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清朝调集63万大军,意图击退来犯的日军。然而,尽管清军在人数上占据优势,却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日军以精密的战术布局和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仅仅数次关键战役就让清军吃了败仗,之后迅速攻占辽东、旅顺等要地,甚至覆灭了北洋水师,大清朝失去继续抵抗的能力。
据统计,在甲午海战中清军伤亡3万余人,那么日军伤亡多少呢?背后的数字暴露清朝腐败落后的真相。
甲午战争前的对比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推行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治维新。
这场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核心目标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从而增强国力。
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封建藩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加强国家对各地的控制,同时大力推动工业化,兴建铁路、工厂,发展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逐渐摆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
军事方面明治政府以西方列强为榜样,建立现代化的军队,1873年日本推行“征兵令”,规定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从而大幅度增加军队兵源。
日本是海洋国家,海军建设上投入很多,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先进的军舰,与西方国家合作建设现代造船厂。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已经拥有数十艘较为先进的军舰,战斗力在东亚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为保证军队的质量,明治政府大力推行军事教育、创办军校,派遣军官到德国、英国等地留学学习先进的战术与战略。
日本政府还通过精密的情报网络,不断向中国、朝鲜等地派遣间谍,绘制详细的军事地图,为未来的战争积累大量情报。日本明治维新的同时,清政府也没有闲着,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认识到清朝在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开始推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打造海军、建设近代工业增强国力。
不过,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面临诸多阻力,官僚体系的陈腐和保守使得很多官员对新技术、新思想充满抵触情绪,认为洋务运动背离传统儒家思想。
李鸿章克服种种阻碍,最后还是成功推动北洋水师的建设,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成为清朝最重要的海上防御力量。
这支舰队拥有25艘军舰,装备大量较为先进的武器,还在我国北部海域建立旅顺、大沽、威海卫等几处重要的海军基地,成为抵御外来侵略的屏障。
然而,北洋水师的建立并没有改变清朝整体军事力量落后的局面,舰船数量和吨位上并不逊于日本海军,可是训练、管理以及后勤保障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军舰的维修保养长期得不到重视,舰员训练水平不足以应对复杂的海上作战,再加上清廷对海军的预算逐年缩减,北洋水师的发展后劲不足。
相比之下,日本在军事现代化的过程中显得更加主动和全面,为甲午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东亚地缘政治与朝鲜问题
19世纪末的东亚局势极为复杂,朝鲜成为清、日两国争夺的焦点,长期以来朝鲜都是清朝的藩属国,在朝鲜半岛局势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日本国力的提升,朝鲜逐渐成为其扩张的目标,一旦控制了朝鲜就能进一步威胁到清朝的东北地区。
为此日本派遣军队入驻朝鲜,还通过经济渗透、外交手段培植亲日势力,削弱清朝在朝鲜的传统影响力。
1884年,亲日派发起的“甲申政变”掌控朝鲜,此后中日双方围绕朝鲜的争夺逐渐升级。朝鲜国内爆发东学党起义,请求清朝出兵镇压,清政府应要求派遣军队。
日本也向朝鲜派遣军队并在仁川登陆,这一举动激化中日之间的矛盾,成为甲午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一直以来,清廷对日本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外交上采取妥协和回避的态度,寄希望于通过列强的调停来避免与日本的直接冲突,内部对战争的态度也并不一致。
李鸿章主张避免战争,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以保全北洋水师的力量。然而,朝廷中的保守派却对日本缺乏足够了解,认为其不过是倭寇之流不足为虑。
因此,日军迅速推进的情况下,清政府没有制定出明确的作战计划,部队调动混乱、战机屡屡错失。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清政府内部的腐败问题十分严重,军费被层层剥削挪用,前线部队在装备和补给上捉襟见肘。
相比之下日本的战前准备则要周密得多,外交上与列强保持密切关系,避免在战争中陷入孤立,战争爆发前就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积极整合陆海军力量,为战争的胜利提供坚实的基础。
清朝63万军队与日本的全面较量
1894年7月,日军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入侵朝鲜,清朝也派出军队进入朝鲜,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战争初期清军与日军在平壤展开大规模交战,清军在人数上占据优势,指挥体系却不健全,作战行动零散、部队之间缺乏协同配
合,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难以有效组织防线。
9月初日军集中兵力向平壤发起总攻,清军在平壤城下组织抵抗,最后还是未能阻挡日军的进攻,不得不撤离平壤退守鸭绿江以北,日军乘胜追击逐步控制整个朝鲜半岛。
陆地战场失利的同时,黄海海域很快也爆发了一场决定性战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海海战。9月17日,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交战,也是两国在海上力量的一次直接较量。
北洋水师舰艇数量和吨位上不输于日本联合舰队,只可惜舰艇普遍老旧,火炮的射程和精度也不如日军先进。
面对日军的12艘军舰,北洋水师的10艘主力舰在战斗中多次陷入不利局面,日军凭借舰艇的高速机动能力,频频迂回包抄北洋舰队,在战斗中对清军形成压制。
黄海海战持续五个多小时,最终以北洋水师的失败告终,清军主力舰如致远、经远等在激战中沉没,北洋水师的损失极为惨重。
此战中日军也有部分舰艇受损,但总体上保留海上优势,更是直接获得黄海的制海权,为其在中国东北的进一步军事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黄海海战的失败,清朝在海上的防御体系彻底丢失,失去对渤海湾和辽东半岛的控制,日军利用制海权在后续的战争中进一步威胁清朝腹地。
黄海海战结束后,日军迅速调整战略,利用海军优势,辽东半岛发动进攻,11月大举进攻金州、大连湾一带。
辽东半岛地势险要,是清朝北部防御的关键地区,一旦失守将直接威胁到渤海湾和京津地区的安全。
清朝在辽东的防御并不完善,李鸿章试图在渤海沿岸加强防御,但因清廷内部对战局的判断失误,辽东半岛的兵力配置严重不足,防御工事也未能及时修建。
面对日军的多路进攻,金州、大连湾等地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很快陷入溃退。11月下旬,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经过数天激战后旅顺口陷落。
旅顺口的失守,进一步削弱清朝的军事力量,内部的求和声音日益增多。鸭绿江战线是清军在东北的最后一道防线,清军在此集中兵力,希望能够阻挡日军的进一步推进。
只可惜鸭绿江一线防御工事简陋,加之后勤补给不畅,最终未能抵挡住日军的进攻。10月24日日军在鸭绿江战役中取得胜利,清军的防线全面崩溃,东北门户被彻底打开。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大清朝在陆军、海军方面的全面失败,自此之后中日双方攻守易势。
清军损失惨痛
在这场战役中清军总共调集63万兵力,只可惜因种种原因实际参战的部队多为地方部队,而且战斗力参差不齐。
战争初期的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清军就折损了数万人,日军逐步占领朝鲜、辽东半岛后,清军的损失不断增加,战争后期阵亡、失踪、因伤病死亡的人数超过3万人。
相比之下,日军的损失则要少得多,在平壤、黄海等战役中遭遇一定的损伤,不过因其战略规划严密、装备精良,大多数战斗中都占据了主动地位,总计伤亡人数1万余人。
乍一看数字也不少,实际被清军击毙的战死者仅有1000多人,在辽东半岛的关键战役中,日军以阵亡33人的代价突破清军在鸭绿江的防线,以阵亡40人的代价攻陷旅顺口。
日军的低阵亡率与其在战术上的优势密切相关,更与其后勤保障有很大关系,反映出清军后勤保障上的严重不足,毕竟没有子弹的火枪还不如烧火棍。
清军前线屡战屡败的同时,内部的混乱状况也加剧战局的恶化,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清廷对是否继续抵抗产生严重分歧。
以李鸿章为首的部分官员认为,清朝在战场上的损失过大,主张尽早与日本议和,以避免更大的灾难。
保守派和一些地方督抚则抱有侥幸心理,希望通过求助于列强干涉来挽回局势延续抗战,这种内部矛盾使得在战争问题上摇摆不定,既无法与列强形成有力的外交联盟,也未能有效地组织起国内的抗战力量,
清政府原本希望英国、俄国等列强能出面干预,列强在观察中日战争的态势后,发现日本在战场上占据绝对优势,便放弃干预的打算,清政府的外交努力付诸东流。
1895年初,日军开始在山东半岛和渤海湾一带展开新的攻势,清廷内部的求和呼声逐渐占据上风,李鸿章被迫与日本展开谈判,最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日本凭借精密的准备和高效的军队,迅速在战争中占据主动,以较小的代价赢得决定性胜利,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签订《马关条约》,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
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揭露清朝内部腐朽,更加速中国在列强侵略下的衰落,深刻地改变东亚的历史进程。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甲午战争参战清军达63万 战败因大清内部高度糜烂-中新网
人民日报:甲午战败的背后是清朝晚期陈腐、贪腐和腐朽_舆论场_澎湃新闻-The Paper
A000好运连帘
李鸿章汉奸卖国贼,贪污挪用北洋军阀大量钱物,置得家中白银亿两,良田几十万亩。到甲午战争时,却以慈禧太后没给够钱为由,消极应战。相比左公,两袖清风,力排众议,即使国家没给钱,也要通过商圣曹雪芹向外国银行借钱,抬棺出征,最终收复新疆,故土新归,从此名为新疆。而后李鸿章联合外国商人,内外夹击整垮曹雪芹,一代商圣最终破产抑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