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戴柳是湖北黄冈市高考文科状元,原本满怀期待要迈入北京大学的大门,却因父亲擅自更改志愿进入中国政法大学。
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她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在父女之间划下深深的裂痕,多年后选择离开家乡、远赴韩国求学,并在异国他乡努力重塑自己的人生。
二十四年的漂泊中,戴柳与父亲再未相见,直到在电话中告知母亲:“妈,我要结婚了,以后可能就不回去了......”
志愿篡改事件
1999年,戴柳以687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湖北省文科第三名,这个成绩足以考入北京大学,满怀喜悦地填报志愿并将北大作为第一选择。
然而,父亲在女儿递交志愿后,私下找到她的班主任更改志愿,将北大改成中国政法大学。几周后录取通知书到达家中,戴柳满心期待地拆开,却看到的是“中国政法大学”这几个字样。
震惊与失望瞬间席卷而来,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她的身上,当即质问父亲为何如此擅自做主,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一句“这是为了你好”。
那一刻父女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戴柳对父亲的信任在这一事件中土崩瓦解,戴父则认为自己有权为女儿选择更好的未来,两人间多年的亲密关系被击得粉碎,家庭气氛也得冷淡与紧张。
面对既成事实,戴柳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被录取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命运,收拾行李时独自一个人进行,不再像过去那样与父亲分享内心的想法。
临别前,她对父亲说了一句“我会永远记得你的决定”,这是对父亲行为的强烈抗议,也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失望。戴父没有正面回应女儿的话语,只是默默站在一旁目送她离开。
戴柳带着失落与愤怒远赴北京,与家人的联系自此变得疏远,曾经活泼开朗的女儿好似变了一个人一般。
大学初期她沉默寡言,对周围同学和校园缺乏兴趣,法学专业的繁琐知识并没有学习的热情,对北大未名湖的向往依然萦绕在心头,每当提起自己大学志愿被篡改,总是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
戴柳常常独自前往北大校园,喜欢在北大的图书馆自习,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稍微抚慰自己内心的伤口。然而,这种借助环境的自我安慰,并不能填补她内心的空缺。
所幸沉寂一段时间后,戴柳意识到唯有努力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在法律这个陌生的领域中找到一席之地,开始正视处境、不再逃避现实,课余时间翻阅大量的法学著作,逐渐对中国的法律体系产生兴趣。
法学课程内容对初学者来说并不轻松,特别是大量的法条背诵与晦涩的理论知识。戴柳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只能不断背诵、反复推敲,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
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努力,戴柳的专业课上十分突出,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法律条款,还能在案例分析中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论文还被推荐到校内外的法律期刊发表。
大学临近毕业,命运再次给戴柳一个选择的机会,当时韩国一所著名大学正招收国际法律专业的研究生,她毫不犹豫地递交申请。
出国留学的准备并不轻松,需要通过语言考试,戴柳夜以继日复习韩语,希望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成功地拿到韩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获得全额奖学金。
所有出国的准备工作都完成后,戴柳才将这个消息告知父母,电话那头父亲的语气很不满,认为女儿不听从他的建议,做出任性的决定。
戴柳没则告诉父亲希望通过这次留学,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两人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戴柳的成长环境
其实两父女的关系起初是非常好的,戴柳出生在湖北黄冈,父亲是当地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母亲则是一名记者。
父母的职业特点,使他们对知识十分渴求,这样的氛围深刻影响戴柳对学习的兴趣,经常与父母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
从小学和初中时期,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在各种学科竞赛中屡屡获奖。
进入高中学习压力骤增,戴柳始终保持着刻苦的学习态度,为提高综合素质,她参加各类文学社团和辩论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一直以来,戴柳都怀揣着一个梦想,就是考入北京大学,然而这个愿望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完全支持。戴父作为语文教师,认为如果选择法学之路,将拥有更加稳定的未来。
法律专业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更能为女儿提供稳定的职业前景,这个想法也是戴父自己的青春遗憾。
年轻时戴父曾怀抱法学梦,由于高考时的失利和理想的法学院失之交臂,最终只能选择师范类专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尽管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多年,他始终未能忘记自己的遗憾,便将这份未竟之梦投射到女儿身上。
作为一名教师戴父深知教育对一个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女儿的人生选择,高中期间经常与女儿谈论法律的重要性,描述中国政法大学的优势。
因此,对戴柳想要报考北大的决定表面上未作强烈反对,内心却早已制定自己的计划,希望女儿听从自己的建议,选择一个他认为的、更加稳妥的未来。
面对父亲的暗示戴柳只是敷衍应对,虽然理解父亲的内心的想法,但更坚信自己的选择。
高考临近父女间的分歧却愈发明显,戴父几次直接询问女儿是否考虑政法大学,每次都被戴柳以北大为目标拒绝。
双方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戴父意识到女儿的态度不可动摇,自己需要采取其它行动,也就是私自更改女儿的志愿,这才有了上述的故事。
最终的结果
书接前文,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后来两父女之间的关系如何了呢?2003年,戴柳前往韩国开启留学生涯,初到异国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简单。
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成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需要应对专业术语的复杂,需要克服与教授和同学沟通的困难,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背诵韩语单词,参加语言班进行强化训练。
韩国大学的学术要求很高,特别是法学专业的研究,需要深入理解国际法律条约和各国法律体系的差异。
既然选择这条路就必须全力以赴,戴柳一直在努力奋斗,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最终论文获得认可,还在毕业前拿到一家知名法律事务所的实习机会。
韩国的职场文化以长时间的工作和严格的等级制度著称,对于新入职的年轻人,尤其是外籍员工要求更加严格,戴柳必须面对当地文化、语言和职场规则的多重挑战,常常在办公室忙到深夜。
这样的努力很快得到回报,凭借着多国语言优势和突出的专业能力,很快在事务所内获得重要的机会,几年后还受邀加入韩国顶级金融企业新韩金融集团,担任专门负责国际业务的法律顾问。
在新韩金融集团戴柳的工作更加多元化,研究东亚各国的法律制度,掌握大量与国际经济法相关的知识,为公司处理法律事务、提供法律支持
工作之余她自己还开了一家中韩文化交流民宿,并在民宿中开设法律咨询服务,多少也算是一个成功人士。
2019年,戴柳因长期高强度工作身体状况出现问题,之后辞去法律顾问的职位,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民宿的经营和个人生活中,在各地旅行放松心情,寻找生活中的新意义。
旅途中,她结识一位同样热爱自由生活的伴侣,两人因为相似的经历和对生活的理解而迅速靠近,并决定一起走入婚姻。
婚后戴柳与丈夫一起经营民宿,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将民宿打造成一个中韩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许多游客,逐渐成为中韩两地文化爱好者的聚集地。
结婚不久后,戴柳与母亲通了一次电话,透露自己内心的决定:“妈,我要结婚了,以后可能就不回去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已经有24年没回家了,这句话仿佛是一种告别,母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最终只留下一句希望你幸福.....
从北大梦破碎的那一刻起,或许戴柳的心境就已经发生改变,无法原谅自己的父母。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给子女提供建议,但在某些时候却不能替他们做主。
从戴柳与母亲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她虽然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始终没有从那件事情中走出来。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被父亲偷改志愿的“文科状元”:错失北大后,她独自漂泊异国20余年,现状如何?_凤凰网