体系中的一个层级,亦涵盖其中。

在世人的认知体系中,举人这一功名,似乎难称具有崇高显耀的地位。部分受众秉持这样的观点:那些出身举人的人士,仅相当于勉强获取了踏入仕途的准入凭证,并不意味着必定能够谋得官职。

持有此观点实则谬矣。尽管相较于进士、翰林,举人在科举体系中的地位稍逊一筹,然而二者差距并非悬殊。据清代史料记载,举人获得入仕资格进而步入仕途的概率,保守估计可达80%以上。

【举人数量总体不算多】

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关清代举人数量的记载存在细微差异。经综合考量并取整,其数量约为15万。与之相比,清代进士数量的记载则较为确切,学界普遍认定为26849人。举人数量与进士数量之间的比例,大致维持在六比一的水平。

从直观层面审视,15万人的数量看似颇为可观。然而,若以清代自顺治入关始长达267年的统治时期为时间维度进行精确核算,该数据却并非如表象那般庞大。在清代共计开设112科的情况下,经统计可得每科平均录取人数仅约1300余人。若进一步将这一数值按地域维度细分至各省,平均每省仅约70余人。

在某一省份,于连续三年的科举选拔中,仅有七十余名士子获举人功名,其考取难度远超当下考取清华、北大。鉴于举人功名获取极为不易,举人们的仕途发展便具备了相应保障。

仅枚举举人数量,无法充分阐释实质问题。欲明晰举人的入仕比率,需确切厘清清代文官的具体数量。

与此同时,在职文官数量达两万之众。以二十年为一任职周期计,历经二百六十七年,文官总数理应不少于二十六万。

前文已述,经统计,进士人数约为2.7万,举人人数达15万。通过对这两组数据与官缺数量的比对分析可知,进士与举人的数量,相较于官缺数量,存在较大差距,远不及后者。

需指出,此计算方式存在不合理性。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所建政权,在官员任用制度上,旗人被赋予特权。然而,鉴于旗人数量的局限性,在实际任官情况中,满、汉官员的比例大致保持在4:1。

即便将旗人一并纳入统计范畴,其总数亦未达26万之数。由此可确切推断,在文官体系内,除进士、举人之外,尚存在其他特定群体。此群体涵盖贡生、监生、荫生,以及通过捐纳途径进入仕途者。

【举人可以当什么官?】

在入仕这一进程中,出身背景的差异会致使截然不同的仕途走向。以进士、翰林群体为例,其入仕后的起步官职,通常至少为七品知县,鲜有低于此阶者。

在清代科举体系中,举人相较于进士,其地位相对较低。于清初阶段,举人凭借自身资质,尚可获任较为理想的官职,大多被委以知县之职。然而,自清朝中期以降,随着官场形势的演变,举人在铨选官职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困境。

需明确的是,此处所提及的“入仕艰难”存在特定范畴。具体而言,其主要涵盖在京各衙门的主事一职,以及外任的七品及以上正官。

新科举人通常不会即刻参与吏部铨选,其终极目标乃获取进士功名。故而,一般情况下,他们至少会参加三科会试。唯有那些科考运势极为不佳者,才会无奈放弃科举之路,转而凭借举人身份进入仕途。

自乾隆时期起,鉴于举人规模呈现持续递增态势,清廷遂推行“大挑”举措。该制度规定,每间隔六年,于全国范围内的举人之中,择优选拔,所选出的人员大多委以知县之职。

然而,大挑制度存在特定前置约束条件,限定对象为三科不中(后续调整为五科不中)的举人。此制度在当时备受非议,时人以 “选美” 之词予以讥讽,意即容貌出众的举人,入选概率相对更高。

全国举人竞相踊跃参与大挑,究其主因,乃通过此选拔途径后,举人有望获任七品知县之职。

在科举入仕体系中,就举人阶层而言,知县之职堪称其仕途发展的最优选项,同时亦为所能企及之上限。但需明确,无论是通过大挑这一选拔机制,抑或是经由吏部铨选程序,举人真正得以出任知县,其间所面临的困难程度颇高。正因如此,社会上普遍形成举人入仕颇为艰难的认知。

对于七品以下之县丞、主簿、巡检,以及各府、州、县学之教官而言,其面临的难度则显著降低。

从人员配置角度而言,此类职位规模颇为可观。以县域行政架构为例,佐贰、属官及学官等岗位设置数量众多。在官员铨选过程中,吏部针对举人出任此类岗位,通常予以优先考量。其缘由在于,进士群体基于自身身份与仕途期望,即便面临漫长的候补阶段,亦不屑于涉足此类在官场层级中相对低微、地位不高的职位。

事实上,于清代各州县,佐贰与属官群体,其出身大多为举人或贡监生。据非详尽统计数据表明,在清代知县群体里,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尚不足45%,其余部分则为其他出身类别。

由此可见,举人初入仕途时,起点虽相对较低,但在后续的官职晋升进程中,亦拥有相当可观的机会升任知县。在清代,举人出身而后官至高位者屡见不鲜。诸多人士自佐杂之职起步,凭借自身能力与机遇,逐步擢升,最终位至总督、巡抚,乃至尚书之要职。

谈及举人出身的历史人物,左宗棠必定是最先映入大众视野的典型代表。以举人身份踏入仕途的他,凭借卓越才能与不懈奋进,官至总督之位。其后,又获任大学士,进而跻身军机大臣之列,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宗棠获任大学士这一成就,实得益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在清代常规政治生态下,以举人身份擢升至大学士之位,对于汉族官员而言,堪称凤毛麟角。通观有清一代,此种情形亦极为罕见。

通常情况下,举人多就职于地方,其品级普遍偏低。在众多举人之中,若能晋升至知府这一职位,已然堪称出类拔萃者。

0 阅读:5
碧海蒼山玉宇

碧海蒼山玉宇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