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金川之战:清朝虽然是惨胜,但对中国的意义却非比寻常

乾坤大无边 2024-12-31 09:29:31

大小金川之战是乾隆年间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历时七年、耗费近七千万两白银,清军动员十九万兵力,最终付出惨重代价才得以平定大小金川土司的叛乱。

不过,这场战争对清朝西南边疆的意义却远超付出的代价,之后清朝在当地推行改土归流、实施屯垦驻军,成功地稳固西南边疆实现对川藏地区的有效控制。

西南边疆的动荡

18世纪初,清朝在康熙和雍正的治理下逐步扩展疆土,将西藏、青海等地纳入版图。然而,由于地势险峻气候恶劣,土司势力根深蒂固,清朝对该地区的控制力始终受到挑战。

在诸多的土司中,大小金川的土司势力尤为强大,逐步形成割据一方的局面。大小金川位于四川西北部,是康区的边缘地带,地处大渡河支流旁的高山峡谷中,地形崎岖、道路狭窄。

康区居民以藏族为主、信仰苯教,性格骁勇剽悍,长期以来依靠地利自成体系,对清朝的统治多有抵触,甚至多次进行叛乱。

大小金川一带由于盛产金沙而得名,让金川地区的土司积累相当多的财富,有钱、有人又占据地利,慢慢就形成坚固的封建割据势力。

金川土司家族代代相传,势力日益膨胀,对周边部族形成极大的威慑。

清朝为削弱地方势力曾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地方世袭土司的权力收回到中央政府手中,由流官接替世袭土司的职权,直接对清朝负责。

该政策在雍正年间开始推行,对清朝在西南地区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偏远、地形险要的康区,改土归流的推行过程十分艰难,屡次违背清朝中央政府的命令。

康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地方土司势力强大,直接打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谓为削弱金川土司的力量,雍正帝在该地区分而治之,将金川一分为二,设置大金川和小金川两名土司。

这样一来金川土司家族被分割成两个势力,分别统辖一部分地区,大金川土司由莎罗奔继承,小金川则由其远亲统领。

然而,这一分治政策并未达到稳定康区的效果,反而引发新的争斗。莎罗奔被封为大金川土司后,凭借个人的勇武和家族势力迅速扩张,对小金川及周边土司形成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金川土司逐渐成为康区土司联盟中的领袖,在川西地区形成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土司联盟,最终引起清朝的警觉。

乾隆继位后积极开疆扩土,认为一个统一而稳定的西南才是大清朝需要的,康区的大小金川土司屡次无视朝廷法令,侵犯邻近土司领地,威胁清朝的边疆稳定,必须要给予制裁。

乾隆西南用兵

1740年之后金川地区的局势逐渐恶化,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病逝后其子继位,新土司延续父亲的扩张策略,频繁对外发动攻势,试图吞并小金川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乾隆二年小金川土司向四川巡抚上诉,控告大金川土司骚扰边界并侵占其土地。乾隆闻讯派遣四川总督进行调停,大金川土司不仅未加收敛,反而借机进一步扩展地盘。

1747年大金川土司发动大规模进攻,占领小金川和周边土司的土地,清军立刻前往平叛。然而,大金川军事实力强悍,借助碉堡和天然屏障抵抗清军。

上述提到大小金川地区地形险峻,山脉重叠、崖谷纵横,形成一条坚固的防线。

与此同时大小金川的土司耗费多年时间修建大量碉堡,碉堡墙体厚实结构坚固,配有藏身之所、瞭望台和藏兵洞等军事设施,可以说整个金川就是铁桶一块,清军难以正面攻克。

金川部队利用碉堡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袭扰清军,大部分清军在这里折戟沉沙、损失惨重。面对金川土司的屡次挑衅,乾隆决意不再妥协,调遣贵州总督张广泗率领精兵3万讨伐金川。

张广泗虽然携带火炮等重型武器,但在碉堡攻坚战中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清军在山谷间行军艰难,时常遭遇伏击,士兵在险峻的山路上牺牲惨重。

战事迟迟未果,乾隆撤回张广泗,改派大学士讷亲接手,结果同样因轻敌而遭遇挫败。乾隆再次调整策略,由大学士傅恒指挥全局,召集更多精锐部队加入战斗。

傅恒在金川战场上运用灵活策略,以小股突袭和步步为营的方式,逐步蚕食金川土司的防御。再加上岳钟琪的配合下,清军最终成功攻入大金川地区,迫使土司投降。

截止到此时第一次金川之战暂告段落,但大金川土司的实力尚未被彻底消灭,战争的结局仅是清朝暂时的胜利,金川土司表面上向清廷称臣纳贡,实际上未真正服从清朝管理。

乾隆二十年,金川土司大规模进攻革布什咱,再次对清朝的边疆稳定构成威胁。最初乾隆并未重视,认为只是地方小规模纷争,给了金川土司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军力。

此后数年金川土司通过联姻等手段,不断巩固与周边土司的关系,形成松散的军事联盟。1760年之后金川土司的再次坐大,对康区形成实质性威胁,乾隆才感受到危机决意行动。

调集温福、桂林等将领,率军1.6万人进入金川地区,势必要将土司家族的势力连根拔起,确保西南边疆的长治久安。

这个时候的金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土司郎卡将碉堡布置在山谷中,加强各据点之间的联防能力,使清军步步受阻。

温福率军进入小金川地区后,按照乾隆的指示避敌碉卡,越道而进,绕过土司碉堡逼近金川首府,很快攻陷小金川的日耳寨一带。

然而,参赞大臣伍岱因与桂林不和,迟迟未能及时增援,导致清军被金川土司伏击,3000余人被包围在墨垄沟,最终全军覆没,温福被迫撤军、桂林被革职查办。

乾隆迅速调整策略,任命阿桂担任南路军统帅,调集八旗精锐、京师健锐营及各省绿营兵共6万人,对金川展开大规模的攻势。

阿桂总结前期失利的教训,逐步推进、以碉堡对碉堡,稳步清除金川地区的防御据点,小金川土司在清军的重压下被迫投降。

小金川土司被剿灭,大金川的防御更加严密,清军在进攻中屡遭挫折,尤其是在冬季,大雪覆盖的山谷地带行军困难、缺乏补给,导致清军伤亡惨重。

金川军队通过策反,成功使清军内部土司部队叛变,温福的指挥不力在沟口遭遇重创,前后夹击下损失4000余人,温福本人也中弹身亡,清军士气大受打击被迫全面撤退。

木果木一役震动清廷,乾隆帝对此战失利极为震怒,痛陈清军战事中的种种疏漏,随后调集京师八旗、火器营、卫拉特蒙古骑兵和各省绿营兵共7万人。

在阿桂的指挥下,清军从四面八方进攻金川,对大小金川实施围剿”术,用火炮猛攻金川要塞,将敌人一步步逼至绝境。乾隆还下令不接受投降,随着清军的不断推进,金川土司的防御碉堡逐一被攻破。

1776年二月,清军攻入大金川首府勒乌围,索诺木被捕后押往京城处决,自此之后金川之患彻底解除。

“改土归流”与军事屯垦

通过上述的介绍不难发现,大小金川之战清朝动用19万兵力、耗费近7000万两白银,历时7年方才彻底平定,清军虽然取得胜利却也是惨胜。

不过,惨胜背后的意义却是巨大的,自此之后清朝在康区的统治得到强化,土司势力被彻底消除,为清朝在西南边疆的治理奠定基础。

为防止金川土司势力死灰复燃,清廷推行多项后续措施,改土归流也得以全面推行,在小金川设立美诺厅、大金川设立阿尔古州,并隶属新设立的成都将军管辖,直接由清廷派遣官员治理。

清朝还在当地驻军6500人并实行屯田制,设立军屯、番屯,分派大量士兵在此定居、垦荒,用汉族农耕文化影响和控制康区,形成更为稳定的社会结构。

清廷对当地居民实行迁徙政策,将大批藏民迁出金川地区,从其他地区移民填充至康区,以减弱土司势力的影响力。

这种移民政策改变当地的民族结构,也促使康区与清朝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使边疆治理变得更加可控。

乾隆深知宗教对康区土司势力的影响力,在平定金川后限制当地“苯教”的活动,将多名苯教僧侣强制驱逐,推行藏传佛教、修建藏传佛教寺庙,逐渐使藏传佛教成为主导宗教。

总的来说,通过种种政策的全面推广,土司的实力被大幅度削弱,康区真正意义上被纳入大清朝的版图。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10万清军折腾28年换来惨胜:乾隆为何执意打大小金川_凤凰网

略论乾隆年间大小金川之役 - 中国知网

2 阅读:220
乾坤大无边

乾坤大无边

乾坤大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